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大汉亦有大明的矛盾,教育部与科研院的暗争(1 / 1)

加入書籤

陈治平看着朱高煦,一时都有些说不出话来,这些厚脸皮的话,朱高煦是怎么说得这么义正言辞的?

难道不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什么都没有,让他来想办法解决,他虽然是教育部尚书,但他的做的事,难道还少了?

陈治平想要说什么,一时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朱高煦都提出了一个看似可能的方法,也答应了过后给人,他要是还搞不定,就是他没有能力了,还能说什么?

一旁的王玉看着陈治平,一时都有些同情,但他也没有说什么,他又何尝不是这么过来的?

朱高煦更是没有去共情陈治平,如今这里就是这个条件,他有什么办法,他已经是尽可能的在帮着陈治平处理了。

陈治平作为教育部尚书,一部一把手,他让陈治平上来,除了看重陈治平的品行外,更是让陈治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连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也只能换人了。

就在这时,徐幼文匆匆走了进来。

“参见王爷。”

“幼文快起,可是科研院又做出什么新东西了?”

看着徐幼文,朱高煦没有再去想教育部的事情,现在他更好奇徐幼文过来的目的。

一般徐幼文是根本不会来找他的,除非他要找徐幼文,能够让徐幼文主动到来,肯定是科研院有大事了。

徐幼文起身,并没有去在意王玉与陈治平,有些激动的开口。

“王爷,臣此来有三件事。

王爷您让科研院编撰教育的书籍,臣调集了科研院一千五百余人参与制作,又集中上千人裁定修改,如今大致已经完成,按照王爷所言,划分出来多个科目。

现在臣已经集中了现有的院士、学士,正在对难易程度,以及是否有纰漏的地方在进行检验。

检验完成之后再进行修改,再制定出教导流程与方案,就可以投入使用。

最迟明年,大汉科技学院就可以启动招生了!”

“最迟明年就可以开始招生了?好!做得好!你们辛苦了!”

朱高煦也是有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天知道他盼这个科技学院开始招生盼了多久,他可是极为迫切的想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但无奈的地方就是如今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培养这种人才的体系。

是的,没有体系,许多人学这些,都不知道这是属于什么的,基本都划分到了匠人这个阶级。

许多会的人他只是知道这样做可以,但为什么可以,是什么原理,其实就鲜有人知了。

就像你要学什么手艺,你的师傅告诉你只需要怎么做就行,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中哪一步是代表了什么意思,带你的师傅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他知道这样做能成功。

这就导致其中的原理其实运用在其他很多地方,但都无法实现,因为换一种方式,哪怕是同样的原理,可能都弄不懂了。

这就是他不仅需要匠人,更需要科研院这些这个时代顶尖人才的原因,就是要让这些人将这套体系弄出来。

就像大明要设立工院,他虽然惊叹大明的改变,但他很清楚,这方面的学院不比学习经义的儒学学堂、学院这些,儒学已经形成了体系,但这方面还没有。

朱高煦都已经做好等上几年的时间了,他是真没有想到,徐幼文集中科研院大部分人,昼夜不停的这么快就做出了阶段性的成功。

不就是再等上一年的时间吗?他完全等得起。

如今这套体系只要弄出来,划分好,他就不信了,华夏出不了比肩牛顿等那些人那样的巨牛。

同样都是时代顶尖的人才,他不信科研院的这些人就比别人差了,尤其是他还能提供一些最为基础的理论,以及方向等便利的情况下,还做不到。

尽管如今可能是最为基础的成型,后面还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发展,但他依旧高兴与激动,因为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基础,后面的发展,将会非常之快。

随即朱高煦又看向王玉。

“王玉,科技学院的事情你接下来让人着手建设,在汉州挑选出一块合适的地方,规模一定要大,可以容纳数千人。

修建的时候你与幼文对接一下,科技学院要分为几个区域,初学与深入学习的不同,需要有各自的区域。

虽然名义上是属于同一所学院,但各自的位置必须要有一定的间隔。”

“幼文,这事待会你与王玉商量好,再叫上阮安,以及工部的人。

王玉负责给你化地,出钱出需要的,阮安与工部负责建设,但具体要怎么建,你要根据当初说的教育模式,划分好每一个区域。”

“是,王爷!”

王玉与徐幼文两人当即应下,徐幼文更加的激动,王玉也由衷的高兴。

如今大汉不是曾经那个一穷二白的大汉了,支出这些银子,划分一块地,王玉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心疼了。

然而一旁的徐幼文听到这些,顿时有些急了。

“王爷,教育部也需要一个规模足够的学院,另臣想将国子监划分出来,由教育部进行管辖。

国子监本就是大汉最高学府,也是所有学子的梦想之地,按照王爷所言,教育之事应交由教育部负责,且按照学院的划分,国子监也当改为大汉国学。

大汉国学的职责就是为王爷,为朝廷培养所需学子,以及与各国学子的交流,王爷可为大汉国学院长。

如果科研院是科技之道的圣地,那么大汉国学也当是儒学的圣地。”

陈治平话音落下,王玉瞳孔一缩,神情突然变得无比凝重,紧紧的看着陈治平。

而朱高煦听后,眼中甚至都已经出现了杀意,但依旧控制得很好,面色并未显露分毫。

“陈治平,这次,本王不追究你的责任,此事不可再提!

你现在为教育部尚书,先将各级学院做好,这才是你应该做的。”

随即朱高煦直接将陈治平赶了出去。

陈治平此刻满心不解,甚至还有些委屈,他实在想不通,朱高煦为什么要这样对他,他觉得自己没有说错。

在陈治平下去后,王玉也随即退了下去,快速追赶上先出来的陈治平。

“陈尚书请留步。”

“阁老,不知有何事?”

陈治平看着追赶出来的王玉,一脸的疑惑之色。

王玉看着陈治平这个样子,心中叹息,好歹也是一部尚书了,尤其还在大明当过官,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不再去想,当即开口。

“这里不是说话之地,随我来。”

王玉带着陈治平来到宫外,径直来到一间茶馆内坐好。

“陈治平,你刚才是哪里来的胆子说那些话的?你教育部还想兼并国子监,你告诉我,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王玉直接开门见山直入正题,他现在是真想知道陈治平那样说的目的。

陈治平闻言,更加疑惑了。

“阁老,在下怎么不能说那些了,科研院如今都要开始建设那等规模的学院了,儒学教育才是国家根本,为王爷,为大汉提供人才储备,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同样对等的学府吗?

我所做的这些,只是想要为王爷,为大汉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学子。

当然我也想为儒学发声,科研院都有这般学院,教育部当情何以堪?如何面对天下学子?”

王玉闻言,顿时知道陈治平想的是什么了,这事其实就是大明发生的,文官儒士反对工院的设立,是同一个道理,陈治平就是有那个担忧。

只是大汉与大明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儒士,官员现在大部分也不是关心这个问题的,加上朱高煦的威望,哪怕是陈治平,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来保证儒学,而不是反对科技学院的建设。

王玉摇摇头,调整好心绪,缓缓开口。

“这件事你不用担心,教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绝对重要的,国家需要教育部教书育人,为大汉培养人才,任何时候,都是离不开的。

科研院主导的科技,其实也就是王爷主导的,其重要性,你应该也知道,而且如今大汉的诸多不同、改变,你也都是看在眼里的,这些都是王爷所主导的科技而带来的好处。

如今大汉可以不用那么担心大明的压制,核心是什么?

核心就是大汉科技的发展,研制出来了强大的火器,以及性能更好的大船,改进了冶铁工艺,打造出来的钢铁比大明的都还要好,产量也更高。

包括现在许多所见到与大明的不同,都是来自科技而导致的改变,这些都是提升大汉国力的。

然而科技无论如何发展,教育依旧是根本,因为没有教育,任何人都没有基础,科技学也没有人能够学,教育始终是无法替代的,你又担心什么呢?

科技与教育完全是两个道路,你只需要做好教育之事即可。”

“这次你所提让国子监归属教育部,陈治平啊陈治平,也亏你说得出来。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你也知道,你自己也说了,是儒学圣地,外国学子来交流学习的地方,但更是王爷培养核心人才,以及王室子弟的地方。

教育部的影响力已经足够大了,你再将国子监纳入教育部,今后难道你想挟教育部以令王爷?

如今乡学的学期是五年,县学三年,府学三年,省学三年,乡学院长五年一换,县学、府学、省学院长三年一换,且每次考核,除了有教育部直派的人外,还有代表朝廷的人也会在。

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

因为这些院长,会将任期内学院的学子成为一派,类同于门生。

以后不会换得这么频繁,但前期王爷要求必须要这样更换的核心就在这里,防止每个学院自成一派,攻讦他院。

而这些院长,都是隶属教育部,相当于教育部控制了这么多学生,而这些学生,将来不少都是要入朝为官的,教育部在朝堂的地位,将会越发超然。

现在再将国子监也要去,想成为第二个中书省或者内阁吗?”

王玉说得其实夸张了一些,但他清楚,不这样说,陈治平不会意识到教育部如今存在的隐患。

而这番话,也是彻底将陈治平惊醒,他现在终于是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要将大明一体的学堂拆分成多个学院的模式了,并且每种学院教授的都不一样,而是按照级别由浅入深了。

这些都是在防止某一个院长,或者教育部门生故吏太多啊。

尤其是教育部实行的很多与他认知不一样的政策,此刻在王玉的提醒下,陈治平忽然全都懂了。

难怪朱高煦三令五申,教育部只管负责好教育之事,朝堂上的那些事都极少让教育参与,这是真没有掺和的必要啊,掺和得越多,死得越快。

陈治平一时冷汗直流,他不由得庆幸,还好以往他都是一心扑在教育之事上,朝堂的事他是一概没有参与,而且自己又是跟着朱高煦从大明来这里的老人。

不然今天那番话,即便不死,这官也是到头了,决不能像现在这样,朱高煦只是告诫了他一番,王玉还亲自来跟说他这些。

陈治平感激的看向王玉,劫后余生的他,是真的感激王玉。

要是王玉不说这些,他后面还想着集中教育部的力量去劝谏朱高煦,那才是真的取死有道了。

“在下谢阁老提醒,请阁老放心,也请王爷放心,在下今后一定注重教育部的教育之事,一心只干教育!”

“治平快起,你我都是当初汉王府的老人,要时刻记得,我们跟随王爷一起来到这里,立国大汉,是要帮助王爷打造一个强大的大汉。

但我们也要放下自己是跟随王爷过来的老人这层光环,时刻以王爷为重,以大汉为重。

刚才说的那些,你能明白便好,教育与商部等等,都是王爷才组建的,后续应该会不断有变动,到以后会越来越好。

但在初期,许多事情都需要你自己克服。

这点你要多跟柳进学一学,你看柳进,从不参与任何事,商部的事情只按王爷的要求做事,绝不参与其他,也基本没有提过难处,有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还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一起交给王爷裁定。

柳进商人出身,如今能够做好商部之事,你也要将教育部的事情做好,不要让王爷太过操心。

你更要记住,教育乃国之本,许多问题,应该由你去发现,再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你给王爷提出苦难,更不是等待王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你是教育部尚书,该挑起来的担子,必须要挑起来,哪怕之前并没有这方面太多的经验,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不断的适应并且学习改进。

今后好好做事吧。”

王玉说了不少,这并不是他与陈治平的关系有多好,而是因为教育部很重要,他不希望教育部出乱子。

因为教育部一旦出乱子,只会大乱大汉的人才培养时间,这对大汉而言,极为不利,尤其是初期。

陈治平闻言,将这些一一记在心中。

他与柳进并不熟悉,以往心中甚至是有些看不起柳进的,毕竟柳进是商人出身。

现在王玉的这番话,让他对柳进的印象也大为改观。

柳进一介商人都能做到的,他不信自己做不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