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3章 中原逐鹿(1 / 1)

加入書籤

任老的京都之行到底发挥了作用,四月中旬,一直在坊间传闻的省部级人事调整终于拉开帷幕,只是规模和范围远低于预期。

常务副省长谢芷言调任黄树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仅仅做了个卡位动作,并未一步到位直接提拔省长。

省·委常委、金河市委书记凌金森原地不动,没能如愿跨省提拔省长。

这样明显“缩水”的调整正是任老在聂华辉面前批评“年轻干部提拔太快”后,京都高层的反应,一个慢半拍,一个搁一搁。

如此一来让唐武功压力更大,因为入常名额又少了一个,原本铁定接替凌金森的金河市长饶小安拿不准后面变化,有且只有加入对常务副省长位子的争夺。

省·委常委两个空额出现一冷一热现象,几乎所有竞争人选火力都集中到常务副省长位子,省·委统战部长那边有意向者寥寥。

都是张槿惹的祸,省·委统战部长不准兼**实职后,真正在仕途方面有想法、年富力强者当然不可能主动争取,官场就现实在这里。

唐武功安顿好围城人事调整后跑到省城,主旨只有一个:拉票。

省·委书记江海高深莫测,至今没有表态,唐武功暂时没办法打通这方面渠道,索性不去管他;省长季龙井是唐武功的老对头,常委会不投反对票就是给面子,最好避让三舍。

省纪委书记叶强、省·委宣传部长陈晓卫都是外省干部,不会掺和沿海系内争,且陈晓卫也瞄着常务副省长位子,大概率谈不拢。

九位省·委常委(张槿已退,谢芷言调离),属于唐武功的铁票只有两张,一是省·委副书记何朝迅,二是正协主席周秋平,显然远远不够,因此唐武功要千方百计拜访剩下三位:

省·委组织部长王要武;省·委秘书长宋阳;金河市委书记凌金森。

王要武其实也是外省交流干部,不过东吴与朝明联系紧密算作沿海一家人,身上标签是普华成的嫡系,可私底下与季龙井、何朝迅等都有良性互动,在唐武功而言是还能坐下来聊天,也能择机往深处聊的类型。

宋阳与饶小安一样曾为正务院大理桑向民的同事,文章写得挺好就是为人处世有点别扭,总在孤芳自赏和仕途进步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想到大学当校长,一会儿又想当宣传部长,桑向民被他反反复复弄得头大,没好气说考虑定当了再来找我!

对此唐武功精心准备了一幅画,宋代不知名画家画的题为《万年枝上太平雀》,说来有个典故:有一次宋徽宗给书画院考核就出的这道题,结果代表当朝最高水平的十多位画师作品无人合格,大家都傻了眼,不明白到底哪儿出了岔子,说来说去不就是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吗?后来买通皇帝身边太监打听,才知道于是有人就偷偷去找宋徽宗身边的太监打听,这才知道“万年枝”并非青松、翠柏,单指“冬青木”;“太平雀”也非麻雀或家雀,而是“频伽鸟”的别称,佛教里经常出现的神鸟,如此偏僻的题目难怪画师们集体翻车。也正出于这个原因,宋代涌现了一批《万年枝上太平雀》为题的水墨画,艺术水准都相当高。

送这幅宋代古画,又符合文人的雅趣,又因为画家不知名而无法估量其价值,宋阳也会收得心安理得。

至于凌金森,以前曾与唐武功有过工作交集,配合得也不错,没有过于密切的私交可关键时刻厚着脸皮上门照样能说些体己话,官场是复杂多面的,凌金森眼下胶着莫测的仕途也很忐忑,肯定抱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

一圈跑下来,唐武功大致掌握了主要竞争对手的动态:

伍潭市委书记姚星在台面上得到正务院大理桑向民支持,分别跟省长季龙井、省·委秘书长宋阳打过招呼,不过很奇怪,他俩都不太喜欢姚星,因此真正能帮多少很难说。

傅冰的嫡系饶小安眼看凌金森原地不动,简直比凌金森还着急,因此一个劲地跑省·委书记江海办公室,江海则态度暧昧,至今都没提过组织考评和遴选方案。

省·委宣传部长陈晓卫有些三心二意,感觉不象参与竞争,倒好像配合演戏似的,难道自感希望不大么?他背后可站着前任一号云家旭,不看僧面看佛面,按官场潜规则只要发了话应该不会空手而返。

竞争最强的是分管经济副省长凌沃,曾经当过三号陈瑞华的副手,又与副理陈国祥搭过班子,都合作默契,被赞为“办事特别放心的干部”;在现任省正府领导班子里,省长季龙井对他也很赏识,且与王要武、凌金森关系都不错。

奇怪的是,何朝迅对凌沃也颇有好感,两次在唐武功面前提及并肯定其分管经济期间朝明的飞速发展。对此唐武功有点不服气,暗想明明季龙井与谢芷言主导经济,凌沃不过打打下手而已,怎么变成他的正绩了?

不过两选一的话,何朝迅肯定力挺唐武功,这个没必要怀疑。

唐武功在省城奔走期间,华隆集团戚长隆全程陪同,譬如那幅宋代古画就是唐武功在古玩圈里看中,然后戚长隆派人买下,从头到尾绝口不提价格。

谈钱多小家子气啊。

至于请客吃饭和伴手礼都是应尽的礼数,唐武功没买过一次单,想想也是,混到副省级市委书记这种场合还需要自掏腰包,钱倒是小事,主要面子过不去。

同样戚长隆全程没提“港口改制”半个字,明明意会的事何必说出口呢?就算唐武功中途调离,也会设法让华隆集团顺利入局。

树欲静而风不止。

省城不止唐武功在跑,其他几位都没闲着,跑官的核心要旨在于你不跑,领导就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幸福不可能主动来敲门。

当省·委书记江海接到第七个电话时,终于意识到此事拖不下去。来电话的都不是局委员及以上大领导,不过显然有他们的影子,寻常人等焉能动用到那种红色电话?

人家也不会说“请多关照”、“某某的事拜托了”或“首长对某某很关心”之类,那太没档次。

到这个层面压根不提遴选推荐,更不提“小唐”、“武功”等等,纯粹漫无目的聊几句,然后热情地邀请江海赴京如吃饭,不经意来句“看看首长有没有空参加”。

如果江海听不明白帮谁,根本没机会坐到省·委书记位子,到省部级平台哪个属于哪个阵营一目了然,连猜都不用猜。

正好本周召开省·委常委会,江海在所有会议议程结束后示意后排停止记录,列席人员包括常委的秘书们全部退出会议室,然后道:

“今天关起门来说件事,嗯,形式上叫做非正式讨论,同志们无须记录,讨论内容也不要泄露……关于张槿同志卸任、芷言同志调离,有了两个常委空额,原来十一位济济一堂现在只剩九位都不太适应,是吧?按组织程序省·委有个推荐动作,具体怎么推荐,以什么为标准?请同志们谈谈想法。”

会议室冷场近半分钟,何朝迅道:

“此项工作属于常规工作,组织部门应该有一套成熟的、严谨的机制,适时拿出名单提交常委会研究就行了,要武同志觉得呢?”

他内心觉得江海把推荐标准单独拎出来讨论有点小题大做,炮口却对准省·委组织部长王要武。

王要武早有准备,从容道:

“情况是这样,一方面京都层面对**推荐有了新要求新规定,加大了对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主正履历的硬性要求,各个层面任职年限、分管领域等也有更为细化的条款;另一方面推荐方式也有一定调整,以前一个名额推荐两到三名,两个名额推荐五到六名,是人才池的形式,不拘于哪个同志一定推荐什么岗位,现在则明确推荐方向,比如某某同志推荐常务副省长,那就不考虑统战部长,从而增加了权衡评估推荐人选的难度,特别统战部长推荐人选,众所周知当前比较敏感,也受到社会**,省·委既要选对人,又要用准人,把统战条线工作真正搞出成绩出来。”

江海紧接着道:“龙井同志先说说?”

涉及人事等重要事项,常委会发言顺序往往由高到低;如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议题,那就反过来由低到高。

季龙井略加沉吟道:“京都对**推荐要求的调整,体现了干部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注重打造一支正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队伍,为快速发展富国强兵提供坚实的干部人才支撑,我个人完全服从并拥护!先说省·委统战部长,我觉得内部选拔可以排在前面,省直和地级市副部级、正厅也能考虑,年龄不宜太大否则给外界负面观感,我以前分管过统战工作,深知真正忙起来也是天昏地暗,不象某些同志认为的清闲、养老、边缘部门。”

“龙井同志的观点跟张槿同志很一致啊。”

何朝迅冷冷刺了一句。

季龙井面色如常:“能够列入党委班子的工作哪项不重要?再说常务副省长,很巧我也干过,目前又负责正府全面工作,我还是回避吧,多倾听同志们意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