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吊唁(1 / 1)
公元231年十月十三日这一天,整个大汉王朝都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
备受尊崇的大汉皇后——张星彩,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仅二十八岁。
她那美丽而温柔的身影,从此永远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远在他乡的刘禅,得知这个噩耗的时候,时间已经悄然来到了次年的春天。
当他听闻爱妻离世的消息时,心中顿时涌起无尽的悲痛和悔恨。他不禁暗自思忖,如果不是因为那次意外的穿越,或许张星彩如今依然陪伴在他身旁,至少还能再度过六七个春秋。
回想起与张星彩共度的时光,刘禅感慨万千。他们曾相濡以沫、恩爱有加,然而命运却如此无情地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
张星彩之所以早早离去,其中缘由令人痛心不已。一方面,为了给刘禅诞下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女儿,她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那场肆虐广州的可怕瘟疫。面对疫情,张星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亲自奔赴抗疫前线指挥作战,日夜操劳,最终将自己的身体彻底累垮。
尽管张星彩英年早逝,但她在后人心目中留下的声誉却如繁星般璀璨夺目。
作为一国之母,她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决然地深入抗疫第一线,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无数男子都自愧不如。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成为了后世传颂千古的贤后楷模。主持张皇后葬礼的正是虞意。
关于这位虞皇后,后世对其的评价呈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各种争议之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诸多阴谋论调,传言称张皇后之死乃是这位心狠手辣的“毒后”所为。不过,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后话罢了。
此刻,虞意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心中暗自嘀咕着:
“真是好人不长命啊!”
在她看来,似自己这般阴险狡诈、作恶多端之人,才应当早早夭折,又怎会轮到善良温婉的张皇后呢?忍不住又嘀咕一句:祸害遗千年!
谯周瞬间后背发凉,这不会是在说我吧?
“尚书大人!”
只见袁弥急匆匆地凑了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东吴使者前来求见。”
听到这话,虞意微微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恨意。
“哦?他们可是来吊唁的?”
虞意面沉似水,语气冰冷地问道。其实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这位女中豪杰对东吴可谓是恨之入骨。
也正因如此,陛下才会放心地将交州政务交由她来主持。袁弥稍稍思索片刻后回答道:“依下官之见,明面上或许是以吊唁之名而来,但实际恐怕是想要趁机劝降。”
他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虞意的表情变化。一听劝降,文武瞬间一脸鄙夷,真以为个个都像东吴鼠辈。众人都看向虞意,毕竟她以前是吴臣,此次劝降的对象,八九不离十就是她。
虞意冷笑一声,寒声道:
“哼!这些东吴鼠辈,还真是亡我之心不死啊。此次前来的使者,可有孙氏宗亲?”
此言一出,周围众人顿时感到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仿佛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虞意身上散发出来的浓烈杀气。虞意脸色有些火辣,毕竟她以前也是吴人,就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是心里还是感觉一阵侮辱。
“来的是张休,听说是您的故人。”
谯周有些吃瓜心思了,他是聪明人,自然不是很怕虞意。
“那等他们吊唁完,本宫单独召见,诸位有兴趣,可以躲后堂听听。”
虞意很清楚,这种事很容易越描越黑,你们不是都怀疑我么?那就让你们亲眼看看。
张休身着一袭素白长袍,面色凝重地来到了张皇后的灵柩前。
他恭恭敬敬地上香、叩头,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极为庄重,礼数之周到让人挑不出一丝毛病。
而他带来的礼物更是琳琅满目,不仅有珍贵的珠宝玉器,还有稀有的书画古籍,其价值颇高,耗费定然不菲,想必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公费标准。
张休深知如今形势严峻,顾雍的孙子被枭首示众的惨状还历历在目,他的求生欲望可谓是被激发到了极致。然而,此时此刻让他感到无比尴尬的是,待会儿还要与虞美人独处才能劝降。
曾经那个可以随意谈笑风生的官宦小姐虞意,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汉天子的嫔妃,身份地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再也不是他们这群公子哥们想见就能见到的了。一想到这里,张休心中不禁忐忑不安起来。
吊唁仪式终于落下帷幕,然而此时的张休却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那充满仇视与敌意的目光。
他倒是也不意外,毕竟此次肆虐的瘟疫正是由他们东吴一手炮制而成,交州民众对他心怀怨恨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此时此刻,张休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究竟该用何种方法才能够成功地与那位倾国倾城、名动天下的交州一把手搭上线?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突然传入了他的耳中。
“张大人,娘娘召见您。”
说话之人乃是小莲,她虽是虞意身边的一名侍女,但由于长期侍奉在娘娘身旁,其自身的身份地位早已今非昔比,至少在交州已无人胆敢轻易小觑于她。
听到这个消息后,张休不禁微微一愣神,心中暗自思忖道:
“难道真应了那句古话‘想睡觉时便有人送来了枕头’不成?”
想到此处,他连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然后跟随着小莲匆匆向虞美人所在之处走去。
虞意的手下成分其实比较复杂,有一半是原交州降军,这些人身份和虞意一样敏感,自然就更有认同感,再加上虞意能力出众,又深受陛下宠爱,是他们出人头地的门路,他们自然就拥护虞意。
另一半大多数都是因为虞意能力很强,像杜圭,胡景之流,功利性很强,觉得跟着虞意很有前途。这些人虽然效忠虞意,但是虞意真要造反,他们未必会真的跟随,毕竟他们本就是汉臣,又有很强的家族底蕴,在大汉蒸蒸日上之际,是不可能的倒戈的。
众人躲在后堂,不自觉地站出了比较复杂的圈子。
像傅佥王佑赵谆这些将领,自然死效大汉的,像杜圭,胡景就像骑墙派一样占中间,显得很是担忧。
而那些原番禺降将们,自然凑到一起,他们本就是跟着虞意投降的,虞意要是出什么事,他们是绝对撇不清的。所以虞意要是造反,他们也是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