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反对?(1 / 1)
朱元璋到底并没给李善长等人两日的时间。
翌日,直接命李善长,带着杨元杲与吕翰文两人,前去张家庄进行分田。
同时,下令徐达、汤和、缪大亨这些千户,各带一队兵马,下乡巡视。
另,徐达和汤和、缪大亨、冯国用千户,也带有清剿滁州各地的土匪、山寨的任务。
经过几次天灾,各地义军四起,整个滁州的土匪山寨也是多如牛毛!
只有将这些土匪山寨都给彻底清剿干净,那些地主大户才能积极配合分田。
各村百姓,也才能安心分田,耕种。
在张家庄,用了两日时间,分完田后,杨元杲与吕翰文两人,便开始乖乖进行劳改!
与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些劳奴!
由郭英带人亲自看守!
这下,李梦庚与阮弘道这些书吏,也都终于相信,朱元璋居然不给滁州各地主大户徇任何私情!
于是,一群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慌乱。
在元廷时,他们若是遵纪守法,不去收一些钱财,多交几个朋友,那便是异类。
那样,他们想要做一些上官交代下来的事情,将会阻力重重!
而现在,他们新投效的这位朱大人,居然对地主大户,都不能有任何的优待?
若敢贪钱,直接杖罚?甚至是杀头?
如此,他们还如何做事?
一群人都忍不住找到李善长,满脸凝重的商议。
甚至,有人居然还想逃走。
分他们的田,还不让他们走私情?收一些钱财?
若是这般下去,他们这些官吏的日子越来越难!
如此,还不如投奔个对他们优待一点的红巾军大帅!
不过,没等他们下定决心。
朱元璋便召见刘英和李善长、阮弘道、毛骐等人。
商议大事!
在正堂内,听完朱元璋的建议,李善长眼中不由闪过一丝难色。
“上位,广招生员,开办学堂,是天大好事!
宋朝的科举主要考帖经、墨义和诗赋。
诸科为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开元礼、学究和明法!
此种考试,可让生员熟知国家财政、马政、专权优劣等政务之事!
挑选优异者,当为国家栋梁!”
“若只是教帖经、墨义和诗赋,还有九经、五经等诸科,下官等人皆可去当夫子!
明法、明算下官等人,也可教导一二。”
“但,若是要增加农学、工学此学科,下官等人并不会教导此些学科。
自古至今,也从未有学堂教导此学科,如此实在是有些不妥。
不被读书人所接受,更不论,只要学此学科,出来便可为农官与工官!”
“上位,非是下官不赞成,恐天下所有文人,都会抵触此事!”
“另,整个滁州城,恐也难以寻到可教此二学科的夫子!”
阮弘道、毛骐两人,也都微微点头。
李善长说的很对。
朱元璋提出的这种,在他们眼中,完全就是胡闹,是离经叛道!
让读书人去学种田之学?去学工匠之学,出来还能像儒学一般,出来直接做官?
此事,必被天下读书人所不容!
“哼,天下读书人都还愿给元廷做官呢!”
朱元璋脸色顿时一黑,刘英给他讲的那些话,让朱元璋对读书人的印象,再次下降了很多。
李善长与阮弘道等人的脸色顿时一僵。
见状,刘英出声道:“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李善长与阮弘道两人眼孔一缩。
“李先生,阮先生,术业有专攻!现今天下有这般多的田地,为何还总有百姓饿死?是天灾?是大旱?还是朝廷的腐败?”
“全部是!”
刘英满脸讥讽,“是一群只知,从百姓身上盘剥钱粮,霸占百姓田地的官吏,在治理天下,在管理百姓,教百姓种田!
诸位,一群不懂农桑的官吏,居然在教百姓种田?此事可笑否?”
“军师此言差矣!”
对于刘英这个军师,李善长和阮弘道等人,便不那么惧怕。
“诸多大儒,也皆喜耕种!另外,司农司诸多官员,掌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政,他们自是懂耕种!”
“呵!”
刘英忍不住嗤笑一声,问道:“李先生,这些大儒能耕种多少田地?一亩,两亩,或者三亩?不知他们能否耕种十亩?
他们耕种的这些田地里面,有多少是小麦?大豆?或者稻谷?”
“另,你言司农司诸多官员,掌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政,懂农耕?
他们懂归懂,但他们来过滁州几次?来过定远、濠州几次?”
“他们高居大都,知道定远、滁州气候如何?下雨几何?百姓有多少田亩?田地中土壤肥沃否?”
“另,这些司农司诸多官员,到底有几个是真的懂农桑、水利?又有多少是腹中毫无学识,在其中混日子?”
李善长眼皮微微抽搐,他只是说了一句,居然被怼了这么多。
刚想要反驳,刘英又看着他问道:“李先生,汉有大司农、唐、宋有司农寺,元有司农司,此些皆为农官!
既如此,为何不可在学堂,增上农学与工学二学科?”
李善长道,“军师,自古,学堂便从未有过农学与工学的学科啊!”
“是故,天下农田一直在增加,百姓却总是无粮可食!”
刘英冷笑道:“汉有《氾胜之十八篇》,详细记载黄河两岸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冬麦、春麦、大豆、桑等十三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还有区田法、嫁接法、轮作、间作、混种……”
“到现在,可有多少管理百姓的官吏知晓这些?”
“北魏贾太守所著《齐民要术》,全书十卷九十二篇,有大量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经验和规律,又有多少基层官吏知晓这些?”
“宋时,西山隐居全真子陈旉,研究樊迟之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著《农书》三卷,此农,可教各州各县书吏尽学?”
说着,刘英静静的看着李善长,李老登,是你们逼我放大招的!
“再者,元廷最初,便有《农桑辑要》!每一社,皆由精通农业之人担任,还设有农桑文册!
元廷一有发现新的耕种技术,便通过村社去推广!”
“元仁宗时,王祯还修《农书》,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有三卷。
元廷以此来办农桑学校,教导诸多学生!
为何现在,社长不复存在?
而新的耕种技术,也不再有推广?
尔等为何现在,却又这般反对?”
“……”
李善长与阮弘道两人,顿时傻眼了,汗流浃背!
刘英如此年轻,怎么能知道这么多?还如此全面?
一旁的朱元璋,便紧紧盯着李善长,两眼森然。
“居然还有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