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恢复(1 / 1)

加入書籤

光大十年,十二月。

平齐之役,凡得州六十,郡一百七十,县六百有余,帝以州郡太繁,频下诏令省并之。

大抵所裁州郡之官,或置他处为州通判,郡监等职,或以老迈致仕,或授朝廷散官食俸禄以待补缺。

所省之吏,或迁任于驿站,或迁任于大州上县,或领半禄听候补。

至光大十五年,故齐之地减州至二十,郡至六十六,县至五百三十七,所费大省。

盖因其政缓行,故官吏虽有小怨,终不至为乱。

是岁,吐谷浑国中大乱。

初,吐谷浑常出青海寇隋边,多为隋将郭荣所破,而扰乱尤不止。

是岁秋,郭荣因吐谷浑之乱,引精兵数千趁势攻之,至吐谷浑都伏俟城,获牛羊数万而还。

隋王杨坚恐陇西之地终为朝廷讨还,乃迁河西民五千户实庭州(今乌鲁木齐)、疏勒州(今喀什)、兹州(今库车)等处,又迁陇西民五千户实河西。

是岁,纽斯特里亚王(今法国西北)奇尔佩里克一世变萨利克法,令,若贵人无子袭其爵土,则爵土由贵人之女袭之。

波斯王击罗马之亚美尼亚,罗马太子提比略遣将军查士丁尼却之,是岁秋,查士丁尼破波斯兵,逐波斯王至幼发拉底河东。

光大十一年(577年),正月。

帝令各军,校计士卒功勋,诏于南军、故齐旧兵、齐地义军之中,选功勋高者九万六千,于南北各处分置伏波府以安置之。

大抵伏波府所置在南,其田土可种稻者,府兵一人给田一百五十亩,所置在北,其田土唯可种粟麦者,给田二百五十亩。

其田土,十分之三出于故齐官田,十分之七,配无主荒田,由府兵自募人垦殖。

二月。

邺城至建康驿道通。

其驿路凡两千里(800公里),遇河北有急,飞马四日可抵建康。

帝以驿道通,乃统中军二万,携故齐公卿及其眷属三万余人自邺城南还建康。

在途,诏于北土渐行陈律。

陈律自齐律脱胎,故行于北土,甚便。

又诏在北夏人改胡人之姓者,可悉复旧姓,鲜卑等族愿改汉姓者,听之,可著夏人之籍,以得陈律之便。

时故齐辽东仆射鲜于世荣入邺,帝以食六千户建安公酬之,诏令下,鲜于世荣上书请自改其姓为于姓,帝闻而嘉之,赐其绢帛五百匹。

从驾南还之鲜卑公卿,多从鲜于世荣,在途改易汉姓。

三月。

帝还于建康,令户部、礼部,上功臣、公卿封国海外之议。

户部尚书毛喜进言,海东经略所辖,可多割土地,授功臣以侯国。

诸功臣功勋大者,可如弘文王陈叔宝之例,多授侯国。

又言,海东经略以北之虾夷地,可植麦牧马,户部已遣舟船探明航路、情形,其岛甚大,其北更有大岛,多出皮毛,正宜安置北人。

帝然其言,令海东经略府向北拓地,先大封功臣侯国及齐降臣高功者于海东经略辖境。

凡封侯国四十二,封户二万一千。

四月。

帝复令众军筛汰老弱,出不堪用者为民,出老弱者为屯田兵,出稍有力者为卫所兵。

令于直隶、山东、河南、河北、河东、关陇用卫所之制,各置左右卫。

至是,合旧于巴蜀之地所置三卫,举国有十五卫,卫所兵九万,屯田兵八万七千。

又选将士忠实有力者入中军,其余分配州郡,为州郡兵、镇戍兵。

其中军之兵,称为锐士,为常备之兵,受朝廷、都督节制,其步卒月给军赐一千二百文,骑卒月给三千六百文,战时充为全军精锐。

其镇戍兵戍守边地、要冲,人配田土八十亩,常时每三年当值两年,月给军赐八百文,战时充一线战兵。

其州郡兵略如后世之武警,为常备兵,月给军赐六百文,常时受各州刺史、司马节制,招讨境内叛患、盗贼,战时充二线战兵。

至岁末,天下之兵稍得清理,大抵举国有兵九十一万八千。

五月。

诏罢淮南之合州、寿州、徐州入直隶,罢海州入青州。

令五京所在皆置府,守官称府尹,位从三品,又置府通判副之,并司监察之事。

改晋阳为太原府,邺城为清都府,长安、洛阳、建康,府名仍用旧称。

七月。

以国用不足,更发国债十亿,令于山东,访豪民、大寺摊派之。

并以发债所获资财,就地买粮,海运至河北、辽东等处,充军资。

八月。

昭容张丽华有身孕,帝进其位号为淑容,赐钱二百万,张淑容请以其钱买国债,帝甚悦之。

帝北巡淮南,劳还籍之府兵,观林邑稻于屯田之所,令分林邑稻种于直隶各郡县,使郡县各出官田数亩,先试种之。

十月。

陈使送佛经、僧众及绢帛八万匹至突厥,与突厥人约,在怀荒镇(今张北)、盛乐(今和林格尔)置榷场,通贸易,突厥许之。

帝自淮南还建康,集公卿问制突厥之策。

大司马侯安都上言,当先灭残周、收取陇西,屯田于怀远(今银川)、丰州(今巴彦淖尔),牧羊马于河南地。

又使谍人为商贾,由榷场北入草原,探其山川道路、部落情状。

如此经营数年,再聚大兵出阴山、恒州(今大同),必可一举奏功。

中书值学士苏威上言,突厥本小族,以武力之盛,方得称雄漠北,然其人心不附,根基不稳,实可一望而知。

欲平漠北,东可令幽州招抚库莫奚、契丹、室韦,以断其一臂,西可结好隋国,遣使约突厥西面共图漠北。

尚书右仆射毛喜上言,突厥汗位承转素乱,前时,故突厥乙息记可汗死,舍其子摄图,立其弟为木杆可汗,木杆可汗死,复舍其子大逻便,立其弟为佗钵可汗。

今佗钵可汗,以其弟为步离可汗居其西,又以摄图为尔伏可汗居其东,复使大逻便为叶护居其南,又使其子庵逻统部众居其中。

佗钵可汗已老迈,一旦身死,则此四人必将争其可汗之位,不如离间挑拨于其中,趁形势而动,则突厥虽强,足可以一举破之。

帝闻三人之论,皆然之,先令侯安都往关中、河东巡视边防,以为灭周之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