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攘外必先安内,此乃人间至理!(1 / 1)

加入書籤

听见柴绍的询问,柴令武忍不住叹了口气,随即摇头道:“其实,想要猜出陛下的心思,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柴绍愣了一下,忍不住皱眉道:“什么意思?”

柴令武沉声道:“一句话,攘外必须安内!”

“攘外必先安内?”

柴绍又愣了一下,眉头不禁皱得更紧了一些。

因为柴令武这话虽说是非常通俗易懂,可他却想不明白这句话和陛下准备东征有什么联系。

攘外可以理解,东征嘛。

但安内,大唐境内,还有什么需要安的?

柴令武也不再卖关子,直言道:“孩儿指的安内,说的并非是我大唐国内,而是我大唐一干藩属之国。”

这话一出,柴绍顿时恍然大悟:“难怪,难怪你这次升官升得如此突兀,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合理了。”

柴令武点点头,叹息道:“除此之外,孩儿也想不到其他解释了。”

柴绍闻言,不由得伸手拍了拍柴令武的肩膀,眼中浮现一抹赞赏之色。

随后,他走回主位上落座,问道:“既然你都已经猜到了陛下的用意,那这出使他国之事,你现在是个什么想法?”

“想法,孩儿还能有什么想法,去就去呗。”

柴令武摇摇头,语气中透露着些许不以为意。

出使他国这种事情,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或许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毕竟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的认知之中,除了大唐之外,其他地方大都是极度偏远的苦寒之地。

烟瘴丛生,猛兽横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没命。

但于他而言,也就是一趟简简单单的公费旅游而已。

且不说大唐周边的这些国家,在后世之时,基本上都是华夏的领土,与其说是出国,不如说是出省。

就说他身为强大的大唐使者,那些小国家还敢让他死在他们的土地上?

只怕是恨不得把他供起来,生怕他掉了一根毛,都被大唐问罪。

因此,对于出使之事,他的确没有什么抵触之心。

反正就当出去散散心,看看美景呗。

而柴绍听见柴令武不以为意的语气,却是不由得有些吃惊。

他本以为,依着柴令武的脾气,是怎么也不可能甘心离开繁华的长安的。

毕竟,他当年可是连洛阳都不想去。

去营州,也是被陛下一通威逼利诱之后,才不情不愿的去了半年时间。

可现在,这小子竟然转了性子。

所以,究竟是他老了,还是这小子真的长大了?

在心里感慨了一阵,柴绍回神,淡淡道:“既然你已经有了决定,那为父也就不多说了,为父在长安,等着你的好消息!”

“好!”

柴令武点头应了声好,举杯遥遥朝柴绍示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柴令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也不在国公府多留。

辞别老爹和大哥之后,便出了国公府,沉思着朝县公府走去。

他一路走,一路沉思。

很快,便将脑海之中的猜测与目前已知的消息理顺,并得出了一个大致的思路。

当然,这个大致的思路,依旧还是围绕着他刚才和柴绍说的那句攘外必先安内为核心。

高句丽和别的国家不同,那是一个已经形成完整的国家架构的高度集权制国家。

它与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那样的部落制联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说得直白一些,高句丽就是一个小号的中原王朝。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前前后后投入数百万人,反而将大隋打崩,已经足以证明高句丽的实力。

因此,李世民想要东征高句丽,甚至啃下高句丽这块硬骨头,就势必不能把它当成寻常的对手看待,必须要做到心无旁骛,全力出击。

而关键就在于这里。

大唐周边,不止高句丽一个国家。

还有吐蕃,西突厥等大国虎视眈眈,更有六诏,真腊,高昌,龟兹,于阗,疏勒等小国时刻想从大唐身上啃下一块肉来。

大唐可以一战灭两国,却未必能做到在与高句丽开战时,还能抽出兵力来应对这么多小国。

所谓蚁多还能咬死象,更别说这些小国,实力其实并不算弱。

之所以会给人一种他们实力很弱的感觉,完全是因为有大唐这个庞然大物做对比。

事实上,历史上的李世民,也曾面对过这样的局面。

只不过历史上的李世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放到这个时空,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

在历史上,他先是以高昌断绝朝贡,截断商道的理由,派候君集先灭了高昌,拿下西域,将丝绸之路彻底掌控在大唐手里。

随后又用和亲的方式,派遣文成公主入藏,暂时稳住了吐蕃。

这才稳住了后方,为他在贞观后期打残高句丽争取到了一段十分难得的时间。

但现在,高昌对大唐恭敬得一批,大唐也已经彻底废除了和亲之策。

再使用历史上的旧手段,便有些不合时宜了。

这也是柴令武必须要思考的点。

这些国家不能灭,也不能和亲,那他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怎么才能稳住他们?

是给他们一定的好处,还是直接进行威胁恐吓,亦或者两者并用?

再或者,还有更完美的方法?

他一路想,一路否决,不知不觉,已经回到了县公府门前。

此时天色已临近禁霄的时辰,大街上也没了什么人。

柴令武顿住脚步,望着紧闭的县公府大门,回神之后,不由得叹了口气。

别看他刚才和柴绍说得轻松,但这件事情,想要做到完美,的确是不简单。

尤其是吐蕃,本身就地处高原占据地利,又是新近统一的强国,战斗力强悍......

想用除了和亲之外的其他方式稳住吐蕃,是真的不容易。

“公爷,您回来了,怎么不进门呢?”

县公府的门房发现了站在门外的柴令武,急忙打开侧门迎了出来。

柴令武收敛思绪,也没多言,径直入了府中朝后院走去。

后院之中的女眷都已经睡去,柴令武想了想,也没有去打扰她们,而是去了书房将就一晚。

翌日,小云朵堵住他的鼻孔,将他叫醒。

父子二人出了书房,简单吃了个早餐之后,柴令武便带着亲卫出了房门,直奔翠微山而去。

李世民要他出使他国之事,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

但这件事情不是很着急,毕竟,吐蕃的使节就算要回国,也不可能在这一两天时间。

所以,眼下他最重要的事情,还不是出使别国之事,而是筹建大学堂。

柴令武来到翠微山下时,巨大的工地上已经是一片忙碌之象。

上万人共同劳作的场面,可谓是浩浩荡荡,令人心潮澎湃。

翠微山的半山腰上,临时搭建的工程部里,几名工部的官员正围绕在一堆图纸旁边小声商议着什。

认真入神到柴令武已经进了房门,也没有半分察觉。

而这些官员为首之人,赫然是柴令武的老熟人马周马宾王。

“宾王兄!”

柴令武叫了一声,打断了几人的思绪。

几人愕然回头,看见柴令武之后,急忙拱手行礼。

马周脸上则是浮现笑意,打趣道:“元初兄啊,你可算是来了,我还以为你要做甩手掌柜呢。”

“那哪儿能啊,这不是前两日忙嘛。”

柴令武赶忙笑着摇头否认,昨日他不来,完全是因为李世民的原因。

现在有了时间,他肯定是要来把控大方向的。

马周也就是打趣一句,倒也没有真的要责怪他的意思,互相见礼之后,便将柴令武引到一旁落座。

柴令武坐下之后,目光落在桌子上的一沓图纸上面,不由得好奇地问道:“刚才你们在讨论什么呢,讨论得这么入神?”

听见柴令武的问题,一名官员急忙将图纸推到柴令武面前,沉声道:“回公爷的话,下官等人,正在商讨继续加征人手,分批建造书院,缩短书院一期工程建设时间的可能性。”

听见这话,柴令武不由得愣了一下。

随即转头看向马周,问道:“咱不是早就商量过,将建造书院一期工程的时间控制在十八个月之内吗,还要怎么缩短?”

马周闻言,顿时摇头苦笑道:“这样不是我们的主意,是昨天太子殿下派人来传话说,陛下准备将明年的抡才大典放在书院之中,要我们务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书院建造完成。”

“抡才大典?”

柴令武愣了一下,反应过来之后,不由得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沉吟片刻,摇头道:“书院的规模如此之大,再想缩短时间,那就只能在质量上做缩减了,而且前年的抡材大典,不是在国子监举行的吗,怎么明年又要换成书院?”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马周摇摇头,这事儿他的确不太清楚,毕竟,他也只是得了一句太子殿下的口谕而已。

听见马周说他也不知道,柴令武目光不由得扫过一众官员。

只不过,一众官员脸上的表情,也和马周差不多。

见状,柴令武也没有继续多问什么。

他相信,李世民既然打算这么做,肯定就有他的道理,至于什么道理,那不是他该管的。

他唯一要做的事情,便是尽快将这座书院建好。

于是,他也果断的加入了几人的讨论之中。

只是如他所言,以书院的规模,想要缩短建成时间,绝对不是只单纯的增加人手就行的。

甚至人数过多,还有可能拖延工程的进度。

唯一的选择,便只能从书院的质量上去做文章。

比如暂时放弃绿化,以及各种观赏类的景观,人工湖泊之流,全力去建造教室与宿舍,图书室之类的重中之重。

几人一讨论,就是一整天的时间过去。

但任凭他们怎么缩短,也只能将完工的时间从十八个月缩短到十六个月。

如今已是四月,十六个月完工,大抵就是明年八月份左右。

而抡材大殿,也就是所谓的科举秋闱,一般都是在七月份举行。

十六个月,依旧赶不上。

傍晚时分,一行人出了屋子,居高临下的望着山下忙碌的场景,脸色都不是特别好看。

马周蹙眉道:“十六个月,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要是再快,就要出质量问题了。”

柴令武也是下意识颔首,表示认同。

此次书院建造,采用的是全砖石结构,水泥是重中之重,与大唐以往的木制结构建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若是木制结构,大不了多准备些木材,多征召些匠人。

但混凝土这玩意儿不行,比列,强度,乃至于干透的时间,一丁点差错都不能出。

毕竟木头房子倒塌,未必能砸死人,但混泥土倒塌,那可就是连尸体都挖不出来,只能用火药来轰。

“要不然,咱们去请科学院的专家过来,给咱们指导一番?”

这时,突然有一名官员小声提议道。

而随着那官员话音落下之后,气氛瞬间就陷入了沉寂。

柴令武则是忍不住有些懊恼起来。

因为,他光顾着自己干,竟然把这茬给忘了。

马周回过神来,眼神也是一亮。

虽说大唐科学院成立以来,在民间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火器局。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科学院弄出来的好东西,可是一点都不少。

比如,如今已经遍地都是水车水磨和水力冲压机,还有已经推广到民间的收谷机,打谷机......乃至于能改变热气球航行方向的风车涡轮,都是出自于科学院之手。

除了这些能直接提高民间生产力的小玩意儿之外,科学院其他不算出名的小发明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说不定就有什么他们急需的工具。

思及此,马周果断转头看向柴令武问道:“元初兄,这科学院,可是你的地盘,难道科学院里,就没有什么增加建造效率的好玩意儿?”

“我也不确定,但我可以去问问。”

柴令武有些难为情的摇摇头,主要是,他对科学院也好,火器局也好,一直都是处于一个放养状态。

除了将一些他从前世带来的理念告诉他们之外,他还真没怎么管过这两个衙门的具体事务。

尽管,两个衙门每隔一段时间,也会给他抄送一份简报。

但以他的性格,那些简报,他大多都是懒得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