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朱棣的震惊与迷茫(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燧愣愣的看着朱棣,手指着自己。

“爹,您让我去?”

朱高燧看着朱棣一个眼神瞪过来,当即拱手跑了出去。

朱高燧心中很是无语,知道他和朱高煦关系好,还直接点出来,这算什么?让他提前给张谦通风报信?

他要真报什么信,直接动用锦衣卫就是了,何须现在去和张谦通气?

而且他好歹也是赵王,和张谦通气这些,是不是太跌份了点?

不再去想,朱高燧加快脚步往外走去,他也很想知道朱高煦这次派张谦是做什么,毕竟朱高煦才回去几个月啊?

大殿内,朱棣见朱高燧走了出去,随即看向朱高炽。

“老大,你说老二这小子打什么主意?是不是咱们的火绳枪与火炮被他知道了?”

“爹,我也不知道老二是要干嘛啊,但我知道一点,老二绝对不可能知道大明已经研制出了更好的火绳枪,以及火炮。”

朱高炽心头一阵无奈又苦涩,朱棣如今的这个疑心,那是越来越大了,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朱高煦受猜忌,按道理而言,对朱高炽是一件好事,但是朱高炽很清楚,朱高煦是在海外的啊。

朱棣再怎么猜忌,都不可能会把已经出海的朱高煦怎么样,除非朱棣是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可以说朱高煦只要不是在海外造反,朱棣拿朱高煦一点办法没有。

但他可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就在朱棣旁边的啊,朱棣的疑心越重,他才是最难受的那个。

这已经是朱高炽怀念朱高煦的第不知道多少天了,朱高炽觉得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没有强留朱高煦在大明。

他宁愿朱高煦给他添麻烦,他都不愿意面对朱棣的这个疑心,而且还是越来越重的疑心。

朱棣指了指朱高炽,来回两步回到原地。

“老大,你怎么就一点也不开窍呢?非得咱明说是吧?

你下去准备,咱等会就接见张谦,你把火绳枪和火炮准备好,到时咱带着张谦过来观赏。

咱要让他好好看看,大明的新火器。

你说老二要是知道了大明在他给的火绳枪基础上研究出了更好的火绳枪,他会怎么想?”

朱高炽惊讶的看着朱棣,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有能够说出来。

他是真没有想到,朱棣什么时候表现得这么像个孩童了?这是非要在朱高煦那里显摆一下是吧?

想到朱高煦知道之后会是什么心情,朱高炽嘴角一抽,反正换成他是朱高煦,绝不会有什么好心情,恐怕更加担心了。

想到这里,朱高炽都跟着笑了。

“爹,您真高,儿子这就去安排,等张谦回去告诉老二,老二肯定会大吃一惊。”

父子两人一时间笑得格外的开心,而又同时有一个共同的遗憾,那就是让朱高煦亲眼看到就更好了。

朱高燧来到官驿,看着眼前的张谦,直接开口。

“张谦,我二哥让你来的目的是什么?跟本王说说,本王能帮的会尽力帮。”

“赵王,王爷让我前来,准备在大明购买一些粮食,采集一部分物资。

在下所来前,王爷便说若是有困难就找赵王,在下本想着过一会就去拜访赵王,未曾想赵王却是来了。

还望赵王能够施以援手,这次带来的银子有限,却是需要不少粮食与物资,还望赵王能够压低一些粮食的价格,在下回去后,必向王爷禀明赵王恩情。”

张谦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开始说起了艰难,说的也是实情,这次张谦确实要尽量带回更多的粮食。

其实按照正常发展,大汉的粮食是可以逐渐跟上来的,但偏偏人口激增太多,土地的开拓跟不上,而且粮食种植也需要时间,都需要找粮食来过渡。

至于带来的三百万两黄金,二百两白银,张谦是一点消息没有说,一句带来的银子有限,这一刻已经让朱高燧认定,朱高煦的大汉是得有多穷了。

“这次的目的就这个了是吧,本王知道了。

你准备一下吧,皇上今天应该就会召见你,过两日的朝会到时只是走一个流程,事情会提前确定。”

朱高燧听后就准备起身,他还得回去给朱棣交差才行。

刚起身,张谦的声音再度传来。

“赵王,王爷让在下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已经送至王府。”

“二哥有心了,我知道了。

记住,见了皇上,就说大汉的不容易,说二哥的不容易,再说二哥为大明奉献过火绳枪、盐、糖,还随皇上一同征伐瓦剌,立下过大功。

你只管说,你想要的东西到时皇上必然会多给一些。”

张谦看着朱高燧走了出去,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

在他眼中,朱高燧还挺傲娇的。

至于不就是哭穷嘛,这事他会,先哭穷,再拿银子和带来的好家伙,能够得到更多,又何必去死撑呢。

张谦随即开始准备,直到派人到来,张谦跟随一同进入宫内。

“大汉使者张谦,参见大明皇上。”

“免,此次你来大明,是为何事?”

朱棣一脸玩味的看着张谦,他还是知道张谦的,毕竟在朱高煦出海前,好歹是兵部的员外郎。

当初在朱高煦出海时,张谦几人前去汉王府送朱高煦,分别是哪些人朱棣可是都记在心里的。

朱高燧在回来后,就与他说了张谦的目的,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之前从大明都带过去多少了?结果粮食与物资还是不够?

这次竟然还派使者前来与大明做生意,朱棣反而是想看看朱高煦的家底了。

张谦闻言,神情逐渐开始变得痛苦。

“皇上有所不知啊,汉王的大汉国,如今实在贫困。

大汉国内,耕地甚少,哪怕汉王已经在组织人手全力开垦荒地,但短时间哪里能够跟得上,尤其是大汉国内的土著人逐渐被迁出,粮食的消耗非常巨大。

汉王为此,时常焦虑,整个人都苍老了许多,消瘦了不少。

这次汉王让外臣带着大汉国所有钱财前来,向大明购买粮食与物资,汉王本让外臣不说这些。

但外臣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啊,到了这个时候,汉王仍旧在为皇上而忧虑,怕皇上担心,外臣心中不忍,只得将这些困难告诉皇上。

这次前来,汉王让外臣带了不少盐、糖,以及一些地方特色到来,献于皇上。

还请皇上,能否将大明的粮食与这些物资,以低一些的价格卖与大汉国?”

张谦躬身将需要的物资清单拿了出来,朱棣拿在手中,一时并没有去打开。

朱棣心中是非常感叹的,甚至有些心疼,张谦那句朱高煦现在苍老了许多,消瘦了不少,还准备了所有钱财,又给他准备了不少礼物带来,如今只是想要以低一些的价格买粮食与物资。

堂堂大明汉王,已经卑微到这个份上了吗?

这可是他朱棣的亲儿子啊,嫡次子。

而他的亲儿子,过得比大明那些其他的藩王,苦了不知多少,这些罪,朱高煦都在肚子承受。

朱棣心头格外的复杂,长久没有见到朱高煦的思念之情,想着朱高煦回来大明时帮他北征,为了大明向他提议的那些话,再想着靖难时的朱高煦。

在这些情绪下,之前那些年朱高煦做的荒唐事,朱棣仿佛都全部忘记了一般,此刻只感觉心都有些疼痛。

朱棣缓缓打开清单,手都是一顿,都只是一些基本的物资啊。

朱棣合上之后,随即看向朱高炽。

“太子,这份清单你拿着,上面的物资,按照正常价格折半给大汉国吧。

还有粮食,尽量多调集一些,那些粮商,给他们正价,收一部分回来。”

朱高炽想要反驳,从粮商那里正价收粮食,那些粮商哪里愿意?

但这毕竟是朱棣说的,看着朱棣这个神情,他没法反驳。

甚至他心中还在想着,朱棣是不是要趁着这个机会,整顿大明的那些粮商了。

“儿臣稍后便下去准备。”

张谦在听到朱棣的话后,心中更是无比的激动,果然还真的是得哭穷,这不是,价格折半,他带来的黄金白银,这下可以买更多的粮食与物资了。

现在张谦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派人回去,让朱高煦多派一些大船过来了。

其实朱高煦那里的情况根本就没有这么差,繁华的贸易,使得朱高煦其实根本不怎么缺粮,反而大汉国的外贸以及税收,使得大汉国的经济不断在上升。

但这些情况,张谦并没有说,也不能说。

这也就是大汉国那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明想要派人去查,都很难传回去消息。

加上又在海外,大明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还真就没有多大的防备。

实在是海外那些小国贫瘠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了。

张谦当即跪在地上,向朱棣大礼参拜。

“外臣代汉王,谢皇上!”

张谦一句话,直接将这件事给定了下来,后面朱棣哪怕想改,都没法改了,除非不要这张脸,不在乎大明的名声了。

而这点对朱棣来说,就是一个绝杀。

朱棣挥手示意张谦起身,片刻时间就调整过来的他,此刻没有任何的情绪,作为帝王,任何心情的波动,都会影响自己定下的决策。

“张谦,这次大汉国准备出多少银子,你说出来吧,太子那里也好准备物资。”

朱棣也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大汉国这个样子,还能指望拿出多少钱来?

朱棣已经在想着,该用什么法子让朱高炽多给朱高煦准备粮食与物资了。

而这点,朱高炽也非常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张谦的这一番哭穷,大明又得往外拿不少了。

唯一让他庆幸的,就是这次的物资都好筹备。

而且大汉国能够拿出来的银子肯定不会多,哪怕是正常价格的一半,大汉国能有多少?

张谦闻言,这一刻突然笑了。

“皇上,这次外臣带来了二百万两银子....”

“多少?两百万银子?”

朱棣与朱高炽、朱高燧齐齐愣住了,二百万两银子?大汉国居然能拿出二百万两银子?不是大汉国很穷吗?不是要安置那么多人吗?怎么还有这么多银子?

其实这点银子根本就不多,放在大明,可以说根本不至于让朱棣、朱高炽感到任何问题,但这是大汉国啊。

张谦看着三人有些吃惊的样子,缓缓再度开口。

“皇上,太子,赵王,是二百万两银子,另外还有三百万两黄金。”

“嗯?”

“啊?”

“三百万两黄金?”

这下朱棣彻底坐不住了,二百万两白银就算了,还他娘的冒出三百万两黄金,这是穷?

这都快富得流油了!

洪武元年,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五两白银,后面朱元璋再次出台政策,一两黄金只能兑换四两白银,但在洪武十九年,一两黄金达到了可以兑换六两银子。

而在如今当朝,朱棣去年才确定下来的,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五两白银(实际4.8两,这里取整数)。

黄金与白银的比例大涨,还是在后面,宣德年间黄金与白银的比例就达到了一比七,直到后面海外的黄金白银大量流入,一直到满清,差不多维持在一比十的比例。

朱棣与朱高炽都震惊了,三百万两黄金,因为如今的主流流通依旧是白银,而这就是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再加上那二百万两白银,那就是一千七百万两白银。

如今大明的税收,也就是大明全年的国库收入,都还没有达到三千万两白银,而这其中,大部分都还不是现银。

因为如今的大明,现银只是少部分,大部分的田赋、盐税等等,收取上来的都不是现银,只是将这部分折算成银子,才有两千多万两的税收。

而现在,朱高煦直接拿出了大明大半年的财政收入,而且还都是现银!

朱棣此刻整个人都麻了,说好的大汉国穷呢?说好的大汉国贫瘠呢?

这一出手就是一千七百万两银子,这哪是来和大明做生意的啊,朱高煦这是想把大明给买空吧?

再想想他刚才说的半价,朱棣只感觉一阵头晕目眩。

这一刻,他都迷茫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