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汉高祖之风!(1 / 1)
化肥这个东西,需要的生产科技并不算高,但极为繁琐。
现在有了高产作物,在配合化肥完全可以让产量在增加几成!
贾珏也是昨天才秘密前往城外军工厂,将生产化肥的机器给兑换出来。
顺便又兑换了成品化肥堆积,接下来直接由朝廷运往各府县。
本来是打算今天就说的,但说起出征的事情后就把这事给忘记了。
现在有的地区已经开始春耕了,化肥要尽快运输,不能耽搁。
几人有些不解,纷纷开口询问。
得知化肥的妙处之后,也都是一副惊喜的模样。
林如海赞叹道:
“陛下果然是天命之君,如此神物现世,再加上那些高产的作物,大晟纵然接连开战,只要国内不乱,就不会再有任何的后勤之担忧了啊!”
贾珏笑着说道:
“这件事儿待会就有林大人去户部说一下吧,让户部尽快派人将花费分配好,运输往各府衙。”
林如海应下之后,贾珏并未离开,而是继续说道:
“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林大人也要转给户部和吏部。”
林如海见贾珏表情严肃,也收敛了笑意,起身行礼道:
“陛下请说。”
贾珏敲了敲桌子说道:
“前朝天灾人祸十余年,各地陆路、水路除了主干线外,其他的路线几乎都有被破坏的痕迹,轻重不一。”
“目前虽然户部也在主持修路,但只是在修主干线和铁轨所需的路线。传旨给各地府县,乡镇,命令他们加快修路。”
“并且要在修路的同时,挖好沟渠,种植树木。朝廷会拨一部份的钱粮,剩下的由当地府衙负责!”
“要想富,先修路!之后朕会逐渐开放民间开厂的路子,让民间逐渐富起来。路,是最重要的!”
哪怕是在前世,都有很多地方有好东西。
但是不出名,甚至有好东西也没用,大家都是一样的穷。
归根结底就是路途难行,好东西运不出来。
就前世那基建狂魔的架势,都有很多地方的路有问题,更别说现在了。
林如海刚应下,程乐羽就犹豫了一下说道:
“陛下,现在各地府衙已经有不小的压力了,若是在修路,是不是压力会更大?要不要缓一缓?大晟新立,修路并不急在一时。”
贾珏摇头认真的说道:
“错了!这件事不只是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和便利,也关系到大晟的根本!只有不断的发展由中枢调动地方,先富起来一批人,再由这批人带动地方经济。”
随后神色古怪的笑道: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多生孩子多种树!种树不仅要在国内种,北大荒,草原之上都要种植树木防沙!”
这个时候的人可没有植树防沙的意识,很多地方都已经是过度砍伐了。
贾珏也是方才摸着黛玉和湘云的小腹时,才想起要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
现在植树防沙,就可以更早的治理环境。
科技的发展只要开始,就不会出现倒退的事情。
而科技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必须提前做好打算。
程乐羽见贾珏都如此说了,便也只能点头。
贾珏随后回头看了眼地图,语气带着些冰冷的说道:
“你们说,要灭倭国和高丽,需要多少兵马?!”
这下六人都坐不住了,大晟这才派了百万大军前往南方属国,眼下又要在海外开打?!
林如海犹豫了下,开口劝道:
“陛下,大晟虽然国威正盛,民心凝聚,可这个时候在开战场,实属下策.
更何况前朝海禁,战船多已破败。”
“现在国库虽然殷实,但接下来对暹罗、阿三、掸国等国的歼灭战需要大量后勤补给,陛下三思啊!”
程乐羽他们也都是这个态度,那就是打没问题,但现在不能打,最好等暹罗等国都灭了之
后再说。
只有李振山的眼睛一亮,他是知道贾珏的神仙手段的。
猜测贾珏这个时候忽然有了这个想法,多半是打算召唤天兵天将了。
结果贾珏轻笑着说道:
“你们想多了,朕不会在这个时候贸然出兵的。林爱卿说的对,现在战船还不够。朕只是问你们,觉得此两国如何?”
几人都有些发愣,但也没有多想。
他们毕竟只是内阁成员,没有直接参政的权利,只当是闲聊了。
林如海捋了捋胡须,琢磨了一下说道:
“十万大军,应该能灭一国。但想占领,需要更多的军队驻扎。”
其他人也都点了点头,毕竟打仗是打仗,占领是占领,完全不一样。
贾珏轻笑着摇头道:
“朕说五万足矣!”
贾珏很清楚,这个时候不管是倭国还是高丽,都发展的极为落后。
他们的地理位置也不如阿三等国,人口也差距很多。
不过现在的确是打不了,因为前朝大乾的海禁闭关百年,所以大乾根本没有适合海上作战的船只。
“传朕旨意,着令军工厂即刻研发海船,一年内,朕要看到成果!”
“喏~!”
夏守忠连忙应喏,倒退着出去找曹安宣旨去了。
林如海他们倒是没太在意,毕竟现在大晟开始扩张的基调已经打下来了。
开疆扩土是必然的,为什么是倭国和高丽,他们并不在一起。
贾珏看着地图上两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明年海船造好之日,就是此二地灭族绝种之时!
对于如今的贾珏,要兑换海船和擅长海战的军种并不难,但贾珏并不打算这么做。
说实话,
贾珏不太是个做皇帝的料..
他的性格就不是沉稳,可以忍受枯燥数十年如一日的人。
不过他也很清楚,他有能力改变世界,却不那么做,绝对会后悔的!所以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晟的地位和能力拔高!
那么生产和科技水平,就必须遥遥领先!
所以他需要兑换科技基础和技能树。
只有这样,大晟才会有足够的基础来发展起来。
而不会和前世国家刚立国一样,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至于兵源方面,其实他也压根不担心。
只要大晟的基调定的好,政策可以实施贯彻下去,不管攻下多少国家,都可以收服民心。
他要像唐朝一样,要让天下俯首,要让所有臣民都以大晟为荣!
到时候不再有什么异族,只有不同的民族!兵源,可以是各种各样民族的。
大臣,也一样可以!
贾珏敲了敲御案,轻声道:
“最近的政务会越来越多,诸位爱卿也要做好更加劳累的准备。不过你们放心,朕也准备继续在选拔几个人充入内阁,也能为你们分担一下。”
一开始贾珏就知道六个人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他清楚革新政策之后,开疆扩土之后,会有多少政务。
但当时朝廷官员下马的太多了,本身就不够用。
现在能好一些了,他准备在挑选几个快要致仕的老臣进入内阁。林如海他们都点了点头,现在的确是有些熬不住了。
要是在不来一些同僚帮忙,他们怕是每日休息的时间都超不过五个小时。短时间内还可以,长此以往,人就熬废了。
到时候别说是报国了,怕是要活活累死。
李振山放下奏折,笑着开口道:
“陛下,如今各地都在实行新法,如今又有这么多的压力,难免有官员为了政绩背地里做些什么。臣建议各地的锦衣府该启动了,或是重新建立一个机构,督查百官。”
一听到这个,钱方他们的脸色就有些不好。
前朝太上皇在位的后十来年,再加上雍和帝在位的十来年里,锦衣府是属于名存实亡的。但他们这些老臣,可是记得锦衣府的恐怖的!
不过现在他们也都清楚,李振山和程乐羽,属于是孤臣!他们只效忠于贾珏,一切都以贾珏为先。
尤其是李振山,是个极为阴险的家伙!
李振山这段时间给出的建议,有不少都是让人不寒而栗的。杨遂连忙说道:
“陛下,朝廷这边成立一个督查小组,暗地里巡视就是了。锦衣府嘛,没必要的...”
钱方和乔生都连忙点头,他们可不想这种机构被重新启用。
虽然他们现在已经进入内阁,在朝堂上没什么说话的权利了。
但是他们本身在内阁就已经是举足轻重了!
况且他们的门生,同窗可还都当官呢!
纵然他们没什么靠山,没什么太大的利益网,但总得为后人考虑考虑吧?贾珏沉思了一下,扭头看向林如海。
随后也不等林如海开口,便缓缓说道:
“这件事容朕考虑考虑,锦衣府纵然重启,权利也不能和过去一样。”
锦衣府的确是天子爪牙,但是锦衣府的权力的确是太了一些。
神京这边的还好,地方上的锦衣府就有些作威作福了。
在贾珏的了解中,过去锦衣府最猖狂的时候,一个百户就敢对知府呼来喝去的。
他也不可能再召唤几万十几万的锦衣府,完全没有必要。
那么现有的锦衣府府卫,未必就能守得住规矩了。
锦衣府的重启其实对贾珏来说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现在军机处那边已经在开始研发电台和配套的一系列东西了。
这也是贾珏敢在这个时候就对四周开战,并且不怎么怵罗刹国的原因。有了电台,前方和朝廷的联系就紧密了起来。
一些关键的战报,可以做到实时的发送和接收。
毕竟只有电台没有什么用,还需要配套的一系列东西。
电台只要生产出来,各地留下一些召唤出来的暗探就可以了。
但电台生产需要时间,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配置到所有的府县。
那么锦衣府作为临时替补,也的确是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贾珏说完后,随意的靠在龙椅上,摆着手笑道:
“锦衣府的事情先不说,今天说点好事。这段时间的确是辛苦你们了,稍后朕会让内务府给你们家里送去些赏赐,也算是朕的一番心意。”
这些内阁成员肯定是不能给爵位的,也不能在升官了。
所以能赏赐的也就是金银、田地、宅院之类的外物,这些东西虽然不如爵位什么的,但也代表了贾珏的态度。
加恩!
有了这个态度,哪怕是有爵之人碰见他们六个,也得恭恭敬敬的。更何况,
贾珏赏赐下来的东西,可不只是这些!六人都起身拜谢,贾珏哈哈大笑道:
“行了行了,都说了是犒劳你们的,是你们应得的。好了,朕就不陪你们了,先回后面看看去。”
说完就起身,笑呵呵的离开了。
等到贾珏的背影消失,六人才直起身子。钱方赞叹道:
“陛下果真有汉高祖之风啊!”
其他人都点了点头,只有林如海的神色有些纠结。
有汉高祖之风,自然是说贾珏有人格魅力,而且知人善用。
但汉高祖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游侠性子太强,干什么都没有长劲.....
他现在多少都有些发现贾珏已经对这些政务有些不耐烦了,只不过是皇帝的责任困着罢了。
想着下次和黛玉见面的时候,可得让黛玉好好劝劝才行。
好在自家女儿不是吕雉,林家也不是吕家。
想想自己虽然有了外孙,但林家却是绝后了,林如海也不由得长叹了一声......
林府。夜里回来的林如海有些疲惫,但依旧是先回了书房。
管家福伯跟在后面笑着说道:“老爷,今儿陛下派内务府送来了不少的赏赐。金银之类的东西直接入库了,还有一些补品,放在书房了。”
“老爷看看哪些要放入私库,哪些是给各院的姨娘,或者是贾家的老封君送去?”
林如海点了点头,对福伯办事的能力还是很放心的。
林家只有这一脉,虽也有远亲,但都远的有些厉害了。所以林如海本身是没什么长辈了,也就是贾家这个妻族还算亲近。
贾母当初又对他这个女婿不错,平日里也总是送些东西过去。
刚进书房写了一些关于白日里看的奏折的建议,还没写完,就见侧门的帘子掀开,柳姨娘端着燕窝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