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大汉第四阶段扩张计划,内部人员调动与倭人闹事的解决决心(1 / 1)
大汉王城。
城内人影攒动,张灯结彩,四处尽是喜庆。
今天,是朱高煦的第二子朱瞻圻的大婚之日。
朱瞻圻的大婚,场面丝毫不差于当初朱瞻壑大婚,不仅是百官,王城的百姓也纷纷送上自己的心意。
这次朱瞻圻的大婚,朱高煦特意让朱瞻壑来主持,朱高煦则是带着韦清婉一同出场。
一天下来,朱瞻壑与朱瞻圻两人都被折腾坏了,朱高煦与韦清婉这次倒是都享受到了清闲。
因为事都是朱瞻壑与世子妃张氏在负责,胡善祥也一同帮忙。
“你这个当爹的还偷起懒来了,什么都交给老大,你看把老大给累得。”
“婉妹啊,这可不能怪我,是老大自己要办这事的,而且他是大哥,做这些也是应该的。
等以后老三他们成婚的时候,还让老大来。”
朱高煦躺在椅子上,一脸的笑容,惬意的喝着茶。
这话引得韦清婉一个大白眼的同时,同时也让一旁累趴下的朱瞻壑急了。
“爹,你不能这样,以后老三他们的婚事,你得主持。
我这次可是知道了,原来主持大婚的事情这么多,从开始筹备到进行,大事小事是真不少。
幸好有她们两个帮我,不然这次我恐怕都得累死。
不跟你说了,我要回去休息了,这次我要睡一天,你们都别拦我。”
朱瞻壑说完,招呼起在韦清婉身旁的张氏与胡善祥就离开了,他是真的累了。
韦清婉看着朱高煦还在一旁笑,顿时来到身边对着朱高煦的腰一扭。
“你还好意思笑,你可真会坑自己儿子,老大处理国事都没有这么累。
还有,当时要不是你激老大,老大会全部应下来?”
“婉妹,你掐我干什么,当时你也看见的,是老大这小子自己主动的,跟我没关系。
而且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肯定就没有这么累了。
再说了,我年纪也上来了,让老大来做怎么了,让这小子也知道当初他大婚时我们有多累。”
朱高煦一边咧着嘴,一边揉着刚才韦清婉抚摸过的腰间,眼神幽怨。
他后宫也是有着不少人的,但能够这样对他的,除了韦清婉,就找不到第二个了。
韦清婉看着朱高煦这个样子,本来还想念叨两句的,顿时破功笑了。
正要调侃朱高煦,这时陈宏的声音在外面响起。
“王爷,王阁老、许阁老有要事求见。”
“带他们在偏殿等等。”
朱高煦起身,与韦清婉聊了两句,随即匆匆离开。
许柴佬本来是在负责原本大汉东三省的事宜,这次朱瞻圻大婚,也是回来参加了这次喜事。
如今两人一起到来,还有要事,朱高煦神情也有些凝重。
能够让这两人在这个时候就来,可见事不小。
来到偏殿,王玉与许柴佬当即起身。
“参见王爷。”
“有什么事,竟然能够让你们一起到来。”
朱高煦挥手示意两人起身,直接进入主题。
王玉与许柴佬对视一眼,最终许柴佬先行开口。
“王爷,臣听闻如今正在准备大汉第四阶段的扩张,王爷可是已经确定好了?”
“对,这事已经在开始准备了,只是还没有公布。
如今各地人口的安置基本都已经完善,后续虽然还有部分迁移而来的人口需要安置,但已经都做好了准备,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柴佬你有什么想法?
你只管说来,若是有理,我可以考虑。”
朱高煦有些疑惑,这件事,他确实还没有来得及跟许柴佬说,毕竟许柴佬是在朱瞻圻大婚当日才到的,他们两人都还没有来得及好好聊一聊。
但大汉扩张战略阶段,这是早早就定下的,大汉每一个阶段的扩张,都是提前准备的战略规划。
如今在大汉都已经稳定的情况下,朱高煦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可以阻拦的原因。
许柴佬闻言,却是神情严肃。
“王爷,臣记得之前您放出过风声,说是这次人口迁移安置完成就要准备进行封赏,王爷可是已经做好准备了?”
朱高煦点点头,并没有出声。
许柴佬的声音继续传来:“王爷,既然如今大汉的第四阶段扩张已经准备开始进行,臣建议,封赏大典可暂时推后。
之前是王爷放出风声,现在王爷可以直接告诉所有人,完成扩张之后进行封赏。
若是现在封赏,后面大汉在疆域不断扩大之际,对有功之人,后续又该如何封赏?
如今封赏,爵位太低,必然不行,但按照正常封赏,后续大汉的扩张,必然会出现封无可封的情况,这对朝廷极为不利。
而这次进行扩张之后,大汉想要进行下一次的扩张,也需要数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一些人已经年老,新人逐渐上来,到时哪怕再行扩张,也不会存在封无可封之情况。
此事只是臣的一个想法,具体如何抉择,当由王爷定夺。”
许柴佬并没有一定要劝说朱高煦这样做,其实朱高煦哪怕如今就进行封赏,以朱高煦的威望,同样压得住那些老将。
但他说的那个情况,到时依旧会存在,因为这次扩张,还会是那些人,不可能在如今就直接让新人顶替掉张辅、韦达等人。
如今的张辅、韦达、韦兴、靳荣等人,依旧还能打,现在过早让别人颐养天年,就不太好。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其实封赏的事情,他后面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许柴佬所说的,都是他考虑过的,但他没有办法提出来,因为之前封赏的风声也是他让人放出去的。
如果现在不举行封赏,而是他提出第四阶段扩张之后再封赏,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自己说话不算数?
他真要是这样做了,难免会让人寒心,别人还以为是他不想进行封赏。
朱高煦捏着眉心,他都对许柴佬有些无语了,这事就不能单独找他私下说吗?
现在他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
要是答应,许柴佬这一提他就答应下来,这不是同样有问题?
而要是不答应,他本来也有推迟的想法,如果这里拒绝,那就真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了。
就在这时,王玉的声音传来。
“许阁老,此事重大,应当在朝堂之上提出才是,如今即便做出决定,也难免会让人有所想法。”
“王阁老说得是。”
“王爷,是臣鲁莽了。”
许柴佬当即认错,没有丝毫争执的意思。
朱高煦看着许柴佬,又看了看王玉,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合着是这两个人在演戏,他也成为这两人算计中的一环。
这事拿在朝堂上讨论,就完全不同了,许柴佬提出,再有人同意,王玉分析一通再同意,哪怕有人不想,那个时候都只能同意。
这样一来,就不是他朱高煦不想封赏了,而是大势所迫,他也只能被动延后封赏。
不仅不会对他有任何不利,反而能够再收一波人心。
“既然这个事你们有不同的想法,那就放在朝会上说吧。”
朱高煦并没有对两人有什么想法,其实这件事,许柴佬反而是主动站出来背锅的人。
这事许柴佬只要提出来,是要遭到一大波人记恨的。
为了他,许柴佬依旧愿意去这样做,还是以这样为他着想的方式,朱高煦心中反而对许柴佬有些愧疚。
而就在话音落下后,许柴佬的声音再度传来。
“王爷,接下来大汉要进行第四阶段扩张,这次要拿下的地方比较多,需要有人去负责地方。
之前臣过去的那四人,如今已经历练出来了,到时王爷可以让他们过去接替。
还有尚义嗣,这个人不错,王爷到时候也可以让他过去负责先期最难的治理。
他们如今都已经学会如何留下对大汉有用的人,并且能够快速将地方稳定下来。
另外负责泰五省与澳洲陈骥、龚仁,臣建议将他们调回朝廷。
如今两人在两地已经负责了近六年时间,而两人负责的区域过大,时间也很久了,现在是时候安排各省负责人,分开而治。”
许柴佬一脸的平静,这次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和王玉是一样的,为了朱高煦,为了大汉,他不怕背那点骂名。
而后面所说的那四人,则是当初同陈骥、龚仁一起从国子监出来的几人,比起于谦、陈骥、龚仁要差了一些,当初进入国子监也是正常考进去的,并不像于谦三人一样提前进入。
但这四人虽然比不过于谦三人,但能力也是拔尖的。
许柴佬一直将四人带在身边,负责东三省的问题处理。
至于尚义嗣,则是当初的足利义嗣。
而最后提到的陈骥与龚仁,这是许柴佬在为自己有着师徒之实的两人考虑。
陈骥与龚仁年纪轻轻就被重用,负责的地方也确实过于大了,权力也极大,许柴佬知道这两人不会有其他想法。
但两人已经经营了接近六年的时间,他怕两人继续留在原地,其他人一旦要对陈骥与龚仁动手,实在太容易了。
泰五省,东南亚的核心之地都在那里。
澳洲更是不用说,地方同样很大,如今也基本发展了起来,各方面都不差。
这么大的两个地方,这两个人又是一把手,时间越长,两人在这两个地方的势力就越大。
万一被人弹劾图谋不轨,必然会让人浮想联翩,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不是陈骥与龚仁会不会有异心了,而是哪怕真的没有,但所有人都说你有时,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万一下面再有人蛊惑一番,若是有人心够脏,安排人去蛊惑陈骥与龚仁,这事只要爆出来,这两人不死也基本废了。
这些事情,朱高煦不会去想,陈骥与龚仁即便想到了也不会提,因为两人身负众人,被朱高煦这般信任,完全不会去理会这种事情。
当初从国子监出来,经过了历练逐渐成为大汉一方超大员,一人肩负几个省,就朱高煦的这份信任,这两人哪怕是死,都不会选择去辜负朱高煦的信任,朝廷的信任。
但他不能不管。
陈骥与龚仁是他带出来的,如今他也老了,干不了几年了,他也不怕那些名声,因为那些也影响不了他。
王玉在一旁没有说话,这事他也想到了的,这也是许柴佬一回来,他就与许柴佬商议过的,不然两人也不会一起来找朱高煦。
但这次来找朱高煦,也完全是因为这个事情。
这件事只有许柴佬提,才是最好的。
朱高煦听着这些话,这个时候他也想到了,其实这无关他是否信任陈骥与龚仁,而是这两个人的位置,实在有些独一份了。
整个大汉,只有这两人一人管着几个省,虽然没有在中枢,但权力却是极大,要是有人没有想法,也是不可能的。
大汉虽然总体向好,每个人对外也往一处使劲,但不代表内部就没有竞争的。
随着如今学院出来的人才增多,科举逐渐为大汉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才,如今的大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方方面面都缺人的大汉了。
思索一会,朱高煦缓缓开口。
“陈骥与龚仁,两人的能力如今也足够了,将他们调回朝堂吧,入内阁,另外于谦也入内阁。
至于柴佬你说的那四人以及尚义嗣,可以调用,但东三省之地,可已经完全平复了?”
对陈骥与龚仁的安排,朱高煦本来也没有想过让两人一直在地方,毕竟都是大才。
至于许柴佬说的其他人,朱高煦更加关心东三省那里,准确来说是安东与平东两个省,因为这两个省,基本都是原本的倭国之地。
倭国的那些人,后面可是逐渐有人闹事的。
许柴佬闻言,面色一肃。
“王爷放心,过两日臣就会返回,东三省之地,臣也正要和王爷说来。
随着人口迁移,那里的人已经逐渐被平定,不过臣有罪,为了彻底解决倭人之乱,臣再次处决了十三万余人,并且将二十余万人永久打为奴籍,另有近二十万人暂定,需要做出贡献,以及后面的表现而定。
剩余的骚乱,今年之内,臣必然能够解决,不过预计还会清理十五万人左右。”
许柴佬虽然说着有罪,但丝毫没有认的意思。
朱高煦闻言,也丝毫没有在意。
“柴佬,我再给你说一次,那些人倭人的处理,你看着办,我给你一切权力。
但本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尽快稳定下来,只要能够稳定下来,你怎么做,本王不管!”
对那些倭人,朱高煦是丝毫没有多大的兴趣,到了现在,都依旧还有人敢闹事,他是真的已经没有耐心了。
现在汉人已经迁移过去,现在他只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