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朱高炽与群臣的拖字决,姚广孝提担忧,朱棣的决意(1 / 1)

加入書籤

东宫,朱高炽在下来之后,当即召集杨士奇等人。

“殿下,此举断然不可啊,赋税乃大明之根基,如今大明人口急剧减少之下,大量土地空闲,根本无需实行这所谓摊丁入亩。

大明与大汉完全不一样,如今贸然还是实行,恐天下之人满腹怨言,最终酿成大祸!”

在朱高炽与几人说出朱棣要改革大明的事情,杨士奇等人怎么也坐不住了。

这番改革,在他们眼中完全就是不合时宜的,这是在破坏大明的根基,破坏祖制。

大汉所举行的政策,他们早就知道了,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就是因为按照这个方式进行改动,大明天下格局都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稍有不慎,就有倾覆之险。

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太清楚内部的问题了,按照这种方式搞下去,朝堂上的人都得减少大半,地方官吏更是大部分都跑不掉,这样一来,谁还能在这次事件中幸免?

朱棣一句话,天下格局都得大变,那时已经不是地方治理谁来负责了,朝堂的运行都将会紊乱。

他们如今也有门生故吏,仔细算下来,除了少部分几个人,可以说就没有几个是干净的。

尤其是一下子空缺那么多人出来,怎么填补官吏进去?

想要改革又需要人办事,而且需要大量官吏才能完成,就一个丈量田亩,各地重新清查,就这一件事都需要不少时间,谁去做?

这事一旦做不下去,他们这些人一个人都跑不掉,一样要被处理。

而要是做下去,他们所面临的阻力与压力不知会如何巨大,最终还得他们来扛。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觉得大汉的政策放在大明会有多好,在他们眼中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反而是朱棣大手花钱,大量银子用于边防,如同交趾、奴儿干都司、东、西蒙古都司等等。

尤其是朱棣南征北战,花费的银子都完全足以打造大明盛世了。

如今大明明明只需要休养生息就能逐渐恢复强大的,根本就不需要做这么些事情来。

但这些话他们不敢说出来,不敢和朱棣说,他们很清楚,一旦说出来,朱棣是真的会下得去手的。

当初的解缙不过是反对出兵安南,最后呢,从朝廷重臣,直接被打入诏狱,后面就死了,他们这些人,都怕。

他们虽是重臣,虽要为大明考虑,但自己的性命,每个人也看得很重。

为了一些事情死谏赔上自己的命,在这些人眼中,就是无知的行为。

他们都是当初从建文时期投靠到朱棣这里,逐渐获得重用的,胡广等人更是靠着这种功劳被重用,杨士奇几人也是靠着亲近朱高炽,逐渐展现才能而受到重用。

如今他们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他们不想轻易的丢下。

至于忠义?

他们若是很忠义,当初建文覆灭时,就跟着铁铉、周是修、王省等人一起自尽殉国了,又何至于约定了和周是修一起赴死,最后周是修做到了,他们却主动投靠了朱棣。

杨士奇话音落下,其余人纷纷出声。

“殿下,如今大明根本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只需要安置好灾民,并且组织春耕,降低赋税,休养生息,大明国力就能恢复。

这样做反而是在扰乱大明的恢复,适得其反,不利于民生发展,还请殿下三思。”

朱高炽看着这些人都在反对,心中一叹,他是很赞成这些人说的,他也很想让朱棣看看满朝的态度,但朱棣视而不见啊。

杨士奇等人所说的,何尝不是他心中所想的,只要大明休养生息,自然就会逐渐转好,何必去搞那些啊。

只是朱高炽没有想到,朱棣想的是这样恢复后,没有了向上发展的空间,变法是为了向上的空间更大。

朱高炽复杂的看了一眼众人,缓缓开口。

“此事是皇帝所定,你们劝我三思,又有何用?

你们不妨上书给皇上,或者你们亲自去说,如何?”

话音落下,朱高炽看着这些人又开始默不作声,犹豫起来,心中一阵摇头。

他并没有想太多,在他眼中,这些人是纯粹畏惧朱棣的威,不敢向朱棣说明,只得向他说。

可是就像他说的,他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啊,他只是太子,不是皇帝,这些人畏惧朱棣,他又何尝不是,他也不敢完全忤逆朱棣的意思啊。

不再去想,朱高炽再度开口。

“你们所反对的,是所有的事情改变,还是其中一部分?”

“禀殿下,臣所反对的,只是摊丁入亩。

至于解除海禁,改革商业,制定商税,臣认为是可行的,这样做确实可以有利于朝廷。

此事可以尽早开始实行,到时以商业为臂助,朝廷也可增加一项国库入项。”

朱高炽看着杨士奇等人在这件事上迫不及待,也没有多说什么。

开海解除海禁,哪怕重新制定商税,改革商业,有了大汉的例子在前,每个人都能看见其中的利益,没有反对是正常的。

这一项改动,本就是利于所有人的,通过也在他的预料之中。

让朱高炽真正沉重的,还是摊丁入亩。

“对于皇上制定的摊丁入亩,清丈田亩,逐渐降低赋税的征收,削减宗室开销,你们有什么建议?”

杨士奇等人见朱高炽还在询问这个事情,每个人尽皆神情凝重,没有一人开口。

每个人都很清楚,这事只要一说,得罪的那就是一大片人了。

朱高炽见没有一个人出声,也开始有怒意了。

都这个时候了,这些人还给他装聋作哑,想将压力全部抛给他?

“诸位,你们是朝廷重臣,国之栋梁,如今皇上定下这些,孤暂代此事进行。

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听着朱高炽渐变的语气,杨士奇只得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殿下,臣建议三思,此事不是短时间可做到的。”

“三思?孤三思又有何用?

如今是皇帝想要推行下去,此事便没有了任何商量的余地,你们应该想一想,这些事情,该如何实行下去。”

杨士奇等人看着朱高炽摆明了是让他们拿出态度,拿出解决的法子来,也只得沉思起来。

良久,杨荣忽然缓缓开口。

“殿下,此事影响重大,如今皇上威望如天,实行此事固然可行。

但皇上已经年迈,而想要做到这些事情,需要的时间却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而若是皇上.....,一旦太孙殿下上位之前未能完成,到时太孙殿下恐会面临极大的压力。”

“杨荣,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朱高炽深深的看着杨荣,这番话的用意他知道,那就是朱棣一旦完不成,到时他和朱棣都不在了,那么这个烂摊子,就全在朱瞻基身上了。

而朱瞻基可就没有朱棣那样的威望了,不足以镇压天下有异心之人,到时在朱棣活着时期埋下的矛盾,都将会在朱瞻基上位之后,全部冒出来。

这个担忧,朱高炽自己也有,如今杨荣提出来,他很想知道杨荣究竟想要说什么。

杨荣此刻坚定的看向朱高炽,他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这件事在他看来,必须要遏制,他如今担点风险,但只要不死,等朱瞻基上位,所有的都会加倍回来的。

“殿下,臣的意思是,既然皇上圣意已决,臣等固然无法反对,殿下也只能实行。

臣也研究过大汉的政策,想要实行这些,首先有一个前提,就如皇上与殿下提出来的,那就是清丈田亩。

清丈田亩不是简单之事,需要大量人力,耗费极多时间,并且还要面对下面的阻力,更加的慢。

而清丈田亩若是需要三五年时间,臣认为,也不是没有可能。”

杨荣话音落下,朱高炽心中顿时知道杨荣是什么意思了,那就是通过清丈田亩,将这件事拖下去,拖到朱棣老死,拖到朱瞻基登基。

尤其是这事需要实行,下面的人肯定想办法阻挠,到时只要交出几个人来平息朱棣的怒火,责任办事不利,全国这么多地方,等清丈田亩完成,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到那时,清丈田亩还没有完成,朱棣恐怕也没了,而等到朱瞻基上位,正好可以完成清丈田亩,又可以不用进行摊丁入亩,朱瞻基一上位就可以拥有一项功绩。

完全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明可以继续完成休养生息,也会在朱瞻基这一朝,彻底变得强盛。

这时杨士奇等人也纷纷开口。

“殿下,此事皇上既然决心已定,臣等也必然需要下去落实。

但清丈田亩着实需要时间,且后续皇上所定一切政策都需要在此基础上实行,臣认为如今最为重要的,便是从户部挑选官吏,再让地方配合,丈量土地。”

杨士奇等人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但这些,只能意会,任何人都不能说出来。

现在他们就是要将清丈田亩给定死,必须要先进行这件事,待清丈田亩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其他。

朱高炽闻言,也是笑了。

“诸位果然乃国之栋梁,那便这样吧。

清丈田亩之事,要尽快开始实行,这是根本,也是基础。

同时解除海禁,改革商业,制定商税的事情,你们和清丈田亩的事情尽快拟一个折子上来,交由皇上,到时再一起详细讨论。”

“是。”

大明改革的事情,就这样暂时定了下来。

皇宫内,朱棣此刻与姚广孝对视而坐。

“少师,你说我的这番改革,如何?”

“皇上,您有此心,乃社稷之福,天下百姓之幸。

但如今行此事,有些操之过急,最好还是等天下各地恢复一些之后,再行此事,为最佳。

现在行此事,不明真相的百姓,本就生存艰难之下,极为容易被有心人蛊惑,到时各地恐会造反不断,有违皇上本意。”

姚广孝心中极为担忧,朱棣想要尝试去做,他是认可的,并且对朱棣更加的敬佩。

其实到了朱棣如今的年纪,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将朝事逐渐移交给朱高炽与朱瞻基。

但朱棣依旧为天下劳心劳力,想要让大明百姓过得更好,怎能不让他敬佩。

然而朱棣行动的节点,他心中又充满了担忧。

国策是好,但若是时机不对,便是不好,他不信朱棣看不见这些。

朱棣也知道姚广孝说的是事实,他自己也同样想过,最终无奈一叹。

“少师,你说的我何尝不明白,但这件事,我若是不做,后人又有谁来做?

如今我哪怕是做不完,但只要开始了,等太孙登基,只需要跟着去做,就能完成。

这事关大明基业,不做不行啊。

至于百姓被利用,确实是一大隐患,我准备成立一机构,如同老二大汉的宣传司一般,将这个国策告知天下百姓。

由地方官吏传达,我不放心,唯有宣传司去往各地,将这些全部说给百姓听,让百姓知道,他们不仅不会被蛊惑,还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如此一来,危险自解,还会让天下百姓认可朝廷,一举两得。”

既然要做这件事,朱棣又岂能没有任何准备,该有的准备,他都是有的。

甚至是对宗室可能产生的骂名,他也一起背了,朱瞻基就将会是大明完美的皇帝。

姚广孝听着这些,心中一叹,朱棣的打算,他何尝猜不到,他既格外敬佩,又为朱棣感到些许悲凉。

若是大明的继承人是朱高煦,朱棣或许就不用这样牺牲自己了。

可惜朱高炽与朱瞻基不明朱棣心意,如今朱棣,完全就是在孤军奋战呐。

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太子与太孙,都不如外面的朱高煦理解自己,在姚广孝看来,朱棣的内心,是悲凉又孤寂,更是心痛吧。

不再去想,姚广孝缓缓开口。

“皇上,此事一旦开始,必然会遭到反对,且清丈田亩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此事一旦被拖,完成将会遥遥无期。

皇上可先在浙江之地进行,这是大明各地最难实行的地方,皇上只需要将这个地方做好,只要有了成果,过后太孙自会推行天下。”

姚广孝想办法的为朱棣出谋划策,他很清楚朱棣其实没有几年了,想要在大明全面铺开,不现实,而且还会给朱瞻基留下烂摊子。

只有进行其中一地,才是最为合适的。

浙江也是最难实行的,因为这场改革一旦开始,那里绝大部分人都会反对,只要朱棣能够在有生之年将这件事在浙江落实,那么其他地方,自然也能实行。

而他提到的拖,也是在告知朱棣,以免朝堂与地方勾连,更是让朱棣有一个准备。

朱棣双眼闪过一丝精光,看向姚广孝,自信的笑了。

“少师,你就看好吧,既然要做这件事,我自然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件事,谁也阻挡不了,只要朕还在一日,这个国策,就会落实下去!”

朱棣气势散发而出,无比的自信。

他知道其中的困难,但他不会退缩。

他虽然人老了,但他依旧提得动刀,谁敢在这件事上和他作对,那就得看看他的刀,还利不利了。

大明的奠基之业,在他死前,他必须要做到。

浙江?

在朱棣看来,确实是不错的地方。

既然要开始,那就选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