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1 / 1)
在撞击完成后的一瞬间,技术研发人员和测试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就赶紧往撞击试验现场跑了,他们要第一时间进行确认。
不仅仅要确认车身受损的情况,最为重要的还是车内的假人。
整个是放置了五个假人在车上,模拟车辆在满载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
这一下,就只剩下陈元庆和林嘉怡站在原地没动了。
林嘉怡瞅了瞅陈元庆,她也是想要过去看看情况。
她知道公司研发新车会进行各种碰撞实验,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以及后方碰撞。
尽最大的努力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成为北辰汽车的研发理念之一。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开通,全长147公里。
而到了1995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2100公里。
并且,还有不少在建高速公路,明年将要新开通1300公里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的不断增加,不仅仅便捷了交通,让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变得更加短,经济联系更强,交流更加的频繁。
对于汽车来讲,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飚60公里/小时和100公里/小时,差别还是很大的。
特别是对车辆的质量。
在高速上面,发生车祸反正挺多的,有些车企生产的汽车在高速上发生车祸基本意味着完蛋了。
而北辰汽车的车子,在高速上面发生了车祸后,大多数情况下,车内人员还是能够存活下来的。
这让北辰汽车的口碑,继续往上走。
其他的先不讲,安全这块一定得要搞好。
陈元庆过了阵,才是慢慢的走了过去。
“怎么样?”
“车门正常打开,安全气囊弹出,安全带正常束缚,驾驶员和乘客检查未受明显伤害。”
陈元庆看着撞击测试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的记录,这将会形成一份报告。
报告当中自然就会注明是否撞击合格。
只有撞击试验合格的,才是能够进行下一步。
各种测试还多着呢,比如说去漠河。
漠河那边,北辰工业也是投资建了一个测试场,专门进行冬季环境测试。
车子又不是只在南方温暖的地区销售,也是在北方销售的。
甚至进入到北俄。
如果不能够在严寒的环境中顺畅的使用,谁会是买?
说到北俄,这里就是得要重点说上一下。
北辰汽车在北俄的销售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至于说北俄自身的汽车工业……
此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销售量是大减。
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进口过大量苏联的汽车,从轿车到货车。
但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基本上就看不到了。
为什么?
很重要的原因,大家眼界上去了,就看不上了。
谁都知道,得要做出改变。
但是真的要付诸于行动,却又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
变肯定是要变,但怎么变?
变了之后,成效会怎么样?
反正各种想了一番,越想越觉得问题挺多,顾虑也是变得更多……
陈元庆伸头看了下假人,还上手去摸了一番,假人内部填充的是一种很脆的东西,受到一定力之后,就会破碎。
这样子,能够让人更好的判断在撞击过程当中会造成什么伤害。
“还不错,假人好像里面都没有碎!”
“五个假人都保持着完整,如果是真实车祸的话,乘客可能就只是一些软组织挫伤,其他问题不会大。”
陈元庆:“挺好,说明我们的安全保护措施都是起到了效果!”
林嘉怡好奇的伸头去看了看车内,除了安全气囊弹出之外,其他的倒是和没有变化。
挡风玻璃是裂掉了,但是并没有破碎成玻璃渣。
和普通玻璃相比,汽车玻璃通常是夹层玻璃和区域钢化玻璃。
由两层或多层玻璃中间夹有PVB胶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缓冲能力。
陈元庆注意到了林嘉怡在到处的瞅,并没有说什么,对于他来讲,看小姑娘就像是在看一个晚辈。
两辈子加起来活了这么长时间,心态再是年轻,也是会和年轻人有不同的。
在看过对撞测试之后,陈元庆并没有回家,也没有回公司,而是去了福乐大酒店。
大堂经理见到陈元庆过来,赶紧是迎了过来:“老板!”
陈元庆点点头算是打招呼:“项总他们来了吗?”
“刚到10分钟。”
陈元庆:“让厨房,拿出最好的状态来。”
“老板放心吧,这早就已经叮嘱过了。”
今天,将会在福乐大酒店办一个庆功宴!
庆祝北辰工业自研的数控机床成功。
对于数控机床的研发,北辰工业早已经是进行了不短时间,外加上从前苏联获取到了不少技术资料以及人才,更是加快了数控机床的研发进度。
陈元庆很清楚机床的重要性,特别是高端机床是国内在很长时间里面极度缺乏的,得要依赖于进口。
而想要进口,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即使买到了,付出的代价也是超级的大。
北辰工业这次自研的数控机床在加工精度上面来讲并不是全球最顶级的。
不是最好,就是不好?
在不少国人的概念,要做就是得要做到最好,不是最好就是不行!
只有做到了最好,才能让人信服。
北辰工业这次做出来的机床,加工精度上面还是很不错的,做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加工肯定是没有问题。
汽车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肯定是很重要的,将会影响汽车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精度越高,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越高。
北辰工业一直以来,都是对零部件的要求特别高。
为此,还不惜给到供应商以高采购价格,就是希望以此来不断刺激供应商去提升自己的加工技术能力。
效果嘛,肯定是有的。
陈元庆前段时间翻看最新的供应商名单,和最开始的供应商名单进行对比。
发现已经是更换了不少。
有些供应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当然是被毫不犹豫的踢开。
做企业,一定不能够感情用事。
可以给人机会,但给机会却抓不住,一定得要坚决的踢开。
这种人完全就是团队里面的拖累。
一个拖累,两个拖累,个个都是拖累……
有多大的力气,带着无数拖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