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苏禄国三王,朱高煦对南洋的想法,软扩张(1 / 1)
朱高煦看着王玉,顿时一愣,苏禄国来人了?这么快就来了?
朱高煦是真没有想到,这才多久的时间,二十多天吧?
反正不到一个月,上次苏禄国使者巴都哈喇到来,从这里回去,再商议,再过来,这么快就来了?
“王玉,你确定是苏禄国的人?”
朱高煦依旧有些怀疑,实在是这个时间太短了,除非巴都哈喇匆匆回去后,苏禄国三王当天就确定下来,然后就匆忙出发,而且还走得急,只有这样才勉强赶得及。
但这个时间强度,真的可能?那苏禄国三王真就这么果决?
王玉闻言,依旧还有些惊讶。
“王爷,臣也有些怀疑,但臣已经确认过了,确实是苏禄国的人,分别是东王巴都葛叭哈刺,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三人不仅来了,还带着自己的妻子,以及随从共两百多人。
臣已经安排了车驾迎接他们入城,还在路上,臣先行回来禀报王爷。”
“居然这么快还真来了啊,走,回宫。”
朱高煦是真的没有想到,这三王来得这么利索,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但转念一想,朱高煦就觉得其中肯定有事,绝不会这么简单,只因为这三王来得太快了些。
按照正常的时间,别说是来拜见他,拜见他的大汉国了,哪怕是去大明拜见朱棣,都不可能这么急。
偏偏如今这三个人这么着急,那么肯定是苏禄国内部或者外部遇到危险了。
而若是内部危险,那只能是三王内斗,但三王内斗还不足以让三人这么着急赶来,尤其是之前的使者,巴都哈喇,代表的是三王,说明这三人的关系,还没有破裂。
那么只能是外部威胁了。
而外部威胁,苏禄国周边有哪些小国?
渤泥、苏门答腊、爪哇,爪哇北部沿海的地方又有顺塔国为汉人所创,也就是前宋丞相陆秀夫之子陆自立,先逃至吕宋,后被元庭所知,派军攻打逃至爪哇,在顺塔建国,顺塔国。
顺塔国并不大,所以苏禄国的这个外部威胁几乎可以不算。
但还有一件事,朱高煦若是没有记错,当初郑和带回来关于苏禄国的资料中,洪武初年时期,苏禄国出兵渤泥,后因为苏门答腊国出兵,最后才退。
想到这事,朱高煦心头已经逐渐有了想法。
苏禄国有外部威胁是好事啊,这样他才能更好的联合苏禄国,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尤其是苏门答腊国的前国王锁丹罕难必镇身死,这个国王可是朱棣下诏册封的苏门答腊国王,要是尚在,他还真得顾忌,毕竟朱棣下诏的,这个正统性他得认,谁让他是大明汉王。
但锁丹罕难必镇在率领苏门答腊国抵御那孤儿国时身亡,要是郑和的记载没有错,如今是老渔翁为国王,这没有经过大明正儿八经承认的,只是锁丹罕难必镇的王妃承认的,只是击退了那孤儿国的进攻被承认的。
这样一来,他可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朱高煦心头一时感慨,得亏他出海之前,朱棣将郑和之前下西洋得到的周边各国资料都给他了,不然他还真不知道这些。
朱高煦都一阵庆幸,不仅当初看,来到这里他时不时的也有看,就是为了记住周边的形势,为了他能够更加方便的扩张。
毕竟朱棣的警告他是必须要记住的,那就是他在外面搞东搞西,但不能被别人告到朱棣面前,因为许多小国的国王都是朱棣下诏册封的。
这个底线原则,在表面上他是必须要遵从的,哪怕他在外面是大汉国,但就因为他大明汉王这个身份,这个身份对朱高煦而言,既有好处,也有束缚。
朱高煦想着这些,其实心头都是万分无语的,南洋这些屁大点地方,真就这个王那个国的,简直乱得飞起。
而不管是朱棣还是朱元璋,尤其是朱棣,为了表现出大明的威严,这些小国但凡去朝贡的,朱棣也全部封王。
哪怕就是渤泥国(古称婆利),永乐三年时其国王麻那惹加那遣使去大明,就被朱棣封王,永乐六年带着一家去大明,见识大明山河,结果病死了。
如今的渤泥国王遐旺,还是朱棣册封的,要是朱高煦直接起冲突,没有正当理由,想灭都没有大义之名。
朱高煦不再去想,如今这些地方,南洋以及南洋以西,他只能说比李云龙打平安县时的晋西北都还要乱,已经不是乱成一锅粥能形容的了。
回到王宫,朱高煦将官吏全部叫回,毕竟该有的排场,还是必须得搞起来才行。
朱高煦这里准备好,外面的三王才可以进入。
至于三王的妻子,也就是王妃,则是由韦清婉在接待。
“参见大明汉王,大汉国王。”
三人在苏禄国虽然是人上人,也是王,但在朱高煦面前,表现得很是恭敬,直接大礼参拜。
至于朱高煦的身份,也是大明汉王为先,大汉国王为后,这也是这些人潜意识里面依旧将朱高煦当做大明汉王。
毕竟要是没有这层身份,这三人是压根就不会来,即便见面,也不会对朱高煦这样恭敬,只因为朱高煦身后是大明,是朱棣。
这次三人到来,可以说都被这里给惊讶到了,其实这里比起大明差得太远,但即便是这样,都依旧被震撼。
那庞大的港口码头,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新奇玩意,以及庞大的海船,近距离看见,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而来到城内,尽管安城还没有建设完成,但就如今所展现出来的,他们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城,能够容纳这么多的人。
当看见王宫的那一刻,几人都有一种感觉,他们自己住的那地方和这个王宫比起来,简直磕碜。
也就他们不知道寒舍两个字,不然他们住的地,真就可以用寒舍来形容。
这个王宫,在阮安接手后,又通过王玉等人的意见,可是按照皇宫来打造的,只是规格以及不少方面,都缩水了不少而已。
也就是这三人没有去到大明京城,不然只会感觉更加震撼,更加一副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
朱高煦看着三人,威严的声音缓缓传出。
“免,赐座。”
朱高煦心头是有些不爽的,因为这些人依旧将他看作大明汉王,以为他出海,他来这里,是为了解决大明海外事情的。
朱高煦真的很不舒服,他出来是建国的,要在海外发展的,结果这些人都是顺带着承认他的大汉国。
虽然他的身份确实好,但他更希望这些人对他这么恭敬,是因为他自己的影响力,是因为大汉国,而不是因为大明,因为朱棣。
但如今再不爽,他也只能受着了,毕竟大汉国才刚开始,名声都还没有传出去,周边恐怕除了苏禄国来过一次知道,其他小国都还不知道这里多了一个大汉国,少了一个吕宋呢。
朱高煦看着三人,再次缓缓开口。
“之前你们派使者前来,不过一月不到的时间,如今你们便匆忙到来,有何事,尽管说来便是。”
现在朱高煦没有太多的心情和这三个人扯东扯西,直接奔入主题,毕竟为了排场,他将官员都集中起来了,如今他这里正忙,哪里有这么多时间瞎耽搁。
下方的三王闻言,也不敢有其他想法,如同之前的使者一般,先行上贡。
上贡之后,又是一番恭维,才开始说起正事。
“禀上王,小王三人此来,是为请上王,为小国做主。”
“哦?是何事?”
朱高煦顿时来了兴趣,他想要听的,就是这个啊。
他虽然猜到了,但如今三人说出来,他心里才踏实。
三人听后,东王巴都葛叭哈喇当即站出一步。
“禀上王,三个月前,渤泥国发兵攻打小国,苏门答腊国也在一旁出兵策应,就连那孤儿国,也对小国垂涎三尺。
小王三人自见上国舰队来此后,便有想往上国觐见之心,今闻上王来此,特来此以表小王三人对上国与上王尊敬之心。
今小国遭攻,还请上王,为小国做主。”
巴都葛叭哈喇说完,三人再次对朱高煦行大礼参拜。
朱高煦没有出声回应,而是在思考着,如今苏禄国三王还不是朱棣下诏册封的,只有渤泥国才是。
现在他要扩大大汉国的影响力,这个机会,他是绝对不能放过的。
拖了三人一会,朱高煦才缓缓出声。
“渤泥国王遐旺,乃我大明皇帝下诏册封,且本王若是没有记错,是你们苏禄攻打渤泥在先吧?”
其实巴都葛叭哈喇三人的要求他很容易就能完成,只要他摆出大明汉王的身份,渤泥国等肯定要给他这个面子的,但是他不想这么用。
而且事情答应得太容易,他又怎么安排后面的事情,得先架一架这三个人才行。
巴都葛叭哈喇三人闻言,顿时大惊失色。
“上王明鉴啊,上次攻渤泥,并非小王三人。
今小国危在旦夕,小王三人无奈,只得前来求助上王,还请上王救一救小国,小国感激不尽。
今后小国定以上王为首,谨遵上王之令。”
巴都葛叭哈喇三人有苦说不出,上次攻伐渤泥都几十年了,那时候苏禄国都不是他们三人掌控大权。
真就是福没有享到,祸要他们来背了。
朱高煦闻言心头一笑,其实这一次苏禄国看着危险,但他知道苏禄国最终会没事的,因为苏禄国的地形原因,都是小岛,山多,攻伐难度很大。
还有百来年的时间,才会被渤泥国彻底占据,不过那时候正好遇上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强国。
朱高煦象征性的沉思片刻,才开口。
“你们一片赤诚,本王心中也为感动,不过想要解决你国困境,还需你们。
今本王以大汉国身份,下诏册封你们三人为王,你们回去后,可直接派人前往渤泥、苏门答腊、那孤儿,告诉他们,你们是本王册封之王即可。
记住,不可提及大明,若不然,本王绝不轻饶你们。
若是危机没有解除,你们便遣人来此,届时本王将直接派军助你国抵御外敌。”
如今朱高煦要做的,就是截胡朱棣,只要三人接受他以大汉国的册封,那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苏禄国将不是大明的藩属国,而是大汉国的藩属国了。
且现在那些小国还不知道大汉国,等这三人回去,渤泥国不好说,但苏门答腊国与那孤儿国,真要是继续出兵,那他的理由不就来了吗?
朱高煦说完,继续开口,毕竟他可不止这么点想法与布置。
“另外,苏禄与大汉国之间,今后当加强联系,更应该加深彼此的贸易往来,让苏禄与大汉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待联系加深加密,到时你国有难,本王又岂能袖手旁观。
你们以为如何?”
朱高煦要的,可不仅仅只是商业上的来往加密,到时各种输出都会逐渐跟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苏禄以大汉国为尊,渐渐就会发生改变的。
虽然苏禄国还是苏禄国,但时间长久之后,苏禄国就是他朱高煦的苏禄国了。
在如今他还没有那么多兵力大肆扩张之下,这种软扩张,他是必须要进行的。
只要这一步踏出去了,后面的就更加简单了。
巴都葛叭哈喇三人闻言,彼此对视一眼,当即恭敬的看向朱高煦。
“多谢上王,小王愿意接受,遵从上王之令。”
三人没有办法,如今自己是扛不住渤泥等国的进攻的,而在朱高煦面前,他们没有谈条件的资格。
连渤泥等国他们都比不过,更何况是有大明在身后的大汉国。
他们知道的,那安南很强吧,在周边算得上顶尖的强国,然后呢,被大明直接给灭了。
哪怕就眼前朱高煦的大汉国,他们都远远不如,反正都是认老大,认大明远水救不了近火,认朱高煦与大汉国,这可就在他们边上。
能够成为王的人,也都不笨,该有的果断与思考,都还是有的。
朱高煦听着三人应下,也是会心的笑了,他的第一步,软扩张,起码是走出去了。
而且丝毫不怕苏禄国反水,毕竟就在他旁边,收拾起来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