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军’‘政’全面大改!彻底的划分(1 / 1)

加入書籤

王玉坚定的看着朱高煦,对朱高煦,他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相信。

就像他说的那般,大汉发展到如今,见证了太多的奇迹,都是朱高煦带来的,他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如今朱高煦说的,触及到了他的盲区,他无法辨别之下,他相信朱高煦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哪怕这次就是失败了,更改的方向错了,再变回来就是了。

因为只要朱高煦在,那么就不会出现混乱,因为只有朱高煦,能够镇住各路牛鬼蛇神。

这也是他为什么说朱高煦如果不做这些,哪怕是朱瞻壑上位,后面也很难再做了,哪怕是在大汉也有着不小威望的朱瞻壑,虽然不是不行,但难度会非常的大。

最好的实行人,还是朱高煦。

而朱高煦听着王玉的话语,却是直接笑了。

“王玉啊王玉,你现在是越来越溜须拍马了,只会夸赞我了是吧。

不过你说得也不错,这些事我不做,哪怕让世子来做,都会有困难。

既然你没有了问题,那就将这个问题记下来,三日后召开大会,凡是涉及到的人,全部过来参加。

柴佬那里,也通知他回来,这次会议极为重要。”

朱高煦其实不是担心朱瞻壑做这些会困难,其实哪怕是朱瞻壑实行,都没有多大困难的,他很清楚。

他担心的是,朱瞻壑想不到这么多,哪怕他提醒朱瞻壑,都未必会有那么完善。

即便是他来做,朱高煦都已经做好了面对种种问题的准备。

只要开始,前期必然会有着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他只有将问题一一解决,新的制度才能逐渐稳定下来。

并且在稳定下来之后,实行的过程中也不是代表没有问题的,许多细节,仍旧需要逐步去完善。

但那时候,朱瞻壑处理这些都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问题。

而如今,即便和王玉确定了,也依旧无法实行下去,还需要和其他人议定之后,才能开始进行。

谈定这点,朱高煦继续出声。

“除了国事上,大汉如今的军务,五军都督府已经不足以支撑,我也准备更改。

首先会成立一个军机处,以后的军事决定,都会从军机处发出。

军机处之下设立大汉防务部,以及参谋协调的参谋部,还会将大汉思想政治部纳入,用于负责指导大军思想,管理其基础生活与物资。

并且还会在军中设立指导员,就是负责每个军士的思想,以及有些时候的开导,以及军中的生活,但不参与军事指挥。

且战事发生,也必须要听从军事主官的命令。

至于防务部与参谋部,则将兵部进行转换,拆分人员填入,今后将不再有兵部。

这也预示着,今后大汉的官吏,文官是文官,武官是武官,只要是大军序列的官员,哪怕就是文职人员,也隶属于军。

今后,大汉从此军政彻底分离,为两个体系,以往存在交融的兵部,都不再相融。

大军的指挥权,不会再出现文官指挥大军。

在大汉,军是军,政是政!”

这些,都是朱高煦思考许久的,他要做的,就是将军政彻底分离。

以往历朝历代,其实都有文官指挥大军的情况出现,甚至于太监在其中都有角色扮演,朱高煦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全部分散。

尤其是兵部存在,一会是武勋阵营,一会是文官阵营的,他现在就是要将这些做出切割,军中的文职,也无法往‘政’这个体系进行跃进,政体系内的官员,同样无法进入‘军’这个体系。

而之前成立的思想政治部,则是他在军中影响的直面体现。

这是朱高煦为了防止藩镇力量强大,生出异心。

今后的大军,调动需要他这个王的王令,物资补给需要文职上报,管理有着思想政治部派下去的指导员,可以说谁再想造反,那需要拉拢的人,就多了去了。

并且下面的军士会不会跟着一起造反都是问题,因为下面的军士知道效忠的是谁。

哪怕那些有野心的人能够拉拢自己的心腹,但也远远不够了,且需要的物资,不仅是粮食,包括军需,断了之后这部分人也掀不起风浪。

而军中的那些文职,想要勾连文官也不可能,因为体系一旦建立,这些人也进不去‘政’这个体系,哪怕就是勾搭上了国事院,都没用。

王玉听着朱高煦还要进行大改,只感觉头皮发麻。

原本的政务体系变革,他就已经觉得是大事了,现在又来军改,并且改着改着,兵部没了,出来了军机处、大汉防务部、参谋部,就连之前还比较边缘的大汉思想政治部也被拉了进来,从有点边缘直接成为了核心的一部分。

其实这些,王玉尽管思考了许久,但依旧还是有很多不解的地方。

不过有一点王玉可以确认,按照刚才国事院设立的方向思考,那就是这样做了之后,今后大汉的军事决策这些,包括到大军的动员、集结、奔赴战场等等,效率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还有一点是王玉也极为心动的,那就是大军的指挥权,可以杜绝文官或者宦官使用或者干涉,这是他极为乐意看见的,尽管他也是文官。

前宋的耻辱,可还是历历在目的,历朝历代里面的宦官干政,同样都是教训。

除此之外,王玉能够发现的就是,王权的控制进一步得到加强。

看似这样分散了,其实王权下去了,到下面了,且对各级官员的掌控也得到了加强。

军政尽管彻底分割,但中间可是有一个连通人的,那就是朱高煦,大汉的王,两边都能实际控制,比之前更深。

哪怕也还有许多王玉没有明白,但依旧很是激动,大汉能够变得更好,他是乐于看见的。

原本他都觉得渐渐有些臃肿的职能部门,这样一来似乎也解决了。

王玉是真的佩服朱高煦,这个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啊?

他自认为自己也成长了太多太多,可为什么还是跟不上朱高煦的节奏呢?

看着朱高煦的目光,王玉既是敬佩,又是幽怨。

“王爷,有这样的好法子,您怎么不早些说出来,您让臣等来想,这样的改变,哪是臣等可以想出来的。

王爷大智慧,臣远远不及,只得惊叹。”

“王玉,我看你是人越老,越皮了是吧,还倒反天罡说起本王的不是了。

说正事,这事你是赞成了?”

朱高煦嘴角一抽,他是真不想多搭理这人,确实是越老越没正行。

在他面前和在其他人面前,完全就是两个样子,似乎天性暴露一样。

朱高煦也是调侃了王玉一句,丝毫没有生气,到底是一路一起走过来的,彼此间也不简简单单只是君臣那样的关系了。

王玉会心一笑,随即神情肃然。

“王爷,其实这样做臣不知道是好是坏,但臣所能想到的,皆是好。

臣还是那句话,臣支持王爷实行,不遗余力的支持。

王爷的思想,臣是看出来了,领先臣这些凡夫俗子太多,肯定最终对大汉是好事。

至于中间的细节,一边实行一边解决便是。

如今臣虽老,但还能帮王爷一起实现!”

确实有许多细节,王玉还不清楚,但起码他所能想到的结果,确实是好的,这点就足够了。

在实行过程中,他自然就懂了。

至于问题,王玉也没有天真到只要是朱高煦提出的就没有问题了,大汉的种种政策实行,从提出到完全推行开来落实,中间都经历过发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问题嘛,解决了就好,大汉走到今天,对这些,已经有着丰富的经验了。

随即想到什么,王玉紧接着肃声道:“王爷,臣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军事结构的改变,那么大军是不是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如今五军都督府取消,大军的制度,臣觉得也需要调整才能跟上新的体制。

臣无能,只是想到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臣一时没有更好的办法。”

王玉也是无奈,军事方面,如今真不是他所擅长的了。

而且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是问题,他心中也没数,只是先提出来,让朱高煦能够想到吧。

每每这种时候,王玉心头都是无比的自责,明明他们才是臣子,这些问题,其实应该是他们提出来的,是他们来优化完善制度的。

但到如今,大汉绝大部分这些问题,都是朱高煦提出来,给出思路,然后所有人再集体集思广益进行落实而做到的。

很多时候王玉可以说,换一个人,只要功底扎实,按照朱高煦说的去做,最后都能做出来。

朱高煦明明是君王,虽然是汉王,但在他们眼中,跟皇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他们却是帮不上什么大忙,无法为朱高煦分忧太多,说出去都丢人啊。

作为臣子,本应为君分忧,但他们,分了什么忧?

虽然他们的作用其实不小,都在努力的进步着,但与朱高煦,差距依旧太大了。

朱高煦听着王玉前面的话语,心头格外的认同,因为他也是这样想的,实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正好还可以积累经验。

而后面提出的,朱高煦一阵扶额。

这是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是吧?

还好他已经有了想法,不然还真得尬在这里了。

“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也已经想过了,大军的制度体系,也确实要进行改变。

后面我准备成了大都督府,大汉将会有五个大都督府产生。

在平东、定东、安东三省,包括北部的库页岛等地,设立东大都督府。

在澳洲以及新发现的两个岛屿(新喀里多利亚、新西兰),以及原本吉里地闷(帝汶国)设立南大都督府。

在泰五省之地,包括马六甲以北的原本大城之地在内,向西靠近阿瓦,向南靠近南掌南部,(东南亚)设立北大都督府。

而在如今攻伐南亚之地,设立西大都督府。

其余之地,包括小琉球在内,西至马六甲,南至澳洲,设立京都督府。

凡是大都督府,都会设立刚才军制改革时说到的那些人员,并且每个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每十年要进行一次轮换。

同时在五大都督府之下,还会在各省设立省督,为都督。

省督受相应大都督府节制,同样会配备同样的人员。

而地方守备军,则纳入地方体系,由国事院进行统一调配。

并且以后募兵制度适当改变,不再进入青训军、城防军,直接招募入军,在军中完成训练,大军会设立一年的新兵期。

新兵期结束后,由军机处协调进入各个大都督府,再到各个都督府。

并且以后城防军也要进行改良,驻地设立在各府,总驻地设立在省城,每个省都会有,人员配置经过本王同意后进行实行。

且更名为警备队,负责可能得剿匪,以及必要发生灾害时,救灾安置灾民等事宜,且以后不再参与其他事务,时间用于训练。

并且每次调动,都需要上报,最终由国事院审核,再交由本王,本王同意之后,才能进行调动。”

这些,都是朱高煦更改一部分要准备实行下去的。

大都督的十年一变,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权柄过大,即便有着之前的那些安排,但也必须谨慎。

而警备队,则是将军队彻底定义,那就是五大都督府的野战军,对付的都是外面的敌人。

除非必要时刻,警备队无法处理,大军才会介入。

而警备队的存在,除了是处理地方上那些问题外,也是为了防止有的人仗着手中大军在地方胡作非为,警备队也可以有效预防。

只不过警备队的人数,必然是会有限制的,包括武器装备在内,也和野战军完全不一样。

而且是直属于国事院,也是为了防止地方的沾染。

王玉听着这些,心头满是满是震惊,这个震惊甚至比刚才朱高煦所说的国事院的设立还要大。

这次改制,完全就是将军政,完全进行改变啊,幅度过于大了,不亚于彻底改革。

现在王玉整个人都有些发麻,朱高煦提到的太多,一时让他都无法冷静思考。

他虽然做好了准备,但也没有想过会是这样的大改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