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朱棣对朱高煦的期望,大明的试错石(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想说的其实还有很多,因为大明需要改变的地方,是真的不少,但他如今只能先挑选一些重要的出来。

现在他不管朱棣是因为什么想要听他的意见,他都要让朱棣知道,如今大明之下的弊端。

这些问题其实本应该是朱棣自己,亦或者朱高炽来发现与解决的,但现在的问题就是朱棣与朱高炽或许发现了,也或许没有发现,但都不想去解决。

朱高煦现在也不知道朱棣会不会去解决,但先提出来,总没有错。

朱棣在一旁静静的听着,朱高燧说的这些,除了商税,他是真没有想过,但其他的,他还是能够知道的。

尤其是藩王、官绅这些不纳税,大明朝廷反而还得向那些藩王宗亲支出大笔银子,他都是清楚的。

但他有心无力,即便他不想支出这笔银子,但又不能省啊。

他本身就得位不正,朱棣心中也清楚,加上朱元璋的祖训,又是面对宗室下手,他真做不到。

不仅要给银子,藩王藩地的赋税,朝廷也是没有的,这个他也清楚,但他也有自己的无奈。

朱高煦所说的那些问题,他能够想象得到,要是处理不好,百姓越发艰难,一旦大量百姓吃不起饭,就会造反。

作为造反起家的他,以及朱元璋的经历,他无比的清楚,如今大明所做的也是在保大部分,只要大部分安定,小部分人也无法撼动大明的根基。

虽然这是无奈之举,但他也只能这样做,北征不能停,永乐大典的编撰不能停,交趾与奴儿干都司那些地方不能丢,藩王宗室的待遇不能下,因为他已经没有让藩王宗室再掌权了。

去了权,总得在这方面补贴给人,不然他就彻底没名声了。

朝廷这些大的开销,朱棣非常清楚,这也是哪怕他心中有些不喜欢朱高炽,但大明太子只能是朱高炽的原因,因为朱高炽就能把这些事办好,能够将监国做得明明白白的。

朱棣起身,双手叉腰,来回走动着,沉思着。

许久,朱棣缓缓开口。

“老二,你说的这些,咱知道了,既然你有这些想法,那你也有应对的法子吧?

你给咱详细说说,若是按你说的改,大明该怎么改,怎么实施,怎么落实下去。”

朱棣看着朱高煦,在这一刻,朱棣对朱高煦寄托了很大很多的期待,甚至比朱高炽的期待还要高。

因为这些,是朱高炽从未与他说过的,如今朱高煦却是对他这样说。

以往朱高炽只会说天下苦,百姓苦,但具体的,朱高炽也没有拿出太好的方法来。

而现在在朱高煦这里,他看见了那么一些希望,尽管他不知道朱高煦会用什么法子,但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很高的期待。

至于行与不行,那是过后的事情,但现在他要先听到,才能琢磨朱高煦的法子到底行不行。

朱高煦看着有些急切的朱棣,随即也开始向朱棣述说着他想到的法子。

父子两人聊了许久,直到深夜,依旧灯火通明。

房内一时有些沉寂,朱高煦说完,朱棣一个人在沉思着,灯火照映下,朱棣的神情很不好,一张脸都有些阴沉。

许久,朱棣又面色复杂,很是愁眉。

他与朱高煦聊了这么久,当都听完之后,朱棣一颗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个只知道打仗的棒槌儿子,出去建立大汉国大半年,竟然有了这么多的体会。

哪怕朱高煦已经说完,他依旧震惊于朱高煦的见识,实在是朱高煦说的那些,许多都是他都不敢去想的。

朱高煦说那些话时的魄力,让他都屡屡震惊,朱棣都只能苦笑。

他现在越发的对朱高煦很是不舍,朱高煦跟他太像了,真的太像了啊。

“老二,你为何是老二啊,你要是是老大,那该多好啊。”

朱棣良久的一句感叹,听得朱高煦一脸的黑线,嘴角一抽。

朱高煦心头都已经无语了,朱棣是不是只会用这句来诱惑他了,要是原身,朱棣又这样感叹,原身指定会动容,心思会更加强烈。

但朱棣的这句话对如今的他而言,他完全就没有在乎。

朱高煦很清楚,哪怕他真是老大了,他现在说的这些,他的行事风格,反而会让朱棣放不下心来,到时指定要被朱棣各种猜忌。

有的时候真就是距离产生美,因为不是事实,朱棣只能通过脑海去想,才觉得那样好罢了。

“爹,说这些做什么,如今我已经有了大汉国,等这次帮您北征结束,我就回去好好经营我的大汉国了。

时辰也不早了,我就先回去了,爹你早点休息。”

朱高煦不想再聊下去了,反正该说的他都说了,朱棣要怎么做,就已经和他无关了。

朱高煦很清楚,大明的事情,不是他可以插手的,他也不会插手,怎么做那是朱棣与朱高炽的事情。

至于他自己,更是可以解脱了,反正他该做的努力已经做了,大明若还是那般,那他也没有法子了。

朱棣看着朱高煦起身要走,如今自己又一团乱麻,哪里能放朱高煦走。

“臭小子,你把咱说得迷迷糊糊的就想走?

给咱坐下,今天咱们父子俩好好聊聊,秉烛夜谈一回。”

朱高煦嘴角一抽,秉烛夜谈?

没有经历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美事,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经历过后,他才觉得很烦。

秉烛夜谈就是真的聊一个晚上,一个通宵啊,从天还没有黑一直聊到第二天天明,尤其是现在这个天气,黑得早,天亮得又晚,这纯纯的就是折磨人。

朱棣见朱高煦重新坐下,也没有再去管,随即看向外面。

“来人!”

“皇上,汉王爷。”

“现在什么时辰了?”

“禀皇上,现在已是四更天。”

朱棣与朱高煦都齐齐一愣,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一聊,竟然就已经是四更天了。

朱高煦更是嘴角苦涩,难怪他觉得自己困得不行。

“下去准备一些酒菜上来,速去。”

“是,皇上。”

朱棣安排好,才转头看向朱高煦。

“行了,别挎着一个脸,等天明,咱还要处理国事,你回去就是睡觉,你苦什么脸?

都已经四更天了,你啊,留下来陪咱喝一点,咱们爷俩也多久没有一起喝酒了,时间过得是真的快啊。”

“爹,你都这样说了,我还能不留下吗?”

看着感慨的朱棣,朱高煦也无奈了,不就是一晚上不睡嘛,他还顶得住。

朱高煦话音落下,两人都笑了,开始聊起了曾经的往事。

当酒菜端上来,朱高煦是一点都没有和朱棣客气,这会他也确实饿了。

人在睡着之后还不觉得,但要是醒着的过一个晚上,每每到半夜,肚子总会饿得不行。

朱棣见朱高煦吃得香,完全不顾规矩的大快朵颐,也是直接放开了,就像曾经带兵打仗那会,什么吃饭的礼仪,跟他们这些大老粗有什么关系?

两人直接用手开始吃着,一点皇帝与汉王的样子都没有,两个人就像是几天没有吃饭,没有吃过好东西的人一样。

风卷残云般吃完,用宦官端来的热水洗过手,父子两人倒上酒,开始喝了起来。

“老二,你跟咱说说,若是按你说的那样做,大明真的会变好吗?”

朱棣放下酒,复杂的问向朱高煦。

朱高煦见状,放下酒杯轻轻一笑,他是能够理解朱棣的,朱棣作为皇帝,变革意味着未知,朱棣需要对大明天下负责,而如今大明的情况,也没有危急到必须要革新的地步。

任何革新,起码听起来时都是非常不错的,但真正实行下去,究竟是好是坏,哪怕是朱棣,都没有肯定的把握。

所以朱高煦能够理解,毕竟他是知道会不会成功的,以及成功之后的样子,毕竟历史已经充分说明了。

“爹,要是真的能够全部做好,大明肯定会变得更好的,起码哪怕后代子嗣不争气,接连出几个昏君,都还能有底蕴抗一抗,只要再出现一个明君,又能为大明续命了。

不过想要做到这些,却是很难,一般人也做不到,因为阻力会非常的大,若是时机不对,甚至天下都会出现动荡。”

朱高煦哪怕希望朱棣主动求变,但这个过程的凶险,他也必须要说出来。

大明的体量太大了,变革意味着新的变局,在这个变局中,会有很多人失去现有的利益,也就是现在的受益者与变革后受益者的交替,现在的受益者,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每一个政策的实行,要么在开国之时定下,要么就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入场,贸然入场,受到的阻力将会前所未有的大。

正是因为他知道这点,他才需要和朱棣说清楚,他想要的是大明更好,而不是要大明在变革中衰弱。

朱棣听着朱高煦的话,一时沉默,改变的凶险,即便朱高煦不说,他都知道,不需要朱高煦来提醒。

但作为想出这些的朱高煦都认定了其中的凶险不小,那说明这个风险,是真的大。

朱棣也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那些变革的法子朱高煦都说出来了,朱高煦能够想到的后果,他也同样能够想得到。

但他最为犹豫的,就是朱高煦最后那句,稍有不慎,天下就会动荡不安。

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他最后的夙愿还没有完成,在他没有彻底将蒙古诸部解决前,他绝不能允许天下动荡。

朱棣想了很多,此刻他赫然发现,他始终还是做不到啊。

哪怕是有朱高煦这些法子,尽管这些他听起来也非常的好,朱高煦所描绘的前景,他也渴望,但他心中还是更加偏向于实际。

“你说,老大可以做到吗?”

朱棣很清楚,他恐怕是做不到了,但朱高煦说的这些,在他看来又是大明所要经历的,现在他开始寄望于朱高炽。

但这个问题说出口,还不用朱高煦回答,朱棣心中就已经知道答案了。

朱高煦听后,一时也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开口。

“难,老大的身子积弱,而且老大比爹您更加图稳,大明的稳定老大看得更加重要。”

朱高煦说的也是事实,朱高炽适合守成之君,开拓与变新,与朱高炽不符合。

更为重要的是,朱高炽的寿命,朱棣不知道,但他可是知道的,一年的时间,够干啥?

这时朱棣的声音再度传来。

“那小子呢?有没有希望?”

这次朱高煦沉默了,朱棣口中的那小子他知道是谁,如今的大名太孙朱瞻基。

对于朱瞻基,朱高煦是已经不想说了,但他又不能这样跟朱棣说,不然还会惹得朱棣怀疑。

沉思片刻,朱高煦缓缓开口。

“爹,我只说一个问题吧,一旦大明北方有变,那小子肯定会亲自带兵前往。

而他亲自带兵前往,他可没有老大那样能够帮他监国的人,势必会放权给下面的臣子。

随着臣子的权力加大,后面想要做这些,更难,而且他的威望,已经很难超过爹您了。”

朱高煦没有说朱瞻基这个人怎么样,而是直接例举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已经说明,朱瞻基想要做到,更加的不可能了。

朱棣听后,心头更加不是滋味,但他有知道,朱高煦说的,是对的。

朱棣一连喝了几杯酒下肚,他若是不知道这些还好,如今知道了,他却不能去做,让他很是难受。

许久,朱棣怅然看向朱高煦。

“老二,今晚聊的,不能让第三人知晓,你说的这些,咱会认真考虑的。”

朱棣心中打定了主意,还是根据朱高煦的大汉国看情况在大明实行,既然朱高炽与朱瞻基都无法去做,那他就争取早些解决大明边患,到时再来集中精力处理大明内部。

而至于他若是活不到那么久,来不及开始对大明内部进行变革呢?

朱棣双眼精光闪烁,以大汉国为大明的试错石,只要让他看见了可行性,大明就必须要实行。

若是真的能够让大明一直延绵下去,他去见朱元璋时,也能挺直腰杆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