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大同(1 / 1)

加入書籤

除此之外,车迟国的许多道人,孙悟空都有所结交。平日里,他们相互切磋,往来频繁,反而让孙悟空的修为有了些许沉淀。

林楠也并未让孙悟空去凡间做什么工作,这一点,和对沙悟净、猪八戒的安排截然不同。

猪八戒和沙悟净,在这五年时间中,处于一种被“封印”的状态。他们无法使用自身的法力,也无法展露任何超凡的能力。

能做的,就是尽力工作,遵从安排,以凡人的姿态,来度过这五年时间。沙悟净就被安排去做护工,一做就是五年。

五年之中,他经历了数不清的生离死别、生老病死,也见证了凡人的各种求生意志,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因此,这五年过后,沙悟净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除了沙悟净之外,猪八戒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现在的猪八戒,没有了以往的懒散气息,反而多了些精悍的味道。

他看着沙悟净,微微一叹,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些错误,自己却难以度过啊。”

随后,猪八戒也道出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

“师父,我入了车迟国的‘大同会’,这五年之中,在车迟各地奔波忙碌。”

“大同会?”对于大同会,唐三藏并不陌生,这五年之中,他也曾接触过。

大同会,乃是主张“天下大同,人人平等”的组织。这里所说的平等,指的是人格平等。

他们认为,天下之人,位格或许有高有低,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些主张,和现在车迟国的律法不谋而合,因此现在大同会很是盛行,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在那片广袤的天地间,无论是尊贵的王公贵族,还是平凡的市井百姓,都以能够加入大同会为无尚荣耀。大同会,宛如一座灯塔,吸引着无数心怀天下之人。

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怀揣着对天下大同的美好憧憬,为之不懈奋斗。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组织,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为了众生平等、天下太平而拼搏的信念。

时光回溯到五年前,猪八戒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大同会。自那以后,他便被大同会的信念深深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奋斗之中。他显然对大同会的理念极为认同,这份认同,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愈发茁壮。

“这些年身处大同会,我切实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滋味。”猪八戒感慨地说道。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在这大同会里,无论你是妖、是仙、是佛,都不会受到区别对待。这里讲究的是真正的众生平等,有灵之物皆能在这片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猪八戒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激情与热血的日子。“在会中,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明白了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许多事情,看似平凡,却值得用一生去坚守。”

一旁的唐三藏静静地听着,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他看着眼前的徒弟,恍惚间觉得,他们仿佛都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从内到外都有了近乎本质的变化。

而在孙悟空的眼中,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猪八戒和沙悟净身上,就连师父唐三藏,也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不禁好奇地问道:“师父,这五年里,你究竟经历了什么,遭遇了哪些事情?”

猪八戒和沙悟净的目光也随之投向了唐三藏,他们同样渴望知道师父这些年的经历。毕竟,在这五年里,他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成长与感悟,而师父的变化,更是让他们好奇不已。

唐三藏微微一怔,似乎陷入了回忆之中。片刻后,他缓缓说道:“这些年,为师体验了各行各业,做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我辗转于车迟的各大城市之间,感受着人间百态。”

他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下,并未深入展开。或许,那些经历太过复杂,又或许,他觉得有些事情无需多言,只需自己默默体会。

孙悟空点了点头,倒也没有继续追问。他深知师父的性格,若是不想说,再问也是徒劳。

几人正欲再聊些什么,忽然,天空中传来一道悠长的龙吟之声。那声音如洪钟大吕,响彻云霄。

他们纷纷走出殿外,只见一条白龙从天而降,气势磅礴。白龙身上,赫然站立着一道人,那人身姿挺拔,气质不凡。

“大国师!”三清观中的其他道童纷纷出来,恭敬地行礼。

唐三藏师徒也赶忙上前,齐声道:“大国师。”

对他们来说,林楠是阔别五年未见之人。这五年里,林楠将他们留在车迟,还为他们各自安排了事情。然而,无论是唐三藏,还是猪八戒、沙悟净,都对林楠没有丝毫怨言。

相反,猪八戒和沙悟净对林楠更加尊敬了。他们深知,林楠的安排定有其深意,在这五年里,他们也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

唐三藏自身对林楠的观感也有所不同。他内心深处,对林楠多了一份尊敬与理解。他明白,林楠所做的一切,或许都是为了他们好。

唯有孙悟空,依旧保持着随性自然的性格。他笑着问道:“大国师,五年之期已至,我们是否可以离开车迟了?”

林楠从小白龙敖玉身上落下,闻言点了点头,说道:“自然可以。”

说着,林楠双手捏了个印诀,一道光芒瞬间绽放,将猪八戒和沙悟净都笼罩其中。刹那间,猪八戒和沙悟净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原来,他们在车迟这五年,一直处于被“封印”的状态。为了融入这里的生活,他们显化出来的形象都是人族,同时也无法使用法力。

如今,林楠为他们解除了封印,他们自然而然地恢复了法力,同时也回归了自己的本相。

猪八戒身上肥头大耳的模样再次显现,沙悟净也恢复了原本的样貌。他们齐声朝着林楠感谢道:“谢大国师。”

回归本相后,猪八戒和沙悟净各自打量着自己,还稍许有些不适应。毕竟,在这五年里,他们刚刚适应了之前的状态,如今却又变了回来。

“五年之期已至,当初的约定已经完成,你们尽可离开车迟。”林楠朝着唐三藏师徒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地说道。真得到了林楠的首肯,唐三藏和自己的徒弟们对视了一眼,心中还有些恍惚。一晃五年过去,真到了离开之时,他们的情绪竟有些复杂。

唯有孙悟空,依旧轻松随意,态度不变。他直接笑道:“甚好甚好,在这车迟待了五年,已经大大影响了我们取经归去的进程,如今时间终于到了。”

“待回归东土之后,俺老孙还要回花果山看上一看那些猴子猴孙们。”孙悟空的眼中闪烁着思念的光芒。

在师徒几人之中,孙悟空初心不改,没有任何改变。他依旧是那个桀骜不驯、重情重义的齐天大圣。

但除了孙悟空之外,其他几人却有些复杂了。猪八戒犹豫了一下,问道:“大国师,等俺老猪离了车迟之后,日后是否还能归来?”

林楠微微点头回应道:“自然可以。车迟之中,不容佛门,不容罪恶,除此之外,却可容天下万般。你日后若不是作奸犯科,不是要来车迟传播佛法,车迟自然欢迎。”

猪八戒连连说道:“老猪知晓了。自然不会来此作奸犯科传播教义,只是不舍大同会一众兄弟……”

林楠微微一笑,说道:“如此,若是再归车迟,自然欢迎。不过眼下,你们还是回归原本西游复返之路吧。”

说着,林楠大手一挥,将唐三藏师徒原本的行囊、经书什么的,都悉数搬运了过来,放在了他们的眼前。

唐三藏上前,拿起了自己的锦囊袈裟和九环锡杖。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一股久别之感,仿佛隔世一般。

下一刻,唐三藏缓缓展开袈裟,重新披在了身上。九环锡杖也稳稳地落入了他的手中。

顿时,圣僧玄奘的风采再度回归。他的脑后,缓缓有一轮金色的佛光浮现而出,庄严肃穆。

“好嘛,这才是大唐圣僧!”孙悟空忍不住赞叹一句,同时感觉顺眼了些。熟悉的师父再度归来,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

之前的唐三藏,变化太大,让他都有一种分离感,仿佛眼前的师父不再是曾经那个熟悉的人。而现在,师父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让他倍感亲切。

“阿弥陀佛。”唐三藏将九环锡杖揽入臂环,双手合十,唱了声佛号,对林楠道,“既然五年之期已满,贫僧便告辞了。”

这一刻,唐三藏仿佛恢复成为了原本的大唐高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慈悲,仿佛又肩负起了那取经的重任。

“是,师父。”孙悟空应了一声,立刻去准备离开的事宜。

他还回头,朝着自己的徒弟嘱咐了一声:“悟空,前去买上几张车票,吾等一路向东,离开车迟。”

很快,唐三藏师徒便乘坐火车,离开了车迟皇城。伴着汽车的蒸汽呜鸣之声,哐当哐当的车轮转动之中,他们向着东方而去,踏上了新的征程。

而在车迟皇城的三清观中,除了林楠之外,虎万天仙、鹿万因仙、庠历天仙也在。这车迟国的四大国师,难得地齐聚在一起。

三位大仙围绕着林楠,心中有所疑问,这时便提出了出来。

虎力大仙率先问道:“林楠道友,为何如此干脆地放了他们离去?”

此前,林楠留下唐僧师徒,对三位大仙有所解释。他解释说需要时间,在大乘佛经传播开来之前,需要时间来让车迟做好准备。所以三位大仙也就认为,留下唐三藏师徒时间越久越好。

林楠的目光,看着向东远去的火车,眼神之中,大有深意。他缓缓说道:“因为,现在已经足够了。”

“而且,现在的他们,在车迟待了五年,潜移默化的,已经对车迟有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或许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影响他们的一生。”

说着,林楠转头,看向了三位大仙,问出了一个问题:“以平凡人身份在车迟待了五年时间的他们,再返回大唐,他们能够适应吗?”

三位大仙闻言,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这五年里,唐三藏师徒在车迟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他们的心态、观念或许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回到大唐,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他们能否适应,确实是一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在某个会社之中,已经年至少年的方翰,正在给屋里的秀才以及贫寒学子灌输着思想。若说这是强行灌输某种思想,似乎并不恰当,倒不如说是他在向众人宣扬自己内心的理念。

他所秉持的理念,实则深深扎根于现代的思想土壤之中。只不过,现代的理念与古“零二零”代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就比如那“天下大同”的愿景,便精准地勾勒出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特征。于是,方翰巧妙地将自己当下的理念,披上了一层“大同”的外衣。

然而,这看似传统的“大同”理念,其内核依旧是源自现代的思想精髓。

“大同社会,追求的是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

“世间之人,皆具人格,且人格平等,无分尊卑。”

“身份的卑微,仅代表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却并不决定人格的高低。”

“因此,那些行善积德、品行端正之人,人格高尚,理应受到众人的敬仰。”

“相反,那些作奸犯科、品行不端之人,人格卑劣,为人所不齿。”

“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正是对人格与位格关系的生动诠释。”

在这间屋子里,聚集的大多是贫寒学子。即便有秀才,也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甚至有的出身颇为不堪。

但此刻,当他们聆听方翰的言辞时,却都流露出了相似的反应。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深受触动,内心涌动着狂热的认可,甚至还夹杂着一丝微微的激动。这一切,皆因方翰的这番话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