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1 / 1)

加入書籤

对于西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来讲,虽然才是入校没多长的时间,但也都知道北区不是随便能进的。

北区和其他校区有围墙相隔的,并且在大门口,有保安进行站岗,非内部人员进出都得要进行查验和登记。

内部人员的话,会是有一张身份磁卡,需要刷卡进出。

在系统上面,会自动的进行等级。

也就现在还没有人脸识别系统,不然肯定得要给安上。

虽然没有人脸识别,但在实验室,却是已经安装了指纹识别。

需要通过指纹识别后才能够进入到实验内。

保密这一块,陈元庆还是很上心的。

此时国内的很多单位在科研保密上面并不是太怎么上心。

有相当大的懈怠情绪。

怎么说?

就是自觉自己落后,别人先进就肯定看不上自己的东西。

这不对的啊!

如果说八十年代,是国内疯狂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是一种纯粹的学习追赶状态。

那么进入到九十年代之后,华国在科技领域就已经从单纯的学习追赶开始转变为在学习追赶的同时在一些方面也能够做到优秀乃至首创。

比如说VCD。

世界上第一台VCD就是国内的一家企业搞出来的。

名字叫做万燕!

可惜的是,万燕是完全没有申请任何专利技术。

在最开始的时候错了,后面自然就全错了!

陈元庆在一开始,就在北辰工业建立起来了保密制度。

自然也是移植到了西南理工大学。

西南理工大学这边的保安,归属于北辰集团保安部。

保安部招聘的保安,都是退役兵。

当然了,作为保安,自然不会是单纯的站岗、维持秩序。

还有很多的培训。

保安的工资会根据岗位和职级的不同有调整,但整体上面来讲,还是相当不错的,养活妻儿老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也因为工资不错,所以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就很足。

严格按照制度流程办事。

不行就是不行。

“这边,怎么这么多外国人?”

“前苏联人!”

周楚欣愕然中又是有着些恍然,她有听陈元庆说过几年前苏联解体的时候从那边招了不少人过来。

各个大国,自然是指着那些名气特别大的人招。

比如说项目负责人。

北辰工业这边自然是竞争不过。

但这类人才是多少啊?

做项目,负责人不是一线执行的,对整个项目的具体技术也不是最了解的。

还是得要那种项目中坚层。

他们虽然缺乏项目整体的把控经验,但能力上面绝对很强。

稍稍领导上一个项目,就成长起来了。

“咦,现在到底有多少外国人为你工作?”

“挺多的啊!上个月看,大概有八百多人。”

这些人,都是绝对的精英人才。

说白了,这些人是国家底蕴。

实际上陈元庆对于技术本身并不是太看重,真正看重的还是能够研究出技术的人。

人家能够研究出这项技术,那么就能够源源不断的研究出新的技术。

所以,对于高级人才,陈元庆会给他们配保镖。

一个保镖,一年工资才是多少钱?

高级人才每年能够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多少?

这账得要学会算!

配备保镖是一种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面,也是一种监视。

而为了让这些保镖对集团更加有认同感,在工资发放上面也是有讲究的。

得要拿工资条,并且签字确认。

理由也是很正大光明,就是防止工资给算错了。

算工资是人给算的,是人就会出错。

自己的工资自己得要清楚。

当然了,这样子一来,也是让人笑得,自己的工资到底是谁发的?

得要让保镖清楚,自己的工资是北辰集团发的,自己是北辰集团的人,为北辰集团工作。

一切损害集团利益的人,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

是要坚决的给举报。

周楚欣:“都这么多了啊!”

陈元庆笑道:“以后人数还会更多。之后,我们将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到时候招外国人给我们打工。”

“这样子,就好压榨他们!”

陈元庆:“别瞎说,我是给他们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

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得要随时将研发数据给传送回国内。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全球连通,数据传输变得特别的容易。

庞大的数据交互当中,谁也是不知道那一个数据是真正重要的。

至于说将数据备份来审查?

理论上倒是可以,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从源头上面进行监控呢?

在互联网内,每一台联网的设备都有IP地址,通过IP地址就是能够知道位于那个地方,甚至那台电脑发的。

人家直接监控IP地址,从这个IP地址发出去的数据,都是进行拦截。

不说拦截,只需要进行备份。

所以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重要信息的传输,也是会七绕八绕一番。

最好是能够进行卫星传输。

根本就拦截不了。

“这边是数学研究中心,这边是理论物理研究中心。”

“这边是材料物理研究中心。”

看着陈元庆如数家珍的一个个介绍,周楚欣嘴角挂着轻笑。

他真的在研究上面投入了不少钱。

平时的时候,周楚欣也经常和项娜一起约着去逛街,坐在一起聊天。

项娜就吐槽过陈元庆在一些项目上面的投入。

一看就是短期内不能够成功,甚至未来几十年都得要是不断的投钱。

当然了,这样子的项目,也全部都给弄到了西南理工大学。

西南理工大学这边研究经费充足,并且待遇很好,从一些高校里面挖了不少人过来。

特别是那些三十多岁,各项积累已经成熟,正是需要经费做出成绩的人。

在其他高校里面,受限于学校经费不足的缘故,很难是申请到研究经费。

没有经费总是不能自己投钱搞吧?

在高校当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才几个钱!

即使在未来,高校的普通老师,一个月七八千都算是较好的。

最少也是在重点大学里面。

像是那些普通高校里面的普通老师,一个月能有五六千就很不错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老师的定位都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很多的老师,是做到了的。

如果能够既能照亮别人,又是能有不错收入,自然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