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刚入仕又被教育的于谦,朱高煦对朱棣的提醒(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思索之际,一旁的王玉与于谦同样无比的震惊。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见了眼中的惊骇,他们是真的没有想到,大明如今这个体量,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居然会这样做。

尤其是于谦,此刻心头都是敬佩朱棣的,这破釜沉舟的决心与魄力,是真的让人敬佩。

如果抛开靖难篡位这点不谈,在于谦心中,朱棣绝对是历朝历代以来足以算得上前三的皇帝了。

然而如今于谦没有时间去想那些,而是想到大明一旦这个决定彻底落实,到时大明的潜力得到释放,国力一旦增强,对大汉而言,要出大问题。

于谦赫然看向朱高煦,凝重道:“王爷,按照大明皇帝行事的风格,浙江的事情一旦完成,必然会推向大明天下各地。

加上王爷您给大明诸多钱粮以及各项物资,大明必然恢复得极快。

一旦大明国库充盈,国力充沛,对内一旦得到满足,必然会将目光看向外面。

大明周边已经没有地方地方扩张,西北是荒漠,往西不利于行军作战,往北是越发寒冷的极端天气,东北同样如此。

那么只剩下一个朝鲜,以及大汉了!

而到大明制度完成转变之时,皇帝如今的年纪,恐怕也去了,大明太子的身子又伤了根基,那时大明太孙继位。

若是大明的太孙也想要功绩,并且与王爷又是叔侄,大汉又正是强盛,而大明正好也是强盛之时,极有可能将兵锋对准大汉啊!”

于谦现在担心的,就是这个。

大明的制度改变,作为汉人而言,他是高兴的。

他自己本就是大明过来的,而大汉这里,说白了也属于大明,大明与大汉,其实就是一家人。

只不过大明是大明皇帝治理,大汉是朱高煦治理。

一旦大明制度改变,那么大明与大汉之间,制度也差不多是一样的,更没有什么区别了。

但作为大汉的人,他是真的担心朱瞻基会做糊涂事。

他对朱瞻基,只是通过其他方面了解过,但通过自己的了解,在他看来,这个可能性非常的大。

有着那么一个功绩赫赫的爷爷,又有一个坐拥大汉的叔叔,再联想联想靖难,而大明恰好又在强盛之时,朱瞻基要是没点想法,他都不信。

听着于谦的话语,朱高煦并没有出声,其实对于以后朱瞻基登基后会不会对大汉有想法,他都没有怎么去想过。

因为只要大汉强大,他又何必去理会。

朱瞻基不来,皆大欢喜,若是来,那就正好解决了这个人。

因为朱瞻基真的做出了这个决定,说明朱瞻基这个人,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对于敌人,朱高煦向来不会心慈手软。

更何况还是一个做活人烧烤的侄子,他更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时王玉的声音缓缓传来,就显得平静许多。

“于谦,你记住,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沉稳,不要着急,更是要思考全面之后,再做决定。

尤其是要想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你今后有大前途,但若是不能做到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不能时刻保持稳重,那你纵然有能力,也无法堪当大任。

这件事,刚才你说了这么多,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担心大明吗?还是要建议王爷想一个解决的法子?

今天王爷在这里,我也不忌讳那些,直接与你说,身为臣子,我们是要为王爷排忧解难,而不是抛出问题给王爷不解决。

若是实在思考不出,但却又至关重要,可以与王爷说出来,但这个问题,刚才你自己有全面、认真、仔细的思考过吗?

如此莽撞,将来如何挑起重任?”

王玉没有给于谦丝毫面子,停顿片刻,继续开口。

“这件事,不由我们决定,大明的发展,我们干预不了,大明的决定,同样,我们也干预不了。

无论大明的皇帝是谁,无论大明怎么做,无论大明将来有多强大与富裕,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顾好大汉,发展自身。

你要记住,国与国之间的烦恼,总的来说其实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自身够不够强大。

当自身足够强大,就不会有这些困扰,相反,这些问题,是别人该思考的,不是我们。

当自身足够强大时,若是有人敢对动手,那便解决了他,就是这么简单。

不管何时,自身的强大与否,才是绝对的根本,任何时候,也不可本末倒置。

就像你说的问题,大明太孙上位之后,会不会对大汉有威胁,只要大汉保持比大明更加强大,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考虑吗?

那时大明若是要打,那便打,若是大明不打,那就继续和睦相处。

哪怕就是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大汉有如今的疆域,全部都是打下来,有一寸土是别人施舍的吗?

哪怕就是原本的苏禄国、满者伯夷等国,他们主动并入大汉,是因为他们心善,是因为他们自己想吗?

不是,是因为他们惧怕大汉的武力,怕自己被大汉强大的军队抹除。

大汉有如今的实力,是王爷呕心沥血,以及我们这些人,以及科研院、火器局、铁器局等等各部在王爷的带领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现在,你能明白了吗?”

王玉看着于谦,眼中并没有失望,他知道,于谦刚出国子监,方方面面都还需要成长,刚出来有问题,是正常的。

他给于谦说的这些,其实也是思想上的,不能以最开始的思想来度量如今的大汉了,思想不改变,在大汉,是走不远的。

于谦确实非常有才能,但就像他说的,若是这些不改变,再有能力,将来也走不远。

一个不符合大汉发展变化思想的人,在大汉是到不了高位的,也无法担当起重任。

王玉虽是文官,但大汉的扩张,他是全部经历的,其实不仅是王玉,大汉初代的这些官吏,包括百姓在内,都有清晰的认知。

大汉以武立国,且不断的疆域扩张,更是让每个人都清楚,国力强大才是一切之根本。

今日大汉若弱小,大汉迟早有一天,也会像那些被大汉所灭的小国一般,会被更为强大的敌人所灭。

这也是朱高煦之前一直提及的,任何时候,唯有自身强大,才是根本。

自强,方能不息。

朱高煦看着王玉教导于谦,也没有任何阻拦。

刚出来的于谦,还不适应这些,毕竟在国子监学的理论与实践出现冲突,不是那么容易适应的。

这也是为了于谦哪怕很出色,如今刚入仕,他都没有委以重任,而是要先历练于谦。

不仅于谦如此,已经历练过的陈骥、龚仁等人,都是一样的。

这个历练,其实也有融入大汉的意思,因为大汉的发展变革,确实比较快,若是思想这些跟不上,后面可能会出现开倒车,这是朱高煦所不容许的。

而于谦这次暴露出来的,也是让朱高煦再次看到国子监,甚至是教育制度的缺陷。

这些问题,在学院之内,就应该落实的。

朱高煦将这点记在心里,过后他得找教育部的老大陈治平好好谈谈了。

这次,也算是提前给于谦警醒吧。

“于谦,还不快谢谢王阁老,其他人想要得到他的指点,可是都没有这个机会呢。”

“哦,好,刚才一直在想王阁老的教导,一时忘了。

学生谢过阁老,阁老教诲,学生没齿难忘,必铭记于心。”

于谦没有丝毫的不满,相反,对王玉无比的感激。

他心中很明白,王玉能够这样说,并且还是在朱高煦面前,并不是要让他难堪,而是对他的重视,以及在朱高煦面前说开,朱高煦也不会对他有任何想法。

尽管没有师徒之名,也只是跟着王玉做事,于谦依旧自称学生。

王玉闻言,却是摇头。

“你不必向我自称学生,你记住,你从国子监而出,理应是天子门生,今后不可乱言。

你有这份心,便好,且你我为同僚,我不过多长你一些年岁,我们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大汉能够越发强盛。

如今我老了,今后就需要看你们这些年轻人的了,大汉的未来,在你们的肩上。

今后要好生辅佐王爷与世子,不可懈怠。”

“是,小生知晓。”

朱高煦看着这一幕,也是笑了。

在王玉与于谦身上,他似乎看到了一种传承,他也希望,这种传承,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吧。

来自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教导,这份心,两个人,都难能可贵。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刚才说的,你们先去安排。

记住,这次人口的迁移,对大汉极为重要,关乎未来,务必要用心、仔细。”

“是,臣知晓。”

王玉与于谦齐齐应下,两人缓缓退了出去。

来到外面,于谦来到王玉身前,向王玉行大礼。

“老师教诲,学生铭记于心,必不负老师之心。

学生虽从国子监而出,为王爷弟子,但学生步入仕途,老师教导良多,更是学生前进路上之良师,学生不敢忘记。

纵无师徒之名,但在学生心中,确有师徒之实,便是学生老师。

我娘自小教育学生,受人之恩,不可忘记,当涌泉相报。

今老师大恩,学生怎能忘怀。”

“起来吧,你怎么称呼,由你吧,但这个弟子,我不能认。

今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我知道的,不会吝啬半分。

你和陈骥、龚仁他们,是如今大汉优秀的年轻人,要切记刚才的那些话,我们所要做的,那就是让大汉越发富强。

接下来,你我要将心思全部用在这次的迁移与安置上。

如今我老了,跑不动了,后面你可要多跑动,有问题吗?”

对于谦,从于谦在国子监崭露头角开始,他就一直很重视。

其实不仅是他,朱高煦也很重视,毕竟是难得的好苗子。

朱高煦和他,都对于谦、陈骥、龚仁这些人抱有很高的期待,这也是他点拨于谦的原因。

他由衷的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成为大汉的柱石。

于谦闻言,那股意气风发之意,再次浮现而出。

“请阁老放心,在下必定竭力做好!”

这一世于谦的仕途,与历史可就不一样了,这股子锐意,比起历史在大明时,还要锋芒。

王宫内,在王玉与于谦出去后,陈宏再度开口。

“王爷,从大明传回来的消息还有一个,这是关于当初逃出去的瓦剌余孽,以及大明皇帝处置的结果。

同时还有大明太子前期准备的迁移人口方案消息。”

朱高煦拿过书信,当看见朱高炽原本的迁移方案时,顿时朱高炽很是失望。

他就搞不懂了,如今大明与大汉已经这样了,还有必要搞这些小动作?

果然,朱高炽还是那个朱高炽啊。

看完这个消息,再看他也感兴趣的瓦剌余孽,同样看到朱高炽的处理方法,以及朱高燧提出的法子没有被采纳,朱高煦彻底不抱任何期待了。

想想那所谓的仁宣之治,仁宣这父子两人,朱高煦只觉得很垮。

继续看下去,看到瓦剌如今崛起,朱高煦都有些心惊。

这个脱欢,不得不承认,是真的有本事,历史上是这样,如今还是这样。

历史上因为朱瞻基对草原的放任,让脱欢统一草原,最后养出一个大患,如今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有本事的人,还是又起来了。

真应了那句话,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历史上是朱瞻基放任瓦剌崛起,现在又是朱高炽放任瓦剌崛起,朱高煦就觉得邪门,朱棣选的太子与太孙,真是同样的货色。

朱棣在时,都知道草原绝对不能统一,一旦有冒头的迹象,直接发兵扫荡犁庭。

可以说永乐时期的蒙古诸部,谁冒头谁死。

统一的草原对大明的危害,是个人应该都知道,这父子两人,是没脑子?

当看见后面还是朱棣出手,果断的杀了脱欢,朱高煦也松了一口气,但依旧凝重。

因为他知道,死了脱欢,还有一个也先,各方面更加的优秀。

思考片刻,朱高煦越发觉得该提醒一下朱棣了,最好将这个也先,也给一起解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