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储君与通讯(1 / 1)
光大三十八年(604年),三月初三。
建康,钟山之下,芳林苑中。
道路之上,正驶过一辆被军士簇拥着的四轮马车。
这马车乃是近年工部新制之物,采用了牛皮减震工艺。
乘坐体验较之颠簸不停的旧式马车,实在要好出了太多。
此刻,陈国天子陈伯宗,便就坐在这马车之内,半眯着眼,蓄养着精神,同时,也在想着许多心事。
他今年已是五十有三了,精力体力较之三四十岁时的巅峰时刻,的确已经下降了太多。
他是什么从时候开始觉得力不从心的?
是四年前,是他将第四子陈至淍封为代王,让他同他的长子汉王陈至泽开始打擂台的那一年。
说实话,在精力渐渐不足之后,陈伯宗明显感觉自己正在变得更加猜忌、也更加固执。
猜忌,是由于精力下降之后,他无法再事事思虑周全,进而失去了那种对朝局的完全掌握感,他在感到不安全。
固执,是因为身体的衰老,让他开始常常想到死亡,他的改革愿景,能否在余下的时光中完成?
陈国迈向海洋文明、工业时代的道路,会否因为他的死,而人亡政息?
他在恐惧。
“丽华,朕欲将汉王、代王召入京师,委以政事。”
陈伯宗忽然睁开眼来,看向坐在身侧的张丽华,如此说道。
张丽华如今虽已四十有六,但深居宫苑、养尊处优的她,身上依旧留存着许多青年时的绝色风韵,她还是那个艳压群芳的美丽女子。
只是,那些旧日的美好,正在缓缓凋零。
她看向陈伯宗,她的长发依旧漆黑如墨,可后者的发髻之上,已显出了许多斑驳,他的阿郎,终是老了。
“淍儿无心储位,陛下何必叫他与汉王兄弟相争。”
张丽华知道陈伯宗的性子,从不在他面前掩藏心声。
“朕如此行事,实是为了保全他二人,亦是为了保全朕自己。”
陈伯宗面露怅然地如此说了一句,见张丽华目露疑惑,他解释道。
“自古帝王居位太久,或帝王疑心于诸子,或诸子异心于帝王,故知天子老迈在位,往往多致祸患。”
“朕居帝位三十余载,岂无识人之明?汉王虽世称仁德实心贪权位。”
“朕若年至七十,而汉王尤在,则汉王已五十有一,我父子必生嫌隙,恐怕定有一人将不得善终。”
言罢,他长叹一声,“朕固贪生惧死,更不愿父子相争。”
“代王于朕诸子之中最负才干,而又有容人之量,不贪权位,正可引以为制衡。”
张丽华闻言垂首含泪道,“若如此,汉王承继大统之日,淍儿恐将被诛。”
便在这时,陈伯宗抓住了她的手掌,低声决然道。
“丽华,朕不欲立汉王。”
他透过马车的玻璃窗,打量了下马车左右随行的聋人侍从,又掩口对张丽华言道。
“朕以为,天子之责,在为百姓立法、护法。”
“朝廷之责,在为天下护法、执法。”
“天子之德,首在明辨无为,次在选贤任能,要在使朝廷为天下人守夜。”
“朕诸子之中,惟代王能行此事。”
“且代王得卿之慧,雅好算学天文,有代王继统,则朕之新政,亦终将不为诸腐儒所倾覆也。”
言罢,眼见马车已是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他又低声嘱了句勿泄此事。
不待张丽华回应,便执手将她牵下了马车。
此处是位于芳林苑东北的一处小山坡(今宋美龄别墅),这山坡顶上还建了座顶部撑着几根古怪木杆的石塔。
陈伯宗引着张丽华行至那石塔当面,望着那石塔顶端的古怪木杆,面上露出笑意。
现下,终于决意定下了储君人选的他,心情较之先前的确畅快了不少。
不过,眼前这石塔,也的确是件叫人欢喜的事物。
在后世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曾经流行过一种名为夏普塔的讯息传递建筑。
而眼前这石塔,便是仿造那夏普塔而建。
这东西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杠杆装置,调动顶部那几根木杆摆出不同的形状。
继而通过木杆形状的变化,实现密码字符的输出。
而密码字符又可以通过编码转译,输出成为文字。
如果再配上玻璃望远镜,便可利用数座这样的石塔,在超远距离上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
历史上,这种石塔在法国从1792年一直运营到了1855年。
法国人通过建造五百座这样的塔楼,搭建起了从巴黎到法国四面八方,超过5000公里的通讯网络。
一条简单的讯息,可以借由这套系统,在9分钟内从土伦传递到700公里之外的巴黎。
而即使传递复杂的情报,其用时最多也不过两个小时。
而要维持这套系统的运转,每座石塔,仅需要派驻两名工作人员而已。
这比中原传统的驿站系统便宜了太多,也迅速了太多。
陈伯宗觉得,这就是工业时代之前,最好的通讯系统。
依靠这套系统,足可以让他即使长期居住在建康,也能控制住一个北到贝加尔湖、西到天山、东括日本、南包越南的庞大帝国。
有了这套系统,无论是从敦煌、乌兰巴托、哈尔滨、云南大理还是越南河内发出的消息,都能在一天之内抵达建康。
所以,只要有能够超越时代的眼光,中华帝国的都城,从来不用局限在中原的长安、洛阳。
毕竟,须知道,达成这套通讯系统所需要的前置条件,仅仅不过是望远镜技术和数学编码能力而已。
思索间,陈伯宗登上了那座石塔,亲自操作着望远镜看清并记下了自二十五里(10公里)之外,另外一座石塔所传来的讯息。
接下来,他对照着手中那本,由他的“御用数学家”张丽华编写的密码本,将那些记在纸上的符号一字一字译作了文字。
那条讯息说的是:
“天下太平。”
光大三十八年(604年),三月。
帝令工部自建康至洛阳造通讯塔。
其塔以砖石筑就,高数丈,顶施木杆为号,以传递消息。
自建康至洛阳凡二千里(800公里),每二十五里筑塔一座,共筑通讯塔八十座。
其塔传信极迅捷,一信自洛阳发,二刻(30分钟)以内,即至建康。
其每塔置塔手三人,一人望讯,一人译文,一人候补,每人月给薪俸二千文,凡八十塔,年费不过五百八十万。
自是,南北消息无所分也。
七月。
隋王杨坚薨,帝诏赠谥号曰“文王”。
隋世子杨广继立,令隋国境中,自明年改元大业。
十月。
旧制,中军百人为队,五百人为幢,三千人为军。
帝欲使中军皆配铜炮,乃集在边良将于建康,议改其制。
是月,令中军改制,以五十人为队,三百人为哨,九百人为幢,三千人为军。
以队长秩九品、哨长秩八品、幢校尉秩七品、将军秩五品。
复编便中军诸步军为甲、乙二种。
其甲种军直属炮哨二,配炮48门,辖四幢,员额4200人。
乙种军直属炮哨一,配炮24门,辖三幢,员额3000人。
共编中军步军为甲种军三十,乙种军十一,合计兵额十五万九千人,用炮1704门,费钱八亿五千万。
十二月。
帝以天下太平,欲为封禅泰山事,召诸王、诸公主在藩者,悉还建康。
光大三十九年(605年),二月。
帝以汉王陈至泽、代王陈至淍为封禅帮办大臣,令二人协理户部、礼部、工部三部尚书,筹备封禅泰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