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做的少,看得多,看的给做的提意见(1 / 1)

加入書籤

接下来的几天。

王东来在西昌火箭发射基地里,和其他的工作人员一样。

没有搞什么特殊,也没有特立独行,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工作人员。

这样的态度,自然也被人注意到。

自然而然地,王东来就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

毕竟,没有人会讨厌这样的人。

而王东来也在这几天,也收获了很多东西。

毕竟,有些东西是在纸面上学不到的,只有切实参与了,在实际中才会遇到。

就像是一个火箭发射基地的运行模式。

这种东西,不会有专门的论文讲述,在网上也搜不到多少相关的资料。

只有真正地在发射基地里工作过,才能了解一二。

在王东来的预想之中,银河科技必然是建设一座属于自己的发射基地。

毕竟,银河科技的火箭发射人物又多,还采用了新的技术。

自然是需要重新建设一座火箭发射中心。

就像是火箭回收,就需要进行专门的改造。

另外。

那就是王东来更愿意采用智能化的操作模式,来替代现在的这个模式。

虽然还无法做到完全十足的全自动,智能化,但是把一部份的工作,换成智能化操作,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火箭发射还需要几天。

所以王东来还是花了不少时间泡在准备间。

贾楠虽说是对王东来有些意见,但是也没有禁止王东来进入准备间,在该进行讲解的时候,也没有拉胯。

以王东来的能力,只是几天的时间。

就完全摸透了长征三号乙型火箭的设计理念以及技术原理。

这些东西是绝对保密的。

王东来在摸清楚之后,也没有其他的想法,更不会大咧咧地说出来。

通过对长征三号火箭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了解,王东来对于接下来的银河科技航天业务发展,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正好,此次一同前来的还有瓦杨安超等人。

所以,王东来就直接借了一个会议室,召开了技术探讨会。

探讨的内容正是银河科技的太空计划。

“这几天,大家都有什么想法?”

王东来径直出声问道。

“董事长,我觉得我们可以照搬西昌火箭发射中心的运行模式,来建设我们的发射中心,这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节省我们很多的功夫。”

“我们采用的是火箭回收计划,并且在生产火箭的时候,也是新的技术,并不适合西昌火箭发射中心的运行模式,更何况,按照计划,我们全年的发射任务众多,根本不是西昌火箭发射中心能够满足的。”

因为是讨论会,所以众人都没有遮掩自己的意见。

有什么意见,都直接说了出来。

和王东来接触了这么久,他们自然也都知道王东来的脾气,知道这么做才是王东来想要看到的。

对事不对人,实事求是!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有经历的人总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银河科技的工作氛围并不像是目前主流的公司,更像是一个带有火红时代特色的存在。

人人充满对事业的热情。

王东来听着众人的讨论,并没有急着给出自己的回答。

等到众人都说完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之后,王东来才出声说道:“这一次火箭发射,对我们有多重要,大家心里应该也都清楚。”

“发射成功,也只是第一步迈了出去。”

“回收成功,并且成功在太空预定位置停留,这才是第二步。”

“至于第三步,可能需要等我们接连发射成功几次才算。”

“而每一次发射流程,大家也都看到了,组装需要好几天,还要等待发射,把物资送到太空上面,又需要十几天,这个时间有些长了。”

“所以,我这里有一个想法,大家可以一同参考一下。”

“原有的发射次数计划不变,全年还是定下最少20次的火箭发射。”

“但是,我们把发射计划调整一下。”

“不能等前一枚火箭发射了之后,才准备第二枚火箭。”

“我们采用的是力士号火箭发动机,推力强横,溢出的推力,完全可以抛开其他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火箭发射基地放到一个交通便利的偏僻地方,又或者是靠海区域,利用海运来运输火箭零部件,节省时间。也可以把发射日期要求放宽,只要是特别恶劣天气,我们都可以直接进行发射。”

王东来说完了之后,众人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杨安超很快就出声说道:“董事长,我认为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到。”

“以往是因为火箭推力不足,所以每一份有效荷载都需要精打细算,但是我们拥有力士号火箭发动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要是再按照常规的火箭发射要求去做的话,无疑是捆住了我们的手脚。”

“新的火箭技术,必然会有新的火箭发射技术。”

“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变化,这是长情正理!”

杨安超也不是无脑地吹捧王东来。

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他还是有节操的。

王东来提出来的想法,乍一听有些离谱。

但是认真思考一下,还真是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是无比合理。

不仅是杨安超能想到,其他人也能想到。

于是,接下来众人也都表示赞同。

讨论会很快结束。

众人也都忙起了自己的事情。

毕竟,按照王东来提出来的想法,有很多方案都需要重新调整。

比如说是发射基地的选址,比如说是火箭制造工厂的选址等等。

……

临近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发射,银河科技自主研发的那一款火箭零部件也陆续被运了过来。

毕竟,这两枚火箭的发射时间极为接近。

前者刚刚发射完毕,就要组装第二枚火箭。

所以,自然是需要提前要把零部件运过来。

因为天宫这个名字已经被官方使用了,所以王东来对银河科技的太空站计划气的名字是‘天庭计划’。

官方要保持低调,要讲风度,要讲格调。

弃天庭不用,而选用天宫。

而王东来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直接就把这个计划定下了这个名字。

至于完成这个计划的火箭,王东来也给起了一个常见的名字。

金刚!

为了宣传,在金刚号火箭等物资送到西昌火箭发射中心的时候。王东来还专门进行了一次拍照宣传。

国内民企自主研发的第一枚火箭!这个说法,一经传出,就立即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讨论。

官方这么多年,不断地在航天领域完成各种突破。

通过新闻的宣传,早就让所有人在航天领域对西方怯魅了。

也都知道咱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很不错,不再落后。

但是,当这个成绩放到一家民企的身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国家队拥有的能量和资源,谁都知道庞大无比。

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很正常。

可是换到一家民企的身上,那就不同了。

“银河科技牛皮!”

“民族之光,国家之幸,银河科技!”

“话说有知情人来给大家科普一下银河科技的这个火箭吗?”

“我算是发现了,银河科技三天两头的上热搜,一会儿是王院士获得大奖,一会儿就是什么技术取得突破。”

“银河科技什么时候上市啊,要是买一只银河科技的股票,我估计包赚!”

“楼上的简直在做梦,银河科技这才发展几年,就有了这样的成绩,根本就不用上市,上市就是白白地把钱分出去。”

“根据内行人的推断,银河科技去年全年的收入可能在一千亿左右,注意,这个数字不包括银河科技融来的钱。”

网上众人讨论纷纷。

到了现在,银河科技的产品,早已打响了名头。

从常见的白色家电,再到长青液和隐形眼镜,都是如此。

1月12日。

黄道吉日。

也是预定的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发射的日子。

这一次,将会携带北斗三号卫星登上太空,完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西昌火箭发射中心,拥有两个发射塔。

长征三号火箭此次发射便是放在了一号发射塔。

二号塔则是留给了金刚号火箭。

为了实验金刚号火箭的回收技术,还专门对二号发射塔进行了一定的改装。

1月11日。

也就是在发射的前一天。

长征三号火箭就从准备间拖了出来,放到发射塔进行组装起来。

其实组装很简单,就是利用吊装设备,一点点地把零部件组装起来。

原理和搭积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火箭更加高端了一点罢了。

说实话,在这种环境下,看着如此庞然大物被一点点地组装起来。

很少有人会无动于衷。

大型造物的震撼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明白。

哪怕是王东来,也是这样。

看到长征三号火箭被一点点地组装起来,眼神之中也流露出一丝期待之色。

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金刚号火箭被组装起来,然后升空了。

只是,暂时还不太行。

因为金刚号采用了力士号火箭发动机,并且利用火箭发动机并联的方式,并联了八台火箭发动机,大大地提高了推力之余,也将这枚火箭的体积变大了不少。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粗胖了许多。

发射塔其实一种可以变形的钢结构大楼。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过这方面。

有的火箭是被固定在发射塔旁边,然后进行点火。

而有的则是在发射塔内部完成组转,然后通过变形发射塔,将火箭放出来,再进行点火。

这对于金刚号火箭就有些麻烦了。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金刚号火箭的体积太大,按照原本的组装方式有些麻烦。

所以,只能进行一定的改装,才能完成组装以及发射。

而想要满足这样的条件,也只能选择西昌火箭发射中心。

“吊装手,抬升大臂一个单位!”

“保持不动,重新配重!”

“燃料组,检测情况如何?”

贾楠作为总工和总指挥,这会儿是最忙的。

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组装过程,一刻都不敢分心。

对讲机就没有离开过嘴边,一直在指挥着下面得到工作人员。

而在贾楠的指挥下,工作员工表现的很完美。

井井有条,一点点地将火箭组装了起来。

从一早开始,火箭组装就没有停下来过。

因为火箭组装和其他的工作不同。

火箭壳的材料因为是特制的,所以就必须要保证在发射前,不能发生形变。

所以,火箭一般都是在前一天进行组装,然后第二天直接发射。

如果第二天不能发射的话,就需要重新拆卸,并且再次重新检测,避免有些零部件出现问题,影响发射。

所以,一旦开始组装的时候。

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像是拧紧了发条一样,开始变得无比忙碌起来。

同时,更是祈祷第二天的天气不要有什么变化,能够顺顺利利地完成发射。

王东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以及学习。

杨安超也跟在了王东来的身边。

“杨工,难道你们之前就没有想过更换火箭壳的材料,来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吗?”

王东来小声地问起杨安超。

杨安超看了一眼四周,发现没有人,才苦笑一声,低声解释道:“董事长,其实我们也知道不锈钢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不锈钢也有几个问题,首先就是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没有攻克这方面的技术,其次就是定下来之后,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再想更换的话,就很容易引发问题。”

“如此一来,久而久之,自然就不会有人想要更换了。”

杨安超说的不算清楚,但是王东来却听懂了。

航天领域再是精尖,也不至于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七十多万员工的机构。

这里面不知道有多少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多少是工程师,在工作第一线的。

哪怕是没有具体的数据,王东来也能猜出一个大概。

两者恐怕是十比一的比率,甚至是更高。

做的少,看的多,看的还要给做的提意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