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荀彧监国(1 / 1)

加入書籤

开皇二年春,洛阳的柳絮刚漫过太极殿的丹陛,曹轩在立春这天正式宣布了御驾亲征的旨意。

“朕将亲率十万精兵西征汉中,讨张鲁,定益州。

即日起,以荀彧为侍中、录尚书事,总领朝政,监国。”曹轩的声音透过殿内的铜钟余韵,撞在梁柱上嗡嗡作响。

话音落时,大殿内寂静无声,连香炉里飘出的檀香都仿佛冻在了半空。

文臣列班的末尾,有个新晋的议郎没忍住,喉间溢出半声咳嗽,立刻被旁边的御史狠狠瞪了一眼。

“陛下,历来监国者皆是宗室,今日为何会改弦易张?”御史大夫崔琰站了出来质问道。

曹轩缓缓回道:“朕至今只有一子,还不足周岁,依崔卿之意,朕若亲征,难道要让襁褓中的婴孩替朕监国?”

“不是还有诸位亲王么?”

“此次三王叔要随朕一起出征,四王叔又不爱管俗事,靖王叔刚刚犯了错,宗室中还有何人可用?”

“虽说如此,可先帝有二十余子,陛下仔细挑选,定会有合适人选的。”

“哼,朕最近刚刚成立了宗人府,你们猜猜如何?

这帮混账在地方上堪称是胡作非为啊,有强抢民女的,有贪赃枉法的,竟然还有人把公文当厕纸用。

这些人,你让他们监国,是想让洛阳城变成第二个邺城。

当年袁谭、袁尚兄弟内斗,把冀州折腾成了废墟,崔卿是想看着我大魏重蹈覆辙?”

“臣不敢。

可陛下如此做,岂不寒了宗室的心?

先帝二十余子,虽多有不堪,可毕竟是太祖血脉。

陛下让外臣监国,他们嘴上不敢说,心里必定怨怼。

若趁陛下西征,在洛阳城里煽风点火,勾结作乱,甚至…甚至暗通刘备、孙权,那可如何是好?”

“哼,他们敢?

他们要是真有这份血性,朕也就不愁了,可朕如今担心的就是,朝廷白白养了一群废物,如此下去,我大魏天下岂能长久?

朕今日也当着诸臣的面立下一条规矩,那就是皇子五岁之后,皆不可养于深宫,都给朕送到皇庄去,在皇庄陪着那些孤儿一起耕种、一起读书、一起体验民间疾苦。”曹轩冷哼一声道。

“陛下英明。”

曹轩摆了摆手不耐烦的说道:“行了,此事就这么决定了。

对了,朕今日宣布广平郡王曹仁为我大魏的大宗正。”

话音刚落,殿内又是一阵骚动。

曹仁站在武将首列,听到“大宗正”三个字,他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错愕。

“陛下…臣万万不敢当啊。”

“大都督就莫要推辞了,这次宗室犯事中有一人乃你亲侄曹楷,朕听闻是你亲自把侄子绑了送到宗人府认罪,就这份大义灭亲的硬气,足以镇住那些想钻空子的宗室!

再说大都督战功赫赫,何人又敢不服?

朕今日也把话说开了,待朕西征汉中回来,希望能看到一个干干净净的洛阳城,希望大都督莫要让朕失望。”

“诺,臣遵旨。”曹仁拱手回道。

曹轩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西征的军械、粮草准备的如何了?”

户部尚书枣祗连忙站出来回道:“回陛下,西征的军械与粮草,已全部备妥。

粮草方面,陈仓粮仓储粮二十万石,皆是去年关中新收的粟米,已派五百民夫昼夜晾晒,确保无霉变;洛阳至陈仓的粮道,每五十里设一处转运站,站内备有牛车三百辆,遇雨天可改用骡马驮运,此事由工部尚书任峻亲自负责,确保万无一失。”

“善,二十万石粮食,若按每日人各两升、马各一斗算,足可支撑四月。

“另外臣还在武都备了五万石应急粮以做万全。

商部也开始在各地大力发行盐引,借用商贾之力,为汉中输送粮草。”枣祗缓缓回道。

“有枣卿在此,朕可无忧矣。

卫尚书。”

“臣在。”商部尚书卫凯立刻拱手回道。

“这段时间,开中法进展有些缓慢啊,朕已经命令青州、兖州等地多开设了三十个盐场,可如今却连朕西征的粮草都凑不齐,你如何向朕交待?”曹轩看了看眼前的奏报不悦的问道。

“陛下息怒。

新盐场的盐虽多,可商贾们怕朝廷翻脸,宁可囤粮在仓里发霉,也不敢换盐引。

此事需要朝廷继续疏导,非一日之功也。”卫凯不卑不亢的回道。

“翻脸?”曹轩冷笑,忽然看向荀彧道:“荀相,你说该怎么让他们信?”

荀彧上前一步,目光落在那些盐引上,拱手回道:“臣以为,症结不在盐少,在信薄。

商人逐利,更重安稳,陛下可下旨:凡持盐引者,无论宗室贵戚,皆不得刁难;盐铁司设‘验引处’,三日之内必兑盐,逾期者,盐铁校尉斩!”

曹轩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朗声说道:“说得好!传朕旨意:即日起,所有盐场监工,全部改用立过军功的老兵!

盐铁司验引处,由御史台派御史轮值,谁敢扣克盐斤、拖延兑盐,当场拿下!

以后我们要打的仗还多着呢,在此事上决不能含糊。”

“诺,陛下。”众臣轰然应道。

“至于商部盐铁司么?无论多少理由,也改不了你们尸位素餐的事实!

朕设盐铁司,是让你们通有无、利农商,不是让你们坐在衙门里看账本!

传朕旨意,负责盐铁司的郎中、员外郎全部革职查办,商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罚俸半年,尔等可服气?”

“臣等遵旨。”以卫凯为首的商部众人立刻躬身回道。

“此事既定,那今日的大朝会便结束吧。

三日后,朕祭祀过太庙后,亲提一万京军出兵西征。”

“谨遵陛下之令。”

大朝会散了后,荀攸悄悄来到荀彧面前笑道:“恭喜叔父了,陛下对您可真是不薄啊。”

“此话何意啊?”

“叔父,您还看不出来么?陛下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不都是为了让您立住脚么?”荀攸低声回道。

荀彧听到这个回答,不禁轻叹一声道:“盛极必衰啊。

如今老夫身为首相,你又是九部之首,陛下对咱们荀家恩赏太过了,如此下去,祸福难料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