第1200章 道医,藏医,僧医,终南山金线艾((1 / 1)

加入書籤

在方言原来的认知里面,海灯和尚的医术属于是民间实用型,结合了武术伤科、草药知识和传统养生理念,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如乡村民众、习武弟子发挥过实际作用,并有一定的民间口碑。

但是要说有多神,方言还真是没啥印象。

现在这时候他说的“修行之人收藏的医书”,方言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

当然听到这话后,不光是方言好奇,同样好奇的还有老范。

他对着海灯问道:

“叔,什么修行之人的医术?道医吗?”

很好,直接把方言想问的问出来了。

听到这个问题后,海灯说道:

“有一部分是道医,还有一些藏医,以及一些内地寺庙中流传的医术,也就是僧医或者佛门医。”

听到这里,方言和老范明显都来了兴趣。

这三样医术在目前这个时间段,想要接触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海灯能够一次性拿出来,就更加难得了。

道医方言接触过,藏医方言也听过一些,藏医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是藏族先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初步的医药知识。

使用草药、动物药治疗外伤和常见病。

早在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藏医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松赞干布时期设立了“医署”,并组织翻译了大量外来医学典籍,如当时印度医学、汉族医学著作,为藏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8世纪,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问世,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撰。

此后,藏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医学家。

藏医理论以“三因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由“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种因素的平衡决定。

唐代与吐蕃交流频繁,世界首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中收录了部分来自西域、青藏高原的药材,如“羌活”“大黄”等,这些药材在藏医中也常用,它们在书中作为广义的“胡药”“番药”被收录。

《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对藏医里的一些药也有记载。

在方言上辈子的时候,藏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保护和传承。

全国设有多所藏医学院(如xz藏医药大学),藏医医疗机构广泛分布于xz、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它独特的诊疗方法在治疗慢性病、高原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疗效,同时也逐渐受到国际关注。

至于僧医或佛门医,方言就真是没怎么接触过了。

不过古籍里面还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高僧传》中,多处记载僧人以医术救人,如东晋高僧佛图澄,据说能以医术治疑难杂症,甚至预测瘟疫。

还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收录了部分僧医的方剂和疗法。

此外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宫廷官修医书,也引用了佛门医方。

而海灯和尚明显是知道很多的。

“您这几年都在研究这些?”范长亭对着海灯问道。

海灯说道:

“也说不上是研究,我学识有限,好多东西都需要找其他的典籍印证,所以说是研究,还不如说是我在收集更加恰当。”

“原来如此……”老范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然后和方言对视一眼,要说阅读典籍数量,方言这个过目不忘的人,可能是老范能够想到的最强天花板了。

“那咱们先进去说吧,别在这大太阳下聊天了。”方言的对着众人说道。

“好!”丁剑,唐茂乾率先答应,他们两人早就晒的头顶发烫了,然后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接下来一行人顺着电影街往里走,在片场那边有专门休息的区域。

小李方言还有老范陪着海灯走在一排,丁剑和唐茂乾识趣地落后半步,给他们留出说话的空隙。

最后跟着的是海灯和尚的两个徒弟。

他们手里的帆布包早就被太阳晒得发烫,两人浑不在意。

“其实这些医书,大多是我在游历多地的时候,和当地人一起抄的。”海灯和尚边走边说,枯瘦的手指捻着僧袍袖口,“在云南鸡足山抄过藏医的《月王药诊》残卷,在终南山道观借过《黄庭经》的医家注解,去年在杭州灵隐寺,还见着本宋代僧医写的《禅林疗要》,里面讲‘坐禅病’的治法,倒和中医说的‘气滞’对得上,可惜我懂的不多,只能抄下来再去翻书。”

“他们寺庙里没这方面的高手?”老范询问道。

海灯说道:

“早就没有了,有本事的要么走了,要么死了。”

小李在一旁问道:

“您这是把大半个中国的寺庙道观的书都抄遍了?”

“谈不上遍,”海灯和尚笑了,眼角皱纹堆成沟壑,“只是觉得,好东西藏在山里、庙里太可惜,他们自己不用了,我还有些兴趣,所以就抄下来带走,看着能不能碰上有缘人。”

说着还看了一眼方言。

接着众人来到了片场休息区,海灯和尚已经把装了东西的包放在了桌子上,接着打开后露出了里面用牛皮纸包好的书籍。

这些都是他和其他人动手抄的,虽然不是原本,但是内容肯定是没有打折扣的。

“方小友要不先看看,我想先和李小友聊聊电影弘扬中华武术的事儿。”海灯和尚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听到这话直接答应下来,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行啊!我先瞧瞧,长长见识,待会儿您和小李聊好了咱们再说别的。”

海灯和尚笑着点了点头。

很是满意方言这个态度。

“叔,我能看不?”老范在一旁问道。

海灯和尚点头:

“当然。”

接下来他就找上了小李,两人聊了起来。

丁剑和唐茂乾两人对医术不感兴趣也跑过去旁听去了。

方言则是和老范两人,开始在这里翻箱倒柜,把所有书包裹都拆开,先看看都有些什么书。

牛皮纸包被层层揭开,露出一摞线装册子,纸页泛着陈年的暗黄,边角处还沾着些泥土痕迹,显然是在各地辗转时留下的。

最上面一本没有封面,只用毛笔在扉页写着“苗医接骨秘录”,字迹带着点歪斜,这字不知道是谁写的。

方言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的手绘插图吸引了……画上是个赤脚医者,正用竹片固定伤者的腿骨,旁边标注着:

“竹片需取深山三年生毛竹,浸米酒七日,晒三日,方得韧性”。

老范凑过来看,咂舌道:

“这法子跟咱四川乡下用杉树皮接骨差不多,就是讲究更多。”

“你看这页,”方言指着其中一段,“说接骨后要敷‘血藤膏’,用野生大血藤、过山龙、土鳖虫捣烂,加童尿调敷,说是借生气促骨合。童尿入药倒是在不少书里见过,只是这说法有点意思……”他忽然停住,“这里写着‘血藤与过山龙需等重,土鳖虫七只,童尿以浸过药面为度’,有点意思……”

方言感觉这书内容有点偏向偏方。

就像是雷莲爷爷收集的那些方子类似,但是又没完全对上号。

过了一会儿,老范翻到另一本,他递给方言看,只见封皮写着“道门火灸经”,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像是艾叶的植物,叶片比寻常艾草更宽大。

“这是啥?”老范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看了看,又闻了下,说道:

“应该是艾草的某个优质种吧?这味道好浓!”

“什么地方发现的?”方言好奇的在书里找有没有记录。

老范摊手:

“没写。”

然后两人默契朝着海灯和尚看去,想要询问一下,现在方言他们开公司,这些优质的植物没准可以培育出好品种。

结果这会儿海灯和尚不知何时已走到休息区旁的空地上,小李几人正围在旁边,脸上满是惊叹。

只见他双脚并拢,身子缓缓前倾,右手二指轻轻点在一块青砖上,指尖陷进砖缝半分,左臂自然垂在身侧,像根绷紧的弓弦。

他轻吐一口气,双腿猛地一抬,整个身子竟稳稳悬了起来,仅靠右手二指支撑着全身重量。

原来这会儿他居然正在表演二指禅倒立。

这招前世方言还只是在录像上见过,那会儿海灯和尚已经老了,为了配合表演据说还做了假。

这会儿却是实打实的。

老范看得咋舌,凑到方言耳边说,“小时候见他练,还得靠着树干借力,现在光凭两块砖就撑得住。”

方言盯着海灯和尚的指尖,只见那两根手指骨节分明,像两块包着皮肉的老竹片。

他这个应该是外练的功夫。

倒立了约莫十几息的功夫,他才缓缓收势,先是左腿轻落,再是右腿,落地时悄无声息,仿佛一片叶子飘在地上。

“献丑了。”海灯和尚掸了掸僧袍上的灰,脸上不见丝毫的费力。

小李和丁剑,以及周围被吸引过来的人,纷纷鼓起掌来。

很快海灯和尚就成这里围观的热点人物了,方言和老范对视一眼知道这会儿还是别去打扰人家了。

两人接着看起了手里的书。

老范他指着书中画的穴位图,皱起眉头说道:

“这灸法看着怪吓人的,直接拿艾绒团绑在手指上烧。”

方言凑近一看,只见旁边批注:“治风寒入骨之痹症,需取端午午时收的陈艾,掺麝香、雄黄,燃时以姜片隔于穴位,虽灼痛难忍,然效力胜汤药十倍。”

方言看了下备注说道:“这是道医的猛药法子,看来以前道士们治风湿挺狠的。”

方言回到自己位置,再往下翻,竟有一本用藏文和汉文对照书写的册子,封皮写着“晶珠本草摘录”。

“这是藏医的药书吧?”老范凑过来问道。

方言点头,指着其中一页:

“你看这个,讲‘雪茶’的用法,说生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岩缝中,性凉,能解‘培根热症’按中医说就是清热化痰,治肺热咳嗽。”

老范点了点头,方言果然是能一眼看出并联系上中医的人。

找他算是找对人了。

只不过这会儿海灯正在关注弘扬中华武术的事儿。

方言飞快的看着书,这里面道医的书反倒是最好理解的,僧医其次,最后是藏医,方言道医的书基本都能让系统加持上,但是那些后面两种他就不行了。

藏医有独立的理论体系里面有“三因学说”“五元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体系差异较大,方言理解不过来也很正常。

不过方言认为这就是比较难一些的“南洋中医古籍”毕竟它一部分是脱胎自中医的,只要把基础搞懂了,方言就能很快理解。

一直往下看,方言的速度可比老范的还快,只是这会儿根本就没人注意他们,全都被海灯和尚吸引了。

连带着他哪里两个徒弟都不例外,都没管方言和老范两人在这里疯狂阅读。

不知道过了多久,方言翻到最底下压着的一本薄薄的册子。

纸页脆得像饼干,封皮写着“佛门杂病方”,里面记的都是些日常小病的治法。

方言这时候总算放松了下来。

看到老范身后还有些书,他就过去拿着看。

老范这会儿才发现方言已经看到自己这边翻过的书了,他惊讶的问道:

“你都翻完了?”

方言点了点头说道:

“嗯,差不多了解下了,有些看不懂的就跳过去了。”

老范听到方言这么说也明白过来。

说道:

“哎,我也不少看不懂,不过这个还好,你看是寺庙里的。”

说着他指着手里的书给方言看:

“这是治‘口疮’的方子,用黄柏、青黛、冰片研末,加蜂蜜调敷,跟咱们现在工厂做的治疗口腔溃疡的药剂成分差不多。”

“还有这个,‘治僧人脚气方’,用苦参、蛇床子煮水泡脚,加一把晒干的松针,说是‘坐禅久坐者必备’。”

方言点了点头,随便拿起一本,忽然翻出一本没有任何标题的册子,里面全是些零碎的笔记,字迹潦草,像是随手记录的。

“这啥?看着像流水账。”老范凑过来。

方言说道:

“滇西摆夷治蛇咬伤法:取鲜半夏捣汁,涂伤口周围,不可入血,另取蜈蚣一条焙干研末,黄酒送服。”

老范问道:

“敢这么用?”

方言说道:

“应该问题不大。”

他又好奇询问:

“摆夷是什么?”

这时候方言还没回答,就听到另外一个声音答道:

“傣族。”

转过头一看,发现居然是海灯和尚回来了。

他笑着对两人问道:

“看的怎么样?”

方言说道:

“对藏医体系不太清楚,基本很难看懂。”

老范说道:

“僧医这块儿也差不多。”

方言点了点头。

海灯和尚说道:

“藏医确实体系不一样,不过我倒是请教了一下,记得一些内容。”

方言看着老和尚头上有些汗珠,知道他刚才应该是折腾够呛,连忙起身邀请:

“您坐下说!”

海灯和尚闻言,笑着在竹椅上坐下,用手擦了擦汗后,拿起那本《晶珠本草摘录》,手指划过藏汉对照的字迹,回忆了一下后才缓缓开口:

“我知道的也不多,就简单说说,这个藏医说……人是‘三因’和合而成,‘隆’像风,管呼吸、运动;‘赤巴’像火,管消化、体温;‘培根’像水土,管体液、骨骼。这三样失衡了,病就来了。”

他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幅人体脏腑图,图上的脏器被画成日月星辰的形状,旁边用藏文标注着“五脏如五曜,六腑似六宫”。

“你看他们说的‘五脏’,和中医差不多,但更讲究‘寒热’。比如‘赤巴’过盛,就像火烧得太旺,会口干、便秘,得用雪莲花、寒水石这些‘寒性药’去压;‘隆’乱了,像风刮得没章法,会头晕、抽搐,就得用肉豆蔻、沉香这些‘温性药’去稳。”

方言眯了眯眼睛,随后指着一段关于“培根病”的记载:

“这说的‘培根积聚’,是不是类似中医的‘痰湿瘀阻’?”

“应该是”海灯和尚点头,方言看得出来他其实好像也不他确定。

好吧,这个确实比较难。

海灯和尚说道:

“藏医治这病,会用‘灰药’把羊粪烧成灰,拌酥油敷肚子,说是‘借烟火之气散积’。听着怪,我感觉其实和咱们用艾灸温通经络一个理,只是载体不同而已。”他笑着说道:

“我在青海见藏医给牧民治‘高原喘’,用的是牦牛肉干和红景天煮水,说‘肉能补培根,红景天能镇隆’,牧民喝了确实不喘了,你说这是不是和中医的‘补气血、定喘逆’对上了?”

老范指着书中一味药材问:“这‘佐太’是什么?前面好几处方子都提到了。”

海灯和尚的神色郑重起来:

“那是藏医的宝贝,用金、银、铜这些矿物,加上硫磺、水银,经几十道工序炮制而成,能治急症、顽症。但这东西性子烈,炮制时得念经文、守时辰,少一步就可能有毒。就像‘炼丹’,玩的是火,拼的是经验。”

方言和老范对视一眼,得嘞,这玩意儿他们玩不动。

海灯和尚在藏医方面也知道的不多,方言他们问他只能知道个大概,说起来他其实还是来找方言解惑的呢。

方言也不问这个了,转头对着他问起关于僧医的内容。

而海灯和尚明显对僧医知道的比较多,“说起僧医啊,那可有年头了。”海灯和尚往竹椅上靠了靠,手里转着串菩提子,语气就像拉家常,只听到他缓缓说道:

“打东汉那会儿佛教传到咱们这儿,和尚们出去弘法,总不能光念经吧?看病救人也是积德行善的事儿,佛门里叫‘医方明’,算是一门正经学问。”

“时间长了,就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法子……既带点佛教的讲究,又掺着中医的门道,偶尔还有些外域的巧思,慢慢就成了‘僧医’。”

方言和老范恍然。

这时候周围的其他人也凑了过来。

听着刚才还在表演人体极限的老和尚,现在又开始讲起医学了。

海灯和尚他掰着手指头数:

“出家人嘛,总爱云游,路上磕磕碰碰是常事,所以治跌打损伤最拿手;再就是瘟疫,古时候灾年,寺庙常当避难所,见得多了,也就攒下些防疫的法子;还有那些常年打坐的僧人,容易得些慢性病,结合禅修调理身子,也成了僧医的本事。”

“说穿了,就是不光治身子,还得调心气。”他笑了笑,“比如扎针推拿时,顺带说几句‘心宽病自消’的道理,有些南方寺庙的老和尚,还会念段经、诵个咒,倒不是迷信,主要是让人心静下来,病就好得快些。”

“你像唐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光传佛,还带了好多医书,他徒弟编的《鉴真上人秘方》,在日本可是早期的宝贝医书。”海灯和尚回忆着,“还有宋代那个释继洪,写了本《岭南卫生方》,专讲南方的传染病怎么治,到现在都算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册子。”

“说白了,僧医就是出家人用自己的法子救人,没那么多弯弯绕,核心就俩字……慈悲!”

他拿起桌上的《禅林疗要》,拍了拍封面:

“根据我理解,这里面的方子,其实都是一代代和尚走江湖、住寺庙,实打实攒下的经验。”

方言听到这里点了点头。

其他人更是有人鼓起掌来。

这时候,方言将夹着干枯艾叶的《道门火灸经》递到海灯面前,问道:

“海灯师父,这艾叶瞧着不寻常,叶形比寻常艾草阔三指,药气更浓,我们在书里没找到出处,您这是哪里找到的?”

这是正事,方言没忘了。

海灯和尚看了后,略微思索后说道:

“这是终南山金线艾,长在海拔千米朝南的岩坡上,不常见,但是那边有道士在培育,每年有一些产量。”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晚点加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