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大汉不一样的国子监,才十六岁就要被拉出来的于谦(1 / 1)
处理好平东、安东两省事宜,朱高煦正式起身开始返回。
返回时经过安东省琉球府,也就是原本的琉球国,琉球群岛,朱高煦登岛留了一日时间,看了一番当地的情况。
当看见田册与户册时,朱高煦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耕地是真的少,人口也是真不多。
不过尽管人口不多,但比起那些麻逸族来,就还算是可以。
真应了那句话,就是行不行,得看和谁比了。
人口加起来,也算是上百万了,而且分布也比较集中,都在各处耕地周边,原本的城池及周边,就占了大量人口。
就像之前的琉球中山国国都首里城,若是加上周边,人口达到了八万,城内人口接近四万,不过包括了驻军等人员在内,真正的百姓,也有两万左右。
这样的城放在大明,其实也算是一座小县城了。
看完大致的账册,朱高煦又到周边四处看了看,最终才离开,继续返回。
琉球府的实际人数,过后还需要官吏就位后重新统计,他可是知道,靳荣是运送了不少人力回到大汉之内作为劳力的。
朱高煦抵达京港,大汉国都最大的港口,径直往宫内而去。
直到入城,哪怕他回去的道路已经被清理过,都没有人阻挡,但进入城内,朱高煦依旧发现了,城内的人好像增多了一般。
回到王宫,王玉匆匆跟了上来。
“王爷,臣带着百官等候王爷凯旋而归,您倒好,独自回来,臣等可是在外面白等了。”
“王玉啊,你又不是不知道,本王不喜欢这样只为满足面子的事情,今后我若出征回来,不用在城外等,就在宫内等着就可以了。”
看着王玉那幽怨的眼神,朱高煦感觉自己都有些受不了。
但自知理亏的他,直接把这项规矩给改了,省得麻烦。
别看百官在外迎接就真的是迎接了,一套流程下来,他可是清楚得很,又磨蹭又费时间,城内还会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道路两旁都将会是百姓,用于宣扬此次大胜而归。
要真的是打了一个了不起的胜仗回来,朱高煦其实也不介意那样好好露露脸。
但就是打一个倭国、琉球国,以及一个小琉球,大汉从上至下,就没有一个觉得打不下的,尤其还是他亲征,说白了轻而易举打下来是正常,用得时间多了一点也属于还能理解,没打下来才能算是特大新闻。
就这符合所有人期待的事,朱高煦都不知道有什么好值得炫耀的。
如今的大汉打倭国,完全就是有手就行,他的亲征,也不过是走一趟,反正他到哪里,前面的将士就已经攻下了哪里,他基本也什么都没做。
就这,朱高煦是真没那个脸。
至于王玉现在这个眼神,朱高煦都能够猜到,肯定是忙活了不少时间,又等了他不少时间,加上王玉的事情本来就一大堆,要是没点情绪,他都不信。
王玉闻言,也是笑着说道:“那臣便在此恭贺王爷大胜而归,为大汉开疆扩土,再度开辟三省之地,王爷千秋万载,永世长存......”
“打住,你赶紧给我打住,有什么事你直接说,让你再这样夸下去,我怕。”
朱高煦扶着额头,他是真的服了,前面还好,说到后面,那夸人的话,他听得都是一阵鸡皮疙瘩。
那一刻朱高煦有一种感觉,他不是大汉的王,反而有些像那位东方教主了。
朱高煦此刻也顾不得去想那么,只是就这样看着王玉,王玉的一反常态,他知道,肯定有事,而且还是来找他要帮助的,需要他来解决问题,肯定还不怎么好解决。
一上来就想把他夸上天,让他飘飘然,然后提出要求,朱高煦门清得很。
毕竟在这人手里也吃过两次亏了,两次都是同样的路子,趁他不注意从他这里要好处,朱高煦可不能再上当。
王玉看着朱高煦严阵以待的架势,嘴角一抽,随即也不装了,收起笑容,满脸的悲痛。
“王爷,臣足足提前半月开始准备,等待着王爷归来,本就堆积如山的事务,更加难以处理,臣殚精竭虑,却是依旧处理不过来。
为了在城外迎接王爷,臣这段时间实在无力,臣也跟了王爷这么久,臣.....”
“王玉,你这个法子已经用过了,直接说想要什么吧,若是可行,本王就答应你了。”
朱高煦直接打断了王玉的施法,不用猜他都知道,后面那一段肯定是诉苦,然后让他来问,王玉再提要求。
这个法子王玉和陈治平两个人可都是用过的,让他吃过亏的,现在再来,他是没有那么好骗了。
要是不打断王玉的施法,后面他还真没有充足的理由来反驳,只有现在打断,王玉要是提过分的要求,他也好直接拒绝。
想到什么,朱高煦赶紧再打补丁。
“先说好,我不是直接答应你了,是你要先提出来,我认为合适之后,视情况同意。”
王玉看着朱高煦这个样子,顿时收起了所有情绪,变得严肃。
“王爷,臣需要人,帮臣处理着手中事务,也不多,臣只要一人。”
“谁?”
朱高煦满脸警惕,只要一个人?
那这个人,肯定不简单,朱高煦也在思考着,王玉究竟会要谁。
“于谦。”
“于谦?王玉啊王玉,你可是真是会开口,于谦现在才多大?刚满十六岁吧?今年才让他进入国子监深造,你现在就跟我要人?你要谁不好,要一个十六岁的于谦?”
朱高煦是真的无语了,他想过谁都没有想到王玉会是要于谦。
就于谦现在这个年纪,学业都还没有完全完成,什么经验也没有,完全就不是历史上那个扶大夏之将倾,力挽狂澜于倾倒的于谦,现在即便是让于谦出来历练,也都还太早了点。
而哪怕是朱高煦自己,也没有因为于谦的那些光环就对于谦有什么特殊照顾,更没有去单独会见,就是要让于谦踏踏实实的慢慢成长上来。
一旦没有了中间那些经历,这个于谦还能不能成为那样的于谦他都不确定。
王玉闻言,却是直接笑了。
“王爷,臣知道您看重于谦,当初陈治平拿出府学直入国子监名单的人时,王爷的眼睛就在这个人身上。
他也确实很优秀,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如今在国子监,于谦已经学了三个月,许多事情都很有个人的见解,且独到,再留在国子监,提升也已不大。
且国子监最重要的便是心性的培养,以及处事能力的培养,于谦虽有些狂,却不自视清高,不懂的反而会主动前去学习,四处求问。
臣想可以先让于谦出来历练数年,数年之后,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成长,到时各方面沉淀下来的于谦,足以辅佐王爷,以及世子。
且臣也能在于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纠正,可让大汉,尽快多出一国之栋梁。”
“其实除了于谦,国子监还有两人,陈骥、龚仁,他们两人为省学直入国子监,同样非常优秀,如今年纪也不过二十三与二十五。
这段时间在国子监表现优异,心性非常不错,两人都是当初跟随王爷一同过来之人,对王爷,对大汉无比忠心。
加上两人年纪,若是王爷同意,臣也想带出来先历练沉淀几年,然后再开始重用。”
朱高煦看着王玉,心头直呼好家伙,这人是真的贪,刚进国子监的人都特么看上了,想要将十六岁的于谦拉出来当牛马就算了,另外两个这人也是不放过。
他不就是出征去了吗?不就是还没有见着这些人吗?
这王玉倒好,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要偷他的家,看上了他的人。
现在好了,话已经说到这里了,这三个人,都已经被王玉说得这么透了,现在他要么把于谦给王玉,要么把陈骥、龚仁给王玉。
朱高煦估摸着,这个人恐怕还想全都要,三个人全要。
就在这时,韦达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许阁老来了。”
朱高煦此刻没有欣喜,反而头疼。
许阁老,就是许柴佬了,从中枢阁老,后面就在外面为大汉处理各省之事。
如今回来,他也差不多猜到许柴佬是为什么了,因为许柴佬也问他要了几次的人。
不一会许柴佬走了进来。
“参见王爷,恭贺王爷大胜而归,为大汉开疆扩土三省之地,实乃大汉之福。”
“柴佬啊,快坐,我们也有许久没有见了,待会可不要走,我设宴,咱们一起聚一聚。”
许柴佬看着朱高煦,也是笑了,笑得格外的开心,但很快也收了起来。
“王爷,宴席之事稍后再说吧,臣此次在地方多年治理,也有了不少经验,听闻王爷又扩大三省之地,臣这次回来,就准备去这三省,处理好地方事宜。
只是如今臣年纪也上来了,再过几年,臣恐怕也很难这样到处跑了,臣也知王爷想要扩大大汉疆域之心。
臣这次准备回来带几个好苗子,臣带过去好生教导一番,将臣所有之经验,倾囊相授,以便他们在以后,可以有处理这些事情的经验,也能更好的辅佐王爷。
臣这次就是来问王爷要人的,过两日臣就得出发了,三省之事不可搁置,不然大汉失了人心,对大汉非良事。”
朱高煦听着许柴佬的话,心中满是感动,这是一心为了大汉,为了帮他啊,那一句带几个好苗子教导,倾囊相授,朱高煦很明白,绝大部分人,恐怕都是做不到的。
这是真的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大汉了。
现在许柴佬这样要人,朱高煦是真没法推辞了,不同意的话,他是一点也说不出口,而且许柴佬处理地方事务以及各族之间的融合,确实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个经验,也是大汉必须要掌握的。
朱高煦看着许柴佬,又看着王玉,他现在很怀疑,这两人是不是商量好的。
现在好了,这次他是不出血也得出点血了。
“柴佬之心,我明白了,现在我也正在跟王玉说这个问题,你先在一旁听一听,具体能给多少人,什么人,我也得问问王玉。”
朱高煦这话没说假,毕竟这段时间在外面出征,这些事情他还真不清楚了。
朱高煦随即看向王玉,说道:“现在国子监的学子,除了于谦、陈骥、龚仁三人外,另外几人,有没有现在就可以放出来的历练的?”
这个国子监,其实在学问这块,也没有更多培养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为朝廷直接提供人才,他也可以亲眼所见。
因为在大汉,想要入仕,要么科举,要么凭借硬实力考进国子监,就这两条路。
国子监是大汉所有学子的首选,因为科举还需要重重经历,而进了国子监,达到毕业时,就可以被朱高煦亲自逐一分配。
最大的优点则在于,起点要更高一些,因为朱高煦直接安排的,朱高煦就有一定印象了,要是真的有大才,说不定起点就在中枢。
不过进入国子监,也不是轻易能够考进来的,因为国子监每年的名额,只有一百人。
是的,整个大汉,总共一百个名额,能够进入国子监的,都是大汉的佼佼者。
只是如今嘛,刚起步,倒是还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也能够证明国子监内非庸人。
这个国子监的用途,被朱高煦改成这样,也是朱高煦为了今后大汉的继承人而准备的,想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可以这样去挑选,因为都是精英。
这也就导致了,为什么国子监注重的是心性以及实务事情的处理能力的培养,这是朱高煦对进入国子监的人最后的矫正。
在进入国子监之前,这些天南地北的学子都是在死读书,心性怎么样,全看个人。
若是他不加以最后的矫正,今后若是出现一个贪图享受点的皇帝,那乐子也是不小。
在他之后的事情他管不了那么多,他也不在了,也管不了,但他只能尽量去做到更好了。
因为哪怕进入国子监,一旦心性与事实处理能力不达标,也会被进行劝退的,劝退后只能通过科举入仕。
这也是国子监为什么是四年一培养周期,不是一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