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骇人听闻的消息(1 / 1)

加入書籤

“六百里加急,速速闪开!”

夜晚,原本祥和热闹、人声鼎沸的京城街道上,突然有一单骑风驰电掣般疾驰而来,马背上的传信兵身背红色令箭与旗子,口中急切呼喊。

街道上的行人见此情景,纷纷慌忙避让,无人敢上前阻拦。

众人皆知,这种级别的加急消息,必定是来自地方或是边关的重要讯息,谁若胆敢阻拦,那可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这传信兵一路纵马狂奔,直至皇宫外围才翻身下马,随后又一路飞奔着朝大明宫疾驰而来。

此时的大明宫内,灯火辉煌,亮如白昼。

然而,宫殿内的气氛却极为压抑沉闷,大多数太监宫女走路时都小心翼翼,生怕发出较大的声响。

而作为此时大明宫的主人,靖昌帝正阴沉着脸色,端坐在勤政殿内的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殿外。

忠心耿耿的大太监夏守忠,弓着腰,小心翼翼地请示道:

“圣上,您好歹吃点东西吧,保重龙体啊。”

靖昌帝的目光依旧凝视着殿外,沉声回应道:

“要朕说多少遍,朕眼下无心吃任何东西。”

夏守忠听出他话语中有些不耐烦,甚至是恼怒之意,便也不敢再继续劝说。

只是心中暗自思忖,靖昌帝本就有疾在身,却还如此不知珍惜身体,长此以往,迟早有一天会出大问题的。

连夏守忠都不敢再多说什么,大殿内其他太监更是大气都不敢出,殿内安静得只能偶尔听到烛火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声响。

“圣上,消息来了!”

就在这时,一个小黄门急匆匆地跑进来通禀。

靖昌帝听后,立刻摆手说道:“直接请进来,不必盘查了。”

小黄门不敢有丝毫迟疑,立刻就去传话了。

即便是再紧急的情报,一般情况下也不会直接送到皇帝面前,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借此机会刺杀皇帝,大多数时候,都是由太监或是大臣转呈。

而眼下,靖昌帝早已等得没了耐心,也顾不上那么多顾忌,直接让传信兵进殿来。

不多时,那传信兵便来到大殿,一边恭敬地行礼,一边将情报信高举过头顶。

“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东山道节府传来六百里加急信。”

靖昌帝还未发话,夏守忠已经快步来到这传信兵面前,将那情报信拿起,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是东山道节府传来的信后,这才急忙拿给靖昌帝看。

靖昌帝立即打开信件查看内容,随后脸色骤变,勃然大怒,大骂道:

“柳子苍误朕误国!”

听他这么一说,殿内众人纷纷下跪,就连夏守忠都不敢上前劝说。

他知道,此时靖昌帝必然是盛怒难抑,谁劝都不好使,反而会触了霉头。

靖昌帝咬牙切齿地怒骂了一通后,沉声吩咐道:

“老货,速去内阁传话,让他们都来,快来!”

夏守忠不敢有丝毫迟疑,立刻应承下来,急忙走出殿外,去内阁传话了。

不多时,内阁五个阁臣都匆匆赶来。

因为事先就已经有粗略消息传来的缘故,内阁的阁老们也都没有回家,一直在等着具体消息。

这时见靖昌帝召见,他们便都明白,肯定是具体消息已经传来了。

眼见五人还要行礼,靖昌帝没好气地摆手说道:

“免了,这是柳子苍让人传来的六百里加急信,你们看看吧。”

说着,将信重重地扔在地上。

五个阁臣见状,皆明白此时靖昌帝怒火中烧,也纷纷揣测,此次东山道传来的消息,必然是极为严重的噩耗。

作为首辅的纪彦,站在最前列,未待四周太监动手,便已亲自俯身捡起这封信,拿在手中端详片刻,随后脸色微微一变。

半晌,他又将信传给其余四个阁臣传阅。

其余四人看完信后,皆是满脸骇然之色。

依据东山道节度使柳子苍的回信所述,日前,天理教在东山道突然发动起事造反。

更为可怕的是,伴随着造反一同爆发的还有瘟疫传播,官府根本无力控制局面,唯有天理教的教主才拥有解药,这导致不少百姓为求生机,只能被迫加入造反队伍。

信中最后提到,反贼势力日益壮大,现已攻陷了青州府城,青州知府被当场诛杀,并且反贼切断了整个东面的通讯。

虽未明言东山道东面的具体情况,但从这一消息便可断定,东山道东面已沦陷,也就是说,大半个东山道都已被反贼攻占。

得知这一消息,几个阁臣也都明白,为何靖昌帝会如此愤怒了,在承平年间,出现这样的情况,简直堪称骇人听闻的消息。

片刻后,兵部尚书汤佑锋沉声说道:

“圣上,依照这个消息来看,东山道早有变故发生,只是东山的官员们,一直隐瞒不报,臣以为他们皆有渎职的重大罪过。”

靖昌帝沉声接话道:

“现在并非谈论追责之时,朕想问你们,眼下该如何应对?”

几个阁臣默契地对视一眼后,听首辅纪彦回道:

“回圣上,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剿灭反贼和消除瘟疫,很显然,天理教的反贼正是借助瘟疫来扩大战果,如若不消除瘟疫,依旧会有死灰复燃的风险。”

靖昌帝深吸一口气,认同了他的说法,当即便与他们五个商议起具体情况来。

最终商议出的结果是,抽调京营两万大军,命京营副将蒋子宁为主将率军出征,剿灭反贼。

同时,命京畿道、豫州道两地各抽调一万官兵,于两道边境布防,一来防止反贼流窜至两地,使局势进一步恶化,二来也可以阻截反贼逃跑。

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命令,就是任命沈蕴为副将,随军出征。

调沈蕴出征,主要是为了消除瘟疫。

当然,除了这些决策之外,还有一些细琐的安排,诸如安抚民众、罢黜东山道主要官员等等。

……

风羽卫衙门。

此时的沈蕴和邹彰两人,也都已得知了具体消息。

邹彰满脸凝重之色,愤然道:

“竟已是这般严重的情形了,东山道的官员们到底在做什么?”

沈蕴则推断道:“想必是怕担责,因此一开始都强行隐瞒着,想着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事情平息下去。”

“却没想到,这瘟疫如此厉害,正中天理教下怀,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了天理教的造反队伍中。”

“直到今天,终于是捂不住盖子,只能上报朝廷了。”

对此,邹彰颇为认同:

“多半就是你说的这样,这些人真是该杀,千刀万剐都不为过,为了不担责,竟闹成这个地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