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人心易变(1 / 1)

加入書籤

第二天一早,曹操和丁夫人便在曹纯的护卫下去了北邙。

至此,许都彻底进入了曹轩时代。

“世子,暗卫来报,徐庶今早出城了。”典满在身后低声禀报道。

曹轩摆了摆手道:“不用管他,告诉舅父,让他尽快与满宠完成对接,掌握校事府,从今往后,再也没有暗卫之名了,只有我大魏校事府。”

“诺,世子。”

“给夏侯惇、夏侯渊两位将军的诏令发出了么?”曹轩继续问道。

“世子放心,庞先生今早已经发出去了。”

“善,此时乃多事之秋,有两位叔祖坐镇许都,咱们也能放心些。”

“世子英明。

还有一件事,属下不知当讲不当讲?”典满小心翼翼的问道。

“阿满,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有话直说就好。”

“现在三公子掌握了宫里的三千精兵,这可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啊。”

曹轩摆了摆手道:“无妨,有阿郎盯着,他翻不起什么风浪,我只希望他这次能放聪明些,将来说不定还能当个太平王爷。”

“知道了,世子。”

“最后一件事,今晚命所有夏侯氏、曹氏子弟以及出身丞相府的官员、将军来府中议事。”

“诺,世子。”

“对了,令君那里如何了?”

“令君府上还是闭门谢客。”

曹轩轻叹一声道:“你现在随我去一趟荀府吧!”

“诺,世子。”

荀府的大门前,两盏素纱灯在暮色里摇曳,像两朵开败的白梅。

曹轩望着朱漆大门上褪色的“汉侍中荀”匾额,忽然想起十岁那年随祖父来此,荀彧亲手教他研磨的情景。

对于荀彧,曹轩一直很敬重。

这个男子从名到字都美好优雅到无以复加,无论是史书中的“为人伟美”,碑文上的“瑰姿奇表”,诗词中的“荀令衣香”,比之弦误顾曲的美周郎也不遑多让。

他也是曹家麾下最重要的谋士,究竟重要到何种程度,放眼三国,也许只有诸葛亮之于刘备可比。

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与曹孙鼎足三分,曹家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

最难能可贵的是,荀彧不但谋略绝世,品行更是高尚,当“兴复汉室”变成不怀好意的口号,当仁义道德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时,只有荀彧还继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他行走在鲜血与白骨之上,周旋于阴谋与杀伐之间,以济世弭乱、匡扶汉室为己任,他的每一计每一策,从不以毁灭什么为目的,而是站在黎民的立场上。

这样的人,古今罕有!

“世子,家父有请。”荀彧的长子荀恽拱手拜道。

“还请荀公子前面带路。”曹轩微笑着回道。

说起来眼前的这位荀大公子还是自己的便宜姑父呢,因为就在去年,曹操把自己的三女安阳许配给了他,只是曹安阳年龄幼小,还未成婚罢了。

跟随着荀恽的步伐,几人兜兜转转,来到了后院一处隐秘的地方。

“这是何处啊?”典满紧张的问道。

荀恽连忙解释道:“典将军莫要误会,这是家父的书房,因家父喜静,便把书房设在了此处。”

“无妨,阿满,你在外面等候就好,我去见一下令君。”曹轩笑着吩咐道。

“诺,世子…”

曹轩来到荀彧的书房门口,深吸了一口气,缓缓推开门。

雕花木门推开的瞬间,一股墨香便扑面而来。

抬头望去,荀彧的书房极其简洁,除了一排书架,别无它物,而书架上则摆满了书,不仅有《周礼》《孟子》这些典籍,还有半排农书。

“世子来了。”荀彧从案前抬起头来,微笑着说道。

“令君在修补农书?”曹轩好奇的问道。

荀彧搁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道:“去年淮南报旱,老夫发现当地百姓用竹筒引山泉灌溉,便想补全《汜胜之书》里的井灌法。”

曹轩望着桌案上那套被翻得卷边的《汉书・食货志》,想起曹操曾说过,荀彧每次草拟政令,必引《周礼》为据,却又总能在字里行间藏着对百姓的体恤。

曹轩拱手拜道:“先生此举,才是真正的名士所为,轩佩服。”

“让世子见笑了,其实比起军机谋略,或许老夫更该去当司农卿。”荀彧自嘲一笑道。

“令君,就在昨夜,祖父把他收藏多年的那副大汉舆图给了我。”曹轩突然低声说道。

听到此话,荀彧的身形一震,然后轻叹一声道:“哎,最终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啊。”

曹轩再次拱手拜道:“虽说轩的理想和令君的理念起了冲突,但轩不才,还是想让令君助轩一臂之力。”

“世子啊,难道就非要改弦易张么?

当年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彧力排众议支持,是因汉室虽衰,犹若朽木支厦,有丞相在,尚可庇佑百姓一时。

如今世子欲开新局,可曾想过,这史书将来会如何书写曹家?”荀彧忽然转身,浑身颤抖的问道。

“轩有一问,还请令君如实回答。”曹轩不慌不忙的回道。

“世子请说。”

“令君在乎的到底是什么?是汉室的牌位?还是汉室牌位下的黎民百姓?”

荀彧的瞳孔骤然收缩,然后缓缓开口道:“牌位…也许是吧。

我荀彧苦守半生,早已不知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了?

世事太无常,人心太易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最初的理想坚持到最后的。

荀彧不才,想试试。”

“令君此言真是令人汗颜啊。

说实话,轩现在也是无路可退了。

自从宣帝杀害霍光以来,权臣若不篡位,便注定没有好下场,为了曹家、为了曹家身后的那些支持者们,更为了这天下,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轩也要冲过去。

这是我曹家唯一的生路,令君熟读史书,不可能不知吧?”曹轩长叹一声道。

“霍光辅政十三年,废昌邑王、立宣帝,却落得族灭的下场,荀彧岂会不知?”荀彧苦涩的回道。

曹轩缓缓走到书架旁,从上面拿出了一本《诗》,忽然笑道:“令君可还记着您教我背的第一首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荀彧望着少年沐浴在晨光中的脸庞,忽然想起自己初入仕途时的模样。

“去吧,许都的晨钟就要响了。

记住了,莫要做那大逆不道之举。”荀彧颓然的摆了摆手道。

“多谢令君成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