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宽仁济物(1 / 1)

加入書籤

光大十一年,十二月。

北方既平,州郡之官,多有造称祥瑞上闻者,又频有朝臣上书请加尊号,改元。

帝以此类之事搅扰民间,更易使后世君王贪好虚名,耗费国帑,令皆罢之,下诏曰:

“自今之后,悉革旧制,其不受祥瑞,不加尊号,一世一元,可为永式。”

自是,陈国一世一元之制,遂立。

是岁,隋王杨坚又迁河西民二千户入西域,陇西民二千户入河西。

杨坚又西巡,至于阗州(今和田),见其民面貌甚类中夏,乃募兵于是土,使人教以夏言,欲由此变夷为夏。

其时,由杨坚经年迁徙之故,敦煌以西,有百姓三十三万,而夏人已至十二万。

隋之西都高昌,本为夏人之国,旧染胡俗,贵人服突厥之衣,用突厥之言。

杨坚既据是土,悉皆革之,又多以中土夏人实之,数岁之间,风化大行,汉服蔽人眼目,汉音相闻于道。

高昌又当丝路北道,商旅云集,杨坚悉心经营,增筑高昌大城以安商旅,以处百姓。

时高昌城中有民三万,富庶冠于西域,关中迁西域之民,思念旧土,呼之为小长安。

是岁,罗马将军查士丁尼为波斯所破,败还,罗马太子提比略革其职,以莫里斯代之,命再攻波斯。

光大十二年(578年),正月。

帝令礼部尚书庾信遣人四出,搜访民间藏书,凡有异本、善本,则令人抄录副本,收于库藏。

又令凡上书一卷得抄录,即赐钱二千文,民间之书,由是多出。

初,梁元帝为西魏困于江陵,焚梁氏旧藏书七万余卷,江南书典尽丧。

天嘉、光大以后,朝廷勘校库藏,书只万卷,后破长安,得周室藏书,增六千卷,又平齐,更增四千卷。

此访书之令既下,数岁之中,朝廷藏书复增二万余卷。

帝因梁氏之失,欲使图书广藏民间,以令文脉不绝,乃命工部造大同馆于建康、洛阳。

使朝廷藏书皆副录数本于其馆中,听天下士人出入抄之。

三月。

归德侯高长恭娶寡居妇人郑氏为妻,养其子正安为己子。

或言妇人郑氏,乐州人氏,乃寻阳公夫人国氏故旧,丈夫早夭,因国氏之故迁于建康。

后国氏出财货,助其商贾,数岁之间,郑氏竟称富于海上,有大舟十余艘,家财数千万。

其事虽多赖寻阳公之名,而郑氏亦为女流中一豪杰也。

高长恭旧在北土多声名,今娶江南富妇人,人或讥之贪财货。

其故旧闻其事,皆异之,或欲劝之,至归德侯府,见郑氏面貌言谈颇类高长恭早夭之旧妃,乃皆不言。

有好事者言传,高长恭早岁所娶王妃郑氏,虽遇灾而死,而灵魂未灭,乃南投,托于他人之体而复生,其人即今之郑夫人。

故而郑夫人音容性情类于郑妃,以致建康一见,与高长恭倾心相印,复续前缘。

时百姓好神异之事,竟传为美谈。

或有朝臣奏其事以弹劾故齐宗室,帝为示宽仁,将奏书皆留中,复赐高长恭绢五百匹,以贺其婚。

朝臣乃不言。

四月。

淑容张丽华生皇次女至瑷,帝见而爱之,封永安郡公主。

六月。

海东经略府奏,已略地至虾夷大岛之南,帝闻之而悦。

令列次封侯国十二,以安置故齐公卿及故齐宗室高延宗、陈湝等有才能者。

大抵所封侯国民户总数不过七千,且公卿与宗室封国相杂,中又稍置县署以区隔,故诸侯国难相串连为乱。

复置福山郡以辖之,其郡治在虾夷岛南(今函馆)。

乐安公高纬未得封国,怏怏不乐,上书请减食户,以封侯国,帝以高纬素无能,故不加猜忌,答书告其缓之而已。

复令海东经略府向北拓地。

七月。

以天下平定,召安成王陈顼、弘文王陈叔宝等海外宗藩并其子女还建康朝觐为贺。

时陈顼治琉球颇有成,以海港之利岁入二三千万,竟以此锐意稍疏,用心宫闱,生子女五十余人。

帝闻其事,虑陈顼或欲以此示朝廷无异心,故未加责斥。

恐陈顼托病不返,特命户部租民间大船往琉球载还。

复定令,凡海外诸侯在藩国者,三年一朝觐,遇他务不能还,则遣子女兄弟代之。

诸侯以此令,多雇买大船于民间,东海商贸由此益兴。

八月。

开会试于建康。

其会试题目,分南北二卷,使南北士人依南北籍贯而考之,授南北考者各贡士四十五名。

会试既毕,复令贡士赴大明宫受殿试。

试毕,帝亲与诸公卿览其卷,定名次。

以前三名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十名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其余皆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本届会试延期,令下届乡试定于光大十三年,会试定于光大十四年,贡士名额增至一百二十。

帝又钦定河北闻喜人裴矩为本届进士第一,称为状元。

定自齐南归之建康人诸葛颖为第二,称为榜眼。

定会稽人虞绰为第三,称为探花。

复如旧制,设宴荣之,并各授官爵。

九月。

侯安都巡北边事毕,自长安南还。

上言残周暗弱,国家实分为三,且边土将士颇欲立功,人心可用。

可先于关中、恒州(今大同)聚军粮,待春日突厥羊马瘦弱,发十万兵,分恒州、陇原(今固原)、冯翊(今大荔)三道并出。

击残周之灵州(今银川)、夏州、丰州(今巴彦淖尔),必可一举灭亡其国。

灭周之后,则索隋陇西之地,若隋不与,则以兵锋继而破之,若隋与之,则就山河之势筑长城为守御之备。

待守御已固,再觅时机与突厥相决。

帝用其言,使兵部尚书徐俭兼领河南、河东、关陇三道转运使,赴洛阳主粮秣转运之事。

十月。

帝宴陈氏宗藩及诸公卿于大明宫。

诸王公宴饮酣畅,弘文王陈叔宝忽出列,上言于席间得一诗,请贺酒。

其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北封书。”

帝知其所言,乃封禅泰山之事,赐酒劳之。

帝复于席间告众人,不破突厥,勿言封禅事。

诸王公卿由是乃知其志。

陈叔宝善属文,乐安公高纬爱其文字,作琵琶曲以相和,叔宝闻其曲,亦答之以诗文,往来之间,竟相结为友。

帝在宫中知其事,笑谓张淑容曰,“失国之人颇相类。”并不禁止。

陈叔宝还江户,帝赐书三千卷,赏其爱文学。

叔宝得赐,颇自得,更好诗酒,常有名篇绝句传于世,时人誉之为东海文宗。

贵姬崔妙瑜有身孕,帝赐赏如旧例。

帝令尚书右仆射毛喜总修撰事,携礼部尚书庾信、秘书监李德林,秘书丞颜之推等文臣二十五人,为前代之晋、北魏、梁、北齐四国修史。

未几,帝虑南周故臣尚多,复令别修周书一部。

十一月。

帝自建康北上,巡行中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