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商贾来了!天津最大的地主!(1 / 1)

加入書籤

王弼心里头那股慌乱劲儿还没压下去,脸色一沉,眼神不善地扫向了旁边的康铎。

常茂他是管不了的,人家好歹是国公爷,身份摆在那儿,他一个禁军大统领可动不得。

但康铎就不一样了,说到底还是他手底下的人,出了岔子自然要算到他头上。

被王弼这双冷冽如冰的眼睛盯着,康铎只觉得后脖颈子发凉,下意识地咽了口唾沫,连忙挤出个讪讪的笑来:“大统领您别急啊,这房子这不还没真卖出去吗?说不定最后成不了呢?”

听到这话,王弼这才冷哼了一声,继续往后面看去。

宋全在这边忙得脚不沾地,一边给围上来的百姓们细致地介绍着璞御珑湖的房子,一边不停分发着手里的宣传海报。

他这热闹的阵仗,不光吸引了附近的工人和居民,连一些在天津做买卖的商人也被引了过来,远远看着就凑上前来想打听个究竟。

“这位小哥,能不能给我一张海报?”一个戴着瓜皮帽、看着像是做绸缎生意的商人主动挤到宋全跟前,客气地问道,显然是对璞御珑湖小区的房子销售事宜动了心思。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宋全一听有人主动要海报,脸上的笑容顿时更灿烂了,连忙从怀里又掏出几张递过去,热情地招呼着:“您拿好,上面写得清楚,后天去现场就能选房,有啥不明白的,到时候尽管问!”说着,又忙着给周围其他凑过来的商人分发海报,忙得不亦乐乎。

他原本是专门来给这些百姓和工人做宣传的,毕竟在整个天津,眼下手里最宽裕的就要数这些有手艺的工人和匠师了。

但要说最有钱的,还得是那些商人。

他们的船队天天出海,往倭国去一趟,一趟下来少说也能赚几两银子,碰上好运气,赚十几两也不稀奇;若是往朝鲜、倭国做生意,那利润就更丰厚了。这么算下来,这些商人们一个月的收入至少有上百两银子,日子过得相当宽裕。

这般高的收入,让这些商人个个都手头阔绰,在天津这边也算是最受追捧的主顾。

璞御珑湖的房子卖得这般贵,寻常人家自然是买不起的,也就这些商人才有这个财力。

所以这次宣传的重点,本就放在了这些出海的商人身上。

如今这些商贾主动凑过来想了解璞御珑湖的房子,宋全自然是求之不得。

反正这房子卖给谁都是卖,只要能拿出银子来,工业区都乐意促成这笔买卖。

“了解下,大家了解下!”宋全连忙把海报往商人手里塞了塞,语气里满是热忱,“这璞御珑湖的房子,地段好、配套全,用料又实在,在天津城里可是独一份的,错过这次,往后再想找这样的好宅子,可就难了!”

一时间,大批商贾顿时围拢了过来,兴冲冲地讨论着。

朱雄英拿起那张宣传海报,逐字逐句地仔细看着,连边角的图案都没放过,越看眉头越舒展,脸上渐渐露出浓浓的兴趣。

“高炽,你瞧这房子,看着确实不错啊。”朱雄英放下海报,指尖还在上面点了点,忽然眼睛一转,带着几分狡黠对朱高炽说道,“咱们自己也得留几套,往后常来天津这边,也好有个落脚的地方,总比住驿站舒坦。”

“没问题。”朱高炽闻言朗声应道,脸上带着笃定的笑意,“这一批卖完了,往后接着再建就是,还愁没咱们住的地方?你放心,保准给你留几套最合心意的。”

“还是高炽你厉害啊,经你这么一宣传,连我都觉得心动了。”朱雄英笑着拍了拍朱高炽的胳膊,目光扫过人群里那些跃跃欲试的面孔。

他从头到尾看了眼前这一切,这些百姓、工匠和商人脸上的热切根本藏不住,显然是真的动了心。

朱雄英心里估摸着,等到璞御珑湖小区开售那天,哪怕是三百两一套的房子,恐怕也会被抢着买光,用不了多久就能售罄。

“哈哈,现在说这些还太早,等后天见了分晓就知道了。”

朱高炽一听这话,顿时朗声笑了起来,眼角的余光不经意间扫过一旁脸色不太好看的定远侯王弼,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意。这场赌约,看眼下这光景,他心里早就有了底——自己是赢定了。

“对了高炽,当初咱们在天津这边到底买了多少地来着?”朱雄英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要紧事,转头对着朱高炽问道,眼里带着几分好奇。

“这我还真记不太清了。”朱高炽摸了摸下巴想了想,“只记得当初前前后后砸进去上百万两银子,把天津这边能收的地差不多都收过来了,连片连块的,范围大得很。”

“还是高炽你有远见啊!”朱雄英脸上的笑容更盛,掰着手指头算道,“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璞御珑湖小区,这五千套房子卖下来就将近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咱们手里握着这么大片土地,将来要是都像这样开发起来,那得卖出多少银子去?”

他说着,眼睛望向远处那片曾经的荒地,如今在他眼里,那些土地早已不是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分明就是一座座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

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仿佛已经看到无数银子在眼前滚动。

“还行吧,这世上的东西,终究还是地皮最金贵。”朱高炽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笃定。

这也是他当初一到天津就打定主意要大肆买地的缘故——前期看似把上百万两银子砸进去像泼了水,实则是用这笔钱撬动了整个天津的发展。

路修通了,厂子建起来了,人渐渐多了,这天津的地价自然水涨船高,往后随便开发一小块,都能把当初投下去的钱千倍百倍地赚回来。

后世那些地产商为了抢夺地皮,简直是卯足了劲。

只要有块像样的地要出让,各路开发商就跟嗅到血腥味的狼似的,挤破头也要往前冲。

拍卖会上,举牌的手此起彼伏,报价像坐火箭似的往上蹿,明明已经超出预期不少,谁也不肯轻易松口——谁都知道,好地段就那么几块,抢到手就是攥住了摇钱树。

为了拿到一块黄金地皮,有的不惜动用关系、打通关节,有的甚至不惜把公司的流动资金全砸进去,就怕慢一步被对手抢了先。

毕竟在他们眼里,地皮就是底气,手里的地越多、位置越好,往后的日子就越稳当,利润也越厚。

如今手里攥着天津这么大片土地,朱高炽心里早就有了全盘规划。

不急,慢慢来,一片一片开发,一点一点打磨,总要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才肯罢休。

毕竟现在的天津还只是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项建设才刚铺开架子,人流物流虽在增长,却还没形成真正的气候。

可一旦东海贸易彻底步入正轨,商船往来如织,港口日夜不休地吞吐货物,那些做海贸的商人、跑运输的脚夫、修船造船的匠人……各行各业都会跟着兴旺起来。

到那时候,人会越来越多,钱会越流越活,整个天津就像被添了把猛火的熔炉,定会彻底腾飞起来,眼下这些看似寻常的土地,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变得寸土寸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