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大汉重兵集结惊四方(1 / 1)

加入書籤

朝会结束,大汉即将出兵南亚的消息顿时传开。

当天下午,大汉正式向外发文,宣传司与大汉日报共同开始宣传,陈述维查耶纳伽尔等国诸多罪行,最终决定发兵五十万进行征讨。

五十万大军虽然是假的,但这次大汉所动用的陆军就有二十万,再加上海军,对外宣称五十万军,也是正常的吧?

这就像当初大明攻安南一般,对外宣称发兵八十万大军,但实际上有没有这么大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这个消息传出,大汉大部分百姓尽皆沸腾了起来。

过去了几年,大汉一直没有任何动静,如今再次用兵,终于让他们感受到了那个熟悉的大汉。

身为大汉的百姓,他们早已经适应了大汉的出兵,毕竟大汉能够有着如今的疆域,全部都是打下来的。

大汉的每一寸疆土,不是别人的施舍,都是大汉用强大的大军打下来,他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从大汉成立至今,向来都是他们打别人,大汉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自己的强大,作为大汉的百姓,绝大部分人都是期待着。

原本的大汉百姓期待着自己在军中的家人再添新功,更是想着在这场战事中获得更多的贡献,纷纷开始主动向官府报备愿意做苦力,以及主动捐献钱粮支援大军出征。

而后面被纳入大汉疆域的那些百姓,同样无比的期待。

他们都是见证了比他们更早成为大汉百姓的那些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他们听了很多大汉只要再次开疆扩土,待到胜利之时,他们也能得到许多在平日里无法得到的。

这部分人比原本的那些百姓更加疯狂,因为他们更加想要得到更大的贡献。

如今在大汉,对大汉的贡献可以说关乎着他们的大部分,尤其是子嗣以及待遇,更甚至自己能不能和其他百姓一样挺直腰杆,都密切相连。

在大汉,若是哪一户人成为了大汉百姓,贡献低得可怜,哪怕没有做什么错事,都会被其他人所瞧不起。

虽然那些人也能享受到正常大汉百姓所能享受的待遇,无法享受需要贡献度的那些待遇,但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但同样也无法影响街坊邻居的瞧不起,这点并不冲突。

朱高煦也没有想过去改变这点,大汉想要发展,想要更加强大,想要更大的疆域,他就必须要把所有人的心凝结在一处。

大汉百姓不做对大汉有贡献的事情,不触犯任何大汉律法,但生活必然会比不上那些愿意为大汉做出贡献的人。

这也促使着所有大汉百姓都要为大汉做出贡献。

无论是子嗣的教育,还是关乎自己的医疗,甚至是经商等等,方方面面很多,贡献度的优先级,都很高。

尤其是教育与医疗,哪怕大汉在全力推进,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不够的,资源极为紧张,这也造就了贡献度越高,排队就能靠前享受。

这也是那些刚并入大汉疆域之内的那些百姓无比期望的原因。

而商人同样无比的期盼,因为他们在那些地方,也是有着不少生意的往来,一旦那些地方成为了大汉的疆域,将来行商,对他们也极为有利。

尤其是成为了大汉疆域之后,内部消费又会提升,各行各业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至于担心,他们是一点都没有,因为那些小国原本的官绅阶层,除非在平日里真的完全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在成为大汉疆域后,那些人又愿意交出大部分家资交给大汉实行重新分配。

若不然,那个阶层必然会被消灭的所在。

那些人被消灭,但地方的商业与经济总得需要啊,不仅是他们的机会,更是大汉其他百姓的机会。

每一个重新分配的时代,都是机遇最大的时代。

说白了一点就是一头猪,站在那个风口上,都能飞起来。

这些人对大汉此次出兵的支援,也是最多的,不仅捐献钱粮,手里有着大型商船的,全部主动放弃这段时间的经商,纷纷暂时借调给朝廷用来运送大军与军需物资。

这样做,同样也能获得贡献度,他们又何乐而不为。

而在大战期间,所有的商品产能,也是不断加大,但商品的价格在对内,不能有超过百分之十的溢价,所有人也都在遵守着。

绝大部分商品,依旧保持着原价,只有部分的商品,缺口的增加,也只是增加了百分之五的溢价。

朝廷的规矩,没有一个人敢去打破,因为一旦挑衅朝廷的规矩,在特殊时候犯事,处罚极重,甚至以往所做的种种贡献,都会被清除,以往的打拼,都会在瞬间化为乌有。

随着不断的进步,朱高煦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监管也在不断落实,定下的处罚,除了是一些轻微之事外,其他的处罚全部都是比较重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破坏规矩,挑战大汉律法。

而在这部分人激动与主动参与之时,那些刚从大明迁移过来的汉人,反而显得很像外来者一般,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他们很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明明都是百姓,却是那么的激动。

在这部分从大明迁移过来的汉人印象中,朝廷发动这样的大战,他们不是应该会直接受影响吗?他们的日子不是越过越差吗?

而且大军之中都是他们的家人,打仗肯定会有人死,万一自己的家人战死又该如何?

这部分人,并没有适应大汉的大环境,还是用着在大明时的目光在看待大汉。

尤其是如今他们都过上了他们自以为很满足的生活,他们是真的想不通,也不理解。

但由于朱高煦的安置又是打乱安置,原本的那些百姓也都在主动的给这部分人解释着,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信,有的人依旧保持谨慎的态度。

但这些,大汉官府并没有任何强求,因为时间久了之后,这些人都会明白那些的。

如今从大明迁移过来的这些人,在大汉的起点都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生活会逐渐变得不一样,走向的终点也会完全不同。

大汉京城内,街头人来人往,各个茶楼、酒楼、购物中心等等场所,都聚满了人,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次大汉出兵的事情。

然而在讨论没有多久,城防兵马司以及所有衙役走上街头,进入各个场所。

很快一个消息传出,官府在开始对维查耶纳伽尔等国的商人的进行缉拿。

这是朱高煦亲自下的令,也只是对这些人进行暂时缉拿,然后会统一进行安置,等待战事结束后,前方的消息传来后,若是有罪之人,才会进行清理。

城东茶楼,一个维查耶纳伽尔国的商人却是无比的庆幸,他并没有被缉拿。

周边的人看着这个商人被衙役盘问之后放开,顿时一阵惊讶。

他们并没有去怀疑这个人会有什么关系,在大汉要是这样堂而皇之的用关系,不管后台多硬,今天用的,晚上就得被收拾。

“兄台,你是怎么逃过缉拿的?”

所有人都好奇的看着这维查耶纳伽尔国的商人,无比的好奇。

这商人却是一脸的自豪,咳嗽清了清嗓子。

“诸位有所不知,我在十年前,就已经在开始转入我们大汉的户籍了,在十日前,我就通过了验证,只是文书还没有来得及下发。

刚才他们也是查了之后确定我通过了入我们大汉户籍的考核,才没有缉拿我。

以后我也是大汉人了,大家都是兄弟。”

“掌柜的,今天茶楼的开销,我包了,给我们上好茶!”

这个商人是真的庆幸与自豪,从维查耶纳伽尔国的人转变为大汉籍,成为汉人,天知道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整整十年,他一直在为这件事在努力,尽心尽力的完成着大汉户籍转换的所有考核,这十年以来,尽管他还不是大汉人,但他一直将自己当做大汉人在做事。

他在维查耶纳伽尔国的所有,都已经在三年前迁移来大汉,就等着最后的考核。

十年的时间,如今他总算成为了大汉的一员,成为了大汉百姓。

携带在维查耶纳伽尔国的所有资产成为汉人之后,后面维查耶纳伽尔国的结果如何,都和他无关,他也无需去理会,他现在已经是汉人,只等还有五日的时间,他的大汉籍证明,就能下来。

其余人闻言,顿时纷纷夸赞着这商人,满脸的笑容。

他们并不是因为这商人请他们喝茶而高兴,作为在京城的人,又在这个茶楼,他们也都是经常来的人,他们自己喝得起,更消费得起。

他们高兴的是,如今眼前的人,也终于和他们一样是汉人。

对于自己人,大汉的人向来都是包容的。

而且每个人心中也格外的自豪,历经十年的时间加入大汉籍,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他们可太清楚如今其他小国的人想要加入大汉籍成为汉人的条件有多艰难。

如今这人能够通过,足以说明很多了,他们都愿意承认。

这时其中一人说道:“了不得,坚持十年,不过总算苦尽甘来了。

你也是错过最好的时间了,我比你要更早开始提交进入大汉籍的申请,当时只用了三年。

我原本是爪哇国人,如今是汉人。”

这人自豪的说着,这是一种身为汉人的自豪。

至于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是当初大汉起步时,人口太少,需要吸纳人口,虽然有考核条件,但却是没有如今这么难。

当初最开始那批加入大汉籍成为汉人的那批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现在是大汉的人口已经全面起来,加入大汉户籍政策的考核早早就已经收紧,条件也是达到如今的最难。

官府对维查耶纳伽尔等国商人的缉拿依旧在继续,不仅是在京城,其余各城也在开始进行。

与此同时,大汉的战争机器也在不断加速运行,大军不断的集结,舰船纷纷集中在各大港口,所有需要的军需物资不断开始运送,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大汉调集物资的车队。

火车更是已经调整成为运送大军与军需物资,客运暂时停止。

大汉的各大工厂,也开始增加人手,昼夜开始赶工,尤其是各大兵工厂,已经开始进入人停声场不停地的生产模式,只为满足大军征战所需。

而大汉再次用兵的消息,也向着大汉之外逐渐传递而出。

大汉周边的阿瓦、麓川等小国瑟瑟发抖,主动开始向大汉以朝贡的名义给予大汉支持,哪怕自己的日子明明过得苦,但也是勒紧裤腰带给大汉送物资。

南洋诸国闻言,纷纷大惊失色,所有人都慌了。

尤其是维查耶纳伽尔等国,几国国王尽皆无比的惊恐。

五十万大军,他们有的小国总共都没有五十万人。

尤其是大汉对他们指名道姓的出兵五十万,他们该怎么办?该怎么抵挡?

他们原本结盟,最开始不过想的是抵挡大汉的兵锋,只是在不想死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但后面大汉对他们不管不顾,维查耶纳伽尔、泰达米尔、孟加拉三国开始逐渐嚣张,开始邀请其他小国加入。

见大汉还是没有反应,更是逐渐狂得没边。

这三国本身在自己周边,都算得上是大国,而三国一联合,更是让周边其他小国无比无奈,三国为此得到了诸多好处。

而大汉始终没有理会,让这几国彻底放飞了自我。

经过这么些时间,他们都忘了还有大汉的存在。

如今大汉出兵,他们怎么能不慌。

自家人知自家事,他们自己是什么实力,自己无比的清楚。

然而到了这一步,这些人都不想就此放弃,因为大汉已经发文,明确要追究他们几国皇室,几国只得紧急开始会面协商如何抵挡汉军。

同时各自都在为自己准备后路,也就是随时准备跑路。

而这个消息,还在不断向西传播。

另一边的大明,同样知道了大汉即将出兵的消息。

大明之内,却是一片沉默,那些人实在不知该怎么面对朱高煦。

但心头却是感到无比的震惊。

如今的大汉疆域,已经够大了,但朱高煦却是依旧不知足,还在不断扩张,他们又怎么高兴得起来。

不少人都在盼着朱高煦大败,盼着朱高煦的出征直接损害大汉的根基。

一些所谓的儒家士子,却是在私下不断批判朱高煦这样的行为,有损大国威严,完全没有上国之风。

唯有朱棣,在朝会上下旨,对朱高煦的出兵进行肯定,大肆表扬,并且拿出一部分物资给朱高煦当做支持。

同时之前去往大明的张谦,也已经回到了大汉京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