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行,看我不凿得你闺女叫爸爸!(1 / 1)

加入書籤

见李靖陷入了沉默,众人也不再多言,皆是安静下来,静静的等待着李靖的答案。

柴令武也是一样,一脸期待的看着李靖。

他的确可以凭借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来推测出吐蕃的真正意图。

但要预测吐蕃的下一步动作,还真不是靠一个先知先觉的优势就能行的。

关键还在于对大局的把控和人心的计算。

而在这方面的造诣,整个大唐,李靖这个大唐军神,便是是毫无争议的独一档。

甚至李世民这位顶尖统帅,在李靖面前,也必须要暂避锋芒。

迎着众人的眼神,李靖也没有让几人多等。

他沉吟片刻,很快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斟酌着开口道:“假如,臣是说假如,假如新兴县公的猜测成真的话,那吐蕃的主力大军,大抵会选择三处地方,作为突破口。”

李靖这话一出,李世民便忍不住眼睛一亮。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则是有些不解。

毕竟,相对大唐与吐蕃长达万里的防线来说,三处地方的针对性,就实在太强了。

甚至几乎可以说是,笃定吐蕃一定会从那三个地方出兵。

长孙无忌蹙眉沉吟片刻,正想发问,却忽然听得李世民笑道:“巧了,朕也是这么认为的。”

“哦?”

李靖哦了一声,饶有兴趣的看向李世民,随即眼珠子一转,笑道:“陛下心里既然已有答案,臣却是不好班门弄斧了。”

听见这话,李世民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随着李世民的笑声充斥正堂,李靖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只是,两人的笑声听在旁观的三人耳朵里,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不是,说事就说事,咋还突然发笑了呢?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自持身份,还不好过分追问,柴令武就没这个顾忌了。

他不解地看向发笑的二人,一头雾水地询问道:“陛下,卫公,您二位就别卖关子了,倒是告诉小子,吐蕃会从哪三个地方进军啊?”

听见柴令武的问题,李世民与李靖相视一笑,随即默契收声。

李世民道:“还是由药师来说吧。”

李靖闻言,则是急忙谦虚道:“有陛下在,哪有臣卖弄的余地,还是请陛下为房相和赵国公,新兴县公解惑吧。”

李世民挑了挑眉,随即摇头道:“你我君臣,哪里来的这么多弯弯绕绕,药师直言便是!”

李靖还想推辞,关键时候,房玄龄站出来打圆场道:“既然陛下与卫公心里皆有了答案,不妨各自将答案写在纸上,再看答案是否一致。如此,既免了卫公与陛下君臣退让,又能让答案第一时间浮于水上,如何?”

李靖和李世民再次对视一眼,随即齐齐点头:“可!”

得到两人的答案,房玄龄当即吩咐一旁伺候的下人准备笔墨。

柴令武坐在一旁,却是不禁有些无语。

不是,大家就不能好好说话吗,非得搞这些弯弯绕绕,有必要吗?

但不管柴令武怎么想,李世民和李靖还是玩得很欢乐。

随着下人奉上纸笔,两人便像是做贼一般,各自偏向一边落笔开写。

片刻功夫,两人同时收笔。

房玄龄先收过李世民手边的纸张,看了一眼上面的内容,随即点点头,走到李靖身旁。

待看清李靖在纸上写下的内容之后,顿时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听见房玄龄的笑声,长孙无忌不由伸长了脖子,想要看清二人写下的内容。

柴令武虽然没那么激动,但也是满脸好奇。

房玄龄也没让二人多等,一手提起一张纸,将上面的内容展露在几人面前。

柴令武定睛看去,只见李世民的纸张上赫然写的是碛口,松州,嶲州三地。

他再转头看向李靖写的,赫然也正是此三地。

而李世民和李靖,见彼此想法果真相同,顿时忍不住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柴令武有些不解,看向两人问道:“陛下,卫公,您二位为何笃定吐蕃一定会从此三处出兵?”

“不是三处。”

李世民摇摇头,随即淡笑道:“事实上,只有一处,另外两处,不过是障眼法罢了!”

柴令武一愣,更加不解。

李世民却是没有多言,而是看向李靖。

李靖瞬间会意,笑道:“还请陛下与诸位随老夫前往节堂落座!”

柴令武和房玄龄,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从彼此眼中看见了茫然之色。

但见李世民已经起身跟着李靖出门,三人也只好跟上。

一行人随李靖来到了府中的节堂,所谓节堂,便是李靖平日里研读兵法,推演战事之所。

一进门,柴令武便被节堂墙上挂着的那张精细的大唐舆图吸引,目光不自觉落在舆图之上。

无他,太详细了,这还是他在大唐第一次看见如此详细的地图。

其他人几人,倒是没什么表情变化,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此。

绕了这么多弯子,李靖此刻也不再继续卖关子。

他拿起一根竹条做成的指挥杆,指向了最北方的碛口,淡淡道:“碛口境内黑石城,乃是我大唐与吐蕃之间最重要的商业中转中心,没有之一。吐蕃若是欲要声东击西,由此处出兵,压力最小,速度最快,地势最优。”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但此地距离西域,陇右之地较近,而我朝又在陇右部署了重兵,因此,除非吐蕃只打算劫掠一番便撤回高原,反之,此处便不是与我朝大军最佳对峙之地,是以吐蕃由此地出兵的可能性,有五成。”

讲完碛口,他的指挥杆便移到了蜀中南中之地的嶲州,道:“嶲州因与六诏,吐蕃接壤,又因大江支流通天江自境内流过,地势,人文极其复杂。吐蕃若从此地出兵,进可快速突入蜀中,退可借道六诏,快速返回雪山之下。

但因其地势复杂,并不适合大规模骑兵疾驰,而吐蕃国中主要又以骑兵为主,是以吐蕃由此地出兵的可能性,只有六成。”

听见李靖的分析,三人总算明白了李世民那句其实只有一处,另外两处都是障眼法的意思了。

因为根据柴令武的猜测,吐蕃此次与大唐翻脸,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和大唐正儿八经的掰一掰手腕,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要来大唐劫掠一番。

毕竟,两国都是大国,且都是新立不久的大国,自然是谁也不服谁。

既然不服,那就只能来一场男人之间的较量,以此来分出一个座次。

长孙无忌道:“所以,吐蕃最终出兵的地方,还是松州是吗?”

李靖点点头,淡然道:“松州城前方虽有沱水为天险,但因松州地处高原的原因,我朝对松州的防守并不算紧,中央对松州的防务,也谈不上重视,对于吐蕃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可趁之机。”

听见李靖所言,众人都不禁下意识颔首。

李世民补充道:“且吐蕃占了先手,吐蕃大军可以趁我朝大军还未抵达松州之前,渡过沱水拿下松州城,并以此为倚仗,迫使我大唐妥协,答应吐蕃一些条件。纵然我朝不愿妥协,吐蕃大军也可倚仗城池之力,消耗我朝兵源,最后再退回沱水西岸与我朝大军对峙。”

李世民与李靖两人一人负责解释,一人负责补充,说得可谓通俗易懂。

即便是柴令武,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人对于兵事不是那么精通,也很容易听明白。

只是,随着真相逐渐刨析出来,三人的表情也变得有些凝重起来。

“原来如此,好个吐蕃,当真狼子野心!”

长孙无忌神色凝重,先是骂了吐蕃一句,随后才看向李世民问道:“如此说来,此战,我大唐岂不是要先机尽失?”

听见长孙无忌的问题,李靖和李世民再次相视一笑。

李世民拉了一根胡凳坐下,笑道:“若是没有柴小子推断出吐蕃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之计,我大唐这一次,说不准还真要吃个小亏,不过现在嘛......”

李世民说着,朝柴令武挑了挑眉,没有再说下去。

但众人都明白,李世民心里这是已经有了对策。

他转头,看向李靖说道:“药师,朕打算重构大唐松州防线,以求更好的应对吐蕃和控厄党项,你......意下如何?”

李世民这话,就是打算要启用李靖了。

而李靖,也是很配合的朝李世民拱手一礼,笑道:“但使陛下有所差遣,臣定然万死不辞!”

“行,那便有劳药师随朕入宫商议!”

既然已经知道了吐蕃的动向,李世民便也不再废话,准备先回宫再商议正事。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虽然不知道李世民和李靖要怎么重构松州防线。

但也敏锐的察觉到,李世民这一次的动作不会小。

毕竟,李世民启用了李靖。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般情况下,都不爱用李靖。

但只要李世民用了李靖,那弄出来的动静,就一定是能让天下震动的大动静。

比如,活擒颉利,再比如,平推吐谷浑。

因此,两人也默契的没有多言,静静跟在两人身后,准备回宫。

柴令武见状,也准备进宫去看看。

反正来都来了,也不差这一会儿,正好看看李世民和李靖两个军神,打算如何应对吐蕃。

只不过,众人才刚刚走出卫国公府,李世民便转身看着柴令武道:“柴小子,你可以回去了!”

“啊?”

柴令武张大了嘴巴,眼中满是愕然。

“啊什么啊,朕说你可以滚了!”

李世民有些嫌弃的摆摆手,随即翻身上马,准备回宫。

柴令武回过来神来之后,脸色顿时就比死了马还要难看,此时此刻,他是真想对着李世民的背影破口大骂。

彼其娘之,他不不乐意来的时候,非要把他拖着来,现在他有兴趣了,结果又让他滚。

这特么不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吗?

不带这么玩人的。

但很可惜,直到李世民与李靖等人的背影走远,他还是没敢骂出声来。

“妈的,该死的李世民,你等着,看劳资回去,不把你闺女凿得叫爸爸,我就不姓柴!”

他暗暗的在心里骂了一句,最终,还是翻身上马,阴沉着脸朝反方向走去。

待他阴沉着脸回到翠微山别墅之时,天色也恰好擦黑,然后,柴令武很快兑现了离开长安时立下的flag。

但一夜挥汗如雨过后,日子还是不可避免的再次平淡下来。

毕竟朝中诸事,如今和柴令武是真的没什么关系。

而且李世民和李靖商议的事情保密等级很高,哪怕柴令武通过太子李承乾的门路,也没有探出来两人打算怎么重构松州防线。

唯一能打探到的消息,也只是李靖在和李世民商议完的第二日,便率先带上数千精兵,秘密赶往松州。

打探不到确切的消息,渐渐的,柴令武便也将此事抛之脑后。

而等到他再次听见松州传来的消息之后,时间已然过去了数月有余。

贞观十三年的冬天来得格外的早,才刚刚进入十月份,一场大雪,便将关中大地渲染成了一片白茫茫。

而经过这半年多发酵,吐蕃也终于露出了针对大唐的獠牙。

先是冯德遐前往吐蕃调停失败,并激起了吐蕃人的敌视。

紧接着,便是吐蕃对外号称二十万,实际七万人的大军突然出现在松州城外。

并且第一战,就打得松州守将韩威弃城而逃。

再然后,就是李世民得知消息之后勃然大怒,诏令以卫国公李靖为帅统率三军,以右领军大将军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辅之,共督步骑五万前往松州退敌。

这道命令,乍一看没什么问题。

但少数知情人,却是在听见这道命令的瞬间,就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因为李靖分明已经在数月前,便已经带着数千轻骑,秘密赶往松州。

也就是说,这支五万人的大军,实际上是没有主帅的。

因此,当柴令武听见这道诏令的第一反应,就是吐蕃完了。

这里的完,不是溃败,甚至不是大败,而是字面意思上的完。

吐蕃这八万大军,注定要全军覆没,甚至搞不好连西域那三万大军,也要遭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