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遥远之地的掌控,此生最后的一面与别离(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一脸好奇的看着朱棣,大明如果要西征,这一路可是真不好走的。

海上通道被他占据了,大明只能从陆地上过去,但这一路推过去,也不是那么好推的。

若是直接打到他说的终点,动员的大军,恐怕将会仅次于朱棣上次的北征,大明休养恢复的国力,又将会一耗而空,甚至消耗的还会更多。

而要是灭一地治理一地,再继续西征这样打,对国力的消耗是最少,只要不是持续高强度的消耗,而是变成较小一点的逐渐消耗,大明本身的恢复也能跟得上。

但这样一来又会耗费大明大量的时间。

一旦时间久了,大明下面的人,可就不一定支持了。

朱棣听着朱高煦说的话,心头一阵凝重,朱高煦所说的那个地方,他清楚有多远,毕竟有着丝绸之路,他也是大概知道距离的。

让他有些没有想到的,原来那个泰西之地是在那里,枉他之地还想让郑和尽快查出在哪里。

但如今他凝重的是,要这么远过去,那一块地方才是可以的,大明又该怎么打?

还是因为距离太过遥远,且那些小国的实力他虽然也看不上,但出动的大军同样不能少。

到时又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撑,征调庞大的徭役,以及这么远的运输补给,不是那么容易的。

大明不像大汉这样,可以通过海上通道进行物资的运送,没有任何威胁,最后在陆地上进行短线的运输就能到达前线。

而大明要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打一个地方治理一个地方,将打下来的地方转化成大明疆域,后勤物资运输才会得到缓解。

但朱高煦所想到的消耗问题,朱棣同样能够想得到。

而且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摆在他眼前。

一个是朱瞻基真的会那样去做吗?朱瞻基真的会按照他说的方向去扩张大明吗?

这个问题朱棣自己都有些把握不准。

另一个就是大明即便真的把朱高煦说的这些地方打下来了,可这么远的地方,大明又该怎么管理?

如今就是一个交趾之地,大明都还没有完全解决,连年的叛乱不断牵扯与消耗大明的国力。

包括奴儿干都司,虽然设立了,但他同样清楚,那里的人还没有完全融入大明,如今也全靠朝廷不断支出钱粮在维持。

现在又要去管一个那么远的地方,朱棣都有些怀疑。

现在再想想大汉对那些地方的管控,朱棣是心头都有些佩服朱高煦,都被朱高煦管理得井井有条。

“老二,你说的那些地方,距离大明太过于遥远。

到时若是大明西征打下来,又该如何管理?

如今大明要管理东、西蒙古都司,都要迁都到顺天才能更好的掌控,才能让大明逐渐消化。

这么远的地方,大明又该如何掌控?”

这个问题朱棣始终拿不定主意,直接问向了有经验的朱高煦。

朱高煦认真的看向朱棣,心头一时都有些意外,他内心深处以为朱棣会放弃的,因为那些地方是真的太远。

结果朱棣还真有这个想法,随即朱高煦却是笑了。

“爹,那么远的地方,朝廷想要直接掌控,难度太大了,无论派谁去那么远的地方负责,治理也好,大军也罢,短时间或许不会出问题,时间一长,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因为距离太远,那些封疆大吏的心,终究会出现变化。

我们不能指望去那些地方官员,都是完完全全彻底忠于朝廷的,人心经不起那样的考验。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首先就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消息传递,因为太过遥远,消息传递的时间也必然更久。

但如果能够做到极短的时间相互传递消息,朝廷对遥远地方的掌控力就会加强。

另一个就是缩短时间,缩短朝廷与那里往返的时间,这样朝廷的大军就可以快速调动,朝廷对那些地方的掌控也会更进一步的加强。”

这两个问题,在朱高煦看来就是核心与关键,就像如今一样,大明之内各地有人造反,但在京城附近,谁敢造反?

造反都是一些偏远的地方,因为随着距离京城越来越远,朝廷的直接掌控力度,是在变弱的。

如今的大汉却是巧妙的避开了这些问题,虽然现有大汉的疆域,除了张辅与韦达攻下来的那些地方,其他主要核心的地方都是小岛,但大汉从海上往返各地的时间都不长。

且又因为各地靠海,而大汉的海军,恰恰又是实力最强的。

加上他定下的各项政策,才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朱棣听到这里,一张脸更是一黑,因为朱高煦说的这两个问题,在他看来就是在开玩笑。

消息传递与缩短往来的距离,哪怕他把丝绸之路给修建成大道,也都做不到这样啊。

这两个问题想要解决,是他没睡醒还是朱高煦在说梦话?

哪怕就是他在大汉看见的蒸汽火车,以那个蒸汽火车的速度而言,哪怕修建一条铁路过去,这个蒸汽火车不吃不喝不休息,这个时间都长。

朱高煦看着朱棣的神情,顿时明白了过来。

但他也没有再说什么,这两个问题,如今都是科研院在攻坚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大明无法解决,但在大汉,不是没有可能解决的。

如今电的运用也在试验,当电被彻底运用出来,后面再把有线电话、电报机这些逐渐弄出来,这个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

虽然这个时间可能会比较漫长,但起码在大汉是真有这个希望。

不再去想,朱高煦继续开口。

“爹,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法解决,那么还有一个办法,那就让老三,或者让我那大侄子的子嗣去那里,以藩地的形式让他们进行掌控。

这样那些地方依旧是大明的,不用担心在什么时候又丢了。”

朱高煦一脸笑容,他其实本来也是打算这么做的。

因为朱高煦很清楚,无论是科技的发展多么先进,疆域过大之时,朝廷有限的精力都是难以覆盖的。

而且那些地方都是要派人过去的,为何就不能派自己的子嗣呢?

不管有没有野心,但起码过去之后,都会带着那些地方向好的一面发展,是利于汉人的,这就足够了。

而他的子嗣过去了,无论怎么变化,再加上朝廷的强大,始终都是大汉的疆域,是大汉的一部分,而不是再次成为分散的小国。

要是真的出现了枝强干弱,大汉的继承人太过昏庸,哪怕下去了,最终上台的也是他的子嗣,大汉还是会继续存续,汉人为主体的帝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而朱棣听着这话,脸色都有些不自然,因为他又联想到了朱高煦。

朝廷打下那些地方,让朱高燧或者让朱瞻基的子嗣过去,这不是变相的弄出更多像朱高煦这样例子的人?

朱棣是很不想这样的,一个朱高煦就已经让他很是头疼了。

但转念一想,朱棣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区别,朱高煦是自己出来打下的这么一片地方,而到时分封,则是朝廷已经打下的,意义上完全不一样。

可只要一想到分封出去后那些人也会自己去扩大疆域,最终还是会形成那个局面,朱棣心头还是有些不愿。

如今的大汉虽然名义上是属于大明,到时再来一堆,朝廷不是白忙活一场?

朱棣一时有些心乱,这个问题的影响太大了些,他一时也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

片刻,朱棣也不再去想,如今大明扩张的方向有了,其他的问题,等他回去之后,亦或者打下来之后再说吧。

“嗯,你说的有道理,我会注意的。”

朱高煦听到朱棣的这个回答,就已经知道朱棣是怎么想的了,但也没有去在意。

现在想那些问题,在他看来也确实是多余了一点,如今的大明,最为重要的还是当下。

至于大明怎么做,朱棣或者朱瞻基怎么做,他管不着,但他自己该怎么做,朱高煦心中是清楚的。

两人沉默一会,朱棣忽然出声。

“老二,你说老三我应该怎么安排?”

朱高煦听后一愣,他是真没有想到,朱棣会问他这个。

对于朱高燧,朱高煦也有些复杂,这个人给他带来过麻烦,但自从上次回大明,聊开之后,朱高燧就开始一直在帮他。

哪怕他回到了大汉,朱高燧也在不断给他提供大明的消息。

但这个人呢,就有一点不好,一直想让他打回大明。

朱高煦也能理解,毕竟他为大明皇帝与朱瞻基为大明皇帝,朱高燧的面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如今朱棣问他,他也在认真的思考着。

想了一会,朱高煦缓缓开口。

“爹,老三怎么安排,那是你的事情。

不过如今大明已经解决了边患,让老三做一个富贵王爷吧。

另外我那大侄子那里,你可得说清楚了,别让他连自己的亲三叔都容不下。

老三没有我在大明的那般影响力,要是连老三都容不下,我会有意见的。”

朱高煦并没有说太多,这事他说了也不算。

他清楚一点,一旦朱棣去世,朱高燧也不可能再出现在台前了,这是必然的。

让朱高燧能够有一个善终,做一个逍遥的富贵王爷,在他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了。

至于让朱高燧像他一样出去,他也压根没有想。

可以说他的出现,在大汉做的这些,已经将这条路给堵死了。

他很清楚朱瞻基肯定不会允许大明再出一个像他这样的人。

这也是刚才朱棣的态度他已经清楚了的原因。

“老二,你对太孙的成见有些深了,该改一改了。”

朱棣神情担忧,心中叹息,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对朱瞻基的成见已经大到了这样的程度。

想当初,这叔侄两人的关系可是都还不错的啊。

至于朱高燧的安排,他其实也没有完全想好,但朱高燧的善终,在他眼中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锦衣卫指挥使那个位置,从当初朱高燧坐上去后,就已经表明了朱高燧没有了威胁,毕竟做过这个位置,得罪的人太多,是没有人支持朱高燧的。

朱高煦看着担忧的朱棣,并没有再说什么。

最初他尝试去改变,但最终,还不是一样的,他对朱瞻基,已经没有了任何期待。

不是他对朱瞻基的成见深,而是那个人,就是那样的啊。

这些话,朱高煦并没有去说,毕竟是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再说下去,就是他的问题了。

朱棣见朱高煦没有说话,心头更是一叹。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也不再说什么。

“我准备过两日回去了,你也做好准备吧,我的书信老大应该也收到了,等我回去之时,必然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到时你派舰船随我一同回去,先迁移一部分人过来,迁移过来的安置,你要提前做好。”

“爹,不再多待一段时间吗?

这里还有许多地方你都没有去见,可以去看看的。

许多地方都已经发展了起来,哪怕就是看看风景,都还是可以的。”

朱高煦这会也有些沉闷,他是真想留朱棣再待一段时间,这次分别,也是他们之间最后的道别,此生应该是再也无法相见。

朱棣闻言却是笑了,显得无比的开怀与洒脱。

“不待了,老大的身子不好,我得回去了。

至于风景,大汉有的风景,大明同样也有,不看了。

行了,该说的也说了,见也见了,来到这里的这段时间,我很高兴,很欣慰,不枉此生了。”

朱棣说完,缓缓起身离开。

他也想多待一待,但他没有办法,大明才是他最重要的。

两日的时间,朱高煦一直陪着朱棣,哪怕就是聊天,也和朱棣待在一起。

最后的时光,总是让人格外的迷恋与珍惜。

这两日,两人都没有去聊任何的国事,都没有聊任何不开心的话题。

父子两人穿梭于街道,分别聊着未来与过去。

夜晚。

王宫内,朱高煦拿着一壶酒坐在屋内,哪怕已经深夜,却是迟迟无法入睡。

韦清婉在一旁陪着朱高煦喝着酒,她知道朱高煦的复杂与不舍。

因为天明就是朱棣就会离开了。

而另一边的朱棣,本来这段时间一直在养生的他,也是无法入眠。

看着窗外的夜色,整个人仿佛僵住了一般,久久没有任何的动作,只是双眼渐渐有些红润。

想着曾经的过往,想着来到大汉与朱高煦的一幕幕,朱棣又突然释怀的笑了。

天明,京港港口外的海面上,一望无边的大船行驶着。

中间的一艘大船上,朱高煦与朱棣站在船头。

“老二,回去吧,终有一别,不必贪念。”

“爹,我再送送你。”

一直到东海省(小琉球),朱高煦最终停下,父子两人看着对方的最后一面,最终分别。

朱高煦驻足不知多久,看着朱棣的身影逐渐远去,直到舰队彻底消失不见。

朱高煦抬头扬天,心头无比的复杂。

“爹,走好,世人会记住永乐大帝之名的。”

良久,朱高煦才开始返回大汉。

朱棣舰船上,朱棣依旧站在船头,微闭双眼,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离别总是让人不舍,更遑论此生最后的别离。

“皇上,外面风大,该回去了。”

朱棣缓缓睁开眼,向着后方眺望片刻,永乐大帝的风采再次缓缓浮现。

“回去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