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朱棣在大明的新变动,对朱高炽的堤防(1 / 1)
朱高煦看着一脸担忧的王玉,拍了拍王玉的肩膀。
“王玉,我知道你是在为我考虑,不过这点我要好好批评你了。
今后在这里,不用去考虑朝廷那里会怎么想,更不用去考虑皇上与太子的想法。
我来这里,已经相当于自我流放了,只要不是砍头,朝廷还能把我怎么样?
只要我们发展起来,实力增强,就更不用担心了。
今后你只管好好做事,尽快将这里发展起来,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能够让我们越发安全的根本。
其他的,都不要去想。”
对于王玉,朱高煦是非常欣赏的,能力也足够了,就是想得太多了。
跟随他而来的这些人,除了朱瞻基,哪怕就是张辅,来了这里后都别想着回去的事情了,打上了他汉王的标签,等朱高炽上位的时候,真回去了也不会好过。
其余人更是他的心腹了,朱高煦完全没有担心。
如今唯一能够让他担心的,就是他实力太弱,大明只需要对他略微用力,他就会扛不住。
但这个担心,朱高煦也没有在意,他主动出海,自请流放,大明内部不再会有储君争斗,只要他不是特意去作死,朱棣都不会把他咋滴,这是他的把握。
王玉闻言,也是缓缓笑了,两人聊了一会,才下去。
大明京城,皇宫之内。
朱棣下方,正站着两个年轻人。
“臣必忠于皇上,誓死效忠皇上,效忠大明!”
“朕相信你们,朕希望你们都能继承你们父亲的能力,好好去做吧。”
朱棣挥挥手,就让两人下去了。
这两人,分别为陈恭与谭忠,这两人或许不出名,但他们的父亲,就出名了。
陈恭之父为陈亨,大明泾国公,自广宁投降朱棣,从攻克大宁开始,多次破南军,立下赫赫战功,朱棣即位后追封为泾国公。
陈亨与朱高煦其实也有交情,白沟河之战,陈亨手上差些战死,朱高煦也是在白沟河之战的大展神威,犹如战神,两人都是有着不少交集的。
谭忠之父为谭渊,大明崇敬侯,因英勇善战被朱棣所看重,夹河之战身亡,被追封崇敬侯。
如今朱棣开始用这两个年轻一代,就是为了掌军,为了控制军权。
以往陈恭因为陈亨与朱高煦的关系,朱棣并没有重用陈恭,谭忠都比陈恭更受重用,但如今朱高煦出海,朱棣就直接开始用了起来。
至于朱棣为什么突然之间这么看重军权,就是因为朱高煦出海了。
原本朱高煦手中就有一部分军权,加上与军中不少人都有关系,又与朱高炽之间不可调和,他可以不用顾及这些。
但如今朱高煦不在,朱高炽在朝堂的声音太大了,随着年纪上来,朱棣也怕。
倒不是怕朱高炽造反,而是怕他的权力下降。
从造反起家的他,深知军权的重要性,朱棣非常清楚,只要军权在手中,朱高炽哪怕在朝堂有很大的声音,都不敢忤逆他,他依旧是大明真正的皇帝。
当初朱高煦说的一句话玩笑话,他突然有些认同:他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朱棣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要为大明解决北方的鞑靼、瓦剌、阿鲁台这些鞑子,再加上他大力推行的永乐大典编撰,他才认为自己下去后可以坦然面对朱元璋了。
朱高炽如今的作用就是帮他监国,处理国政,为他解决大军出征的后勤补给。
他既希望朱高炽有权力,因为毕竟是大明太子,以后要接他的班,但又不希望朱高炽权力过大,毕竟他还在呢。
如今朱高炽在朝堂的话语权大,那么军权,他是绝对不会容许朱高炽去沾的,这是他的底线。
如今任用的谭忠、陈恭,都是他为了掌控军权而提拔任用的。
就在这时,朱高燧缓缓走了进来。
“爹,我来了。”
“让你做的事做得怎么样了?”
朱高燧躬着的身子听着这话,顿时站了起来,满脸的气愤。
“爹,您是不知道,山东遭遇大旱,下面有两个知府安置百姓却是拖拖拉拉的,那可都是我大明的百姓。
而那两个知府,都是因为被太子提拔起来的,朝中也没有人说这事,要不是儿子让锦衣卫去查,根本就不知道。
还有朝中的一些人,竟然在暗中收受商人贿赂,给商人行方便,以及和地方官员坑壑一气,他们这是一点都没有将皇上您放在眼里呢。”
朱高燧不断地控诉着,显得对朱高炽很是不满,话里话外,这些人全部都是朱高炽提拔,或者是从太子府出来的官吏。
朱棣看着朱高燧的表演,静静的听着,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见朱高燧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停下跪在地上,朱棣来到朱高燧身前。
“老三啊,自你打小,咱就疼爱你,你是知道的,咱如今难啊。
老二走了,出海了,咱想北征,没有个帮忙的人手就算了,老大一直劝咱不要北征,下面的那些书生,咱的那些官员,也纷纷嚷嚷着让咱于民休养。
如今咱可以说话的,就剩下你了啊,以后咱就全靠你来帮忙了。”
朱棣手放在朱高燧肩上,朱高燧缓缓抬起头,目光无比坚定。
“爹,孩儿最听爹的话了,之前是孩儿不懂事,做了那样的事,孩儿一直站在爹这边。”
朱棣目光满意,站起身来,双手叉腰。
“锦衣卫既然查出来了,就将这些人拿了吧。
让他们知道,朕如今还在呢,大明当家做主的,还是朕。”
朱棣目光锐利,但心中却是感到无比心累,当初他不同意朱高煦出海,也是有这方面的顾虑啊。
现在朱高煦不在了,对于那个表面唯唯诺诺的好大儿,他不得不防了。
朱高燧听得心头一凝,但面上逐渐浮现出冷笑,他不是朱高煦,他与朱高炽,依旧还是不和的。
长久以来的恩怨,不是几句话就能消除的。
正当朱高燧准备退下去时,一太监举着一封书信匆匆小跑着进来。
“皇上,汉王爷的书信传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