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朱棣的密信与请求,朱高煦感伤与决定(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煦听着速檀阿力的话语,心头一惊。

他是真没有想到,瓦剌就那么点余孽,居然还能再度崛起。

当初大明可是还针对过这些瓦剌余孽的,大明甚至派人杀了脱欢,结果还是让脱欢的儿子也先给带起来了。

在朱棣动手之时,他也曾告诉过朱棣不可忽视脱欢之子也先,但朱棣并没有在意,只是对脱欢动手,以为解决了脱欢,就能让那些瓦剌余孽自然瓦解。

对这个消息,朱高煦哪怕想到过也先,但也依旧有些动容。

也先居然能够发展成为蒙古帝国,还攻灭了东察合台汗国,又拿下金帐、白帐汗国,这份实力,已经不小了。

朱高煦也很想不通,哪怕也先是一个人物,但想要做到这些,都是极为不容易的,这人到底是通过什么做到的?

朱高煦看向速檀阿力,却是来了兴趣。

大汉在那些地方有情报缺失,如今这个人直接带来这么一个大消息,可真是让人意外啊。

“速檀阿力,你说你愿意带着东察合台汗国之地并入本王的大汉,可你东察合台汗国,已经被那瓦剌余孽所占。

你原本也只是在帖木儿的曾孙米儿咱·速檀·卜赛因的支持下夺得东部部份地方,就连国都阿克苏都没有占据过,还在哈实哈儿遭遇大败。

你现在所说的国土,恐怕也就是几个城的地方吧?或许更小?

还是你真以为,本王对那里的消息,丝毫不知?

你可知欺瞒本王,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朱高煦说得平静,但却是让速檀阿力感到格外的冷。

其实这些,都是朱高煦在帖木儿帝国那里得到的消息。

东察合台汗国可汗歪思在去世后,长子速檀阿力与幼子也先不花开始争夺掌控权,最终也先不花得胜,速檀阿力投奔帖木儿帝国,在其支持下,东征察合台汗国。

而也是从这里开始,东察合台汗国就进入了分裂状态,中部、东部以之地在也先不花手中,都城为阿克苏。

西部部分地方则是在速檀阿力手中,不过遭遇大败后,又失去不少地方。

刚才朱高煦所说的几个城,恐怕都多了。

速檀阿力闻言,心头大震,身子都忍不住开始有些颤抖,但还是死死的克制着。

朱高煦这平静的话语,让他感受到了极为强大的杀意。

他很清楚,这个问题要是不回答好,他真的会死。

大汉的实力,他可是太清楚了,哪怕就是他掌控着整个东察合台汗国,在朱高煦面前都只能卑微,更何况现在。

控制好心神,速檀阿力急声道:“禀上王,小汗确实在哈实哈儿城遭遇大败,本已经败退。

可蒙古帝国在这时出兵,也先不花只得退兵,如今小汗还掌握着哈实哈儿以西之地。

这次小汗前来求救,本来也是准备去帖木儿帝国,可上王的大军已经破其都城,小汗深知上国之强大,特意前来。

小汗深知自身卑微,愿意为上王之下一小卒,还请上王能够收留。”

速檀阿力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更加的低微。

明明是自己来投靠朱高煦,主动愿意并入大汉的,可即便是这样,还得请求朱高煦同意并入,这就是强大与弱小的分别。

朱高煦闻言,再度道:“你先说说,那瓦剌余孽就那么些人,是怎么起来的?”

朱高煦没有再说这件事,并入不并入的,他已经不是那么看重了,反正大部分地方都在也先手里,速檀阿力这么点地,他想要,随时都可以取。

现在他更想知道,也先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速檀阿力心中一喜,在他看来,这是有戏了,当即出声回应。

“禀上王,之前脱欢西征,在基辅公国以北之地带回来上万骑兵,以及数万青壮,其中还包含了一部分火器,尤其是铸造火器的人,也有带回。

在脱欢死后,也先率领瓦剌余孽潜伏,以劫掠为主,大力发展火器,组建骑兵。

在大明对那里的监视放缓之后,先是击败白帐汗国大军,不过只占据少部分地方,随后又收服巴林等部落,又南下收降也先不花,随后拿下金帐汗国。

在这其中,瓦剌余孽的火器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本就骑兵锐利的瓦剌余孽,更是不可敌,我们实在无法抵挡,要么臣服也先,要么逃,要么就是死。

现在也先已经拥有大军近三十万,其中骑兵十余万,火炮的射程近三千米,且至少有着上百门火炮。

另外也先还组建了一支火枪军,恐怕有上万人,火枪与大明火绳枪差异并不大。”

朱高煦听着这些,总算是知道也先是怎么起来的了,原来是脱欢从欧洲那里带回来了火器技术。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愣是让也先将火器给整起来了。

搞骑兵的竟然玩上了火器,朱高煦大概都能够猜到,肯定是被他的大汉国给影响的。

毕竟大汉的大军,以火器之利强大闻名世界,这也使得其他人都纷纷重视起火器的发展。

当听到近三十万大军,十余万骑兵时,朱高煦心头都有些震撼。

其实也先的火器,他并不担心,这些火炮与火枪和大汉的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主要就是这十余万骑兵,这个数量的骑兵,哪怕是大汉遇到,想要处理都极难,稍不注意大汉都得吃大亏的。

朱高煦也很快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也先组建这么庞大的大军,后勤肯定负担不起,这个开销太大了。

那么也先既然组建了这么庞大的大军,那么必然是要准备进行大战,不然无法解释也先这个行为。

毕竟是以兼并其他势力而膨胀起来的帝国,内部肯定是有隐患的,这么一支大军,养都能将也先也养废。

这么明显的问题,他不信也先看不见。

而也先既然做出这样的准备要大战,那在也先周边,也只有大明才能让也先做出这个举动,才需要这么庞大的大军。

加上原本的瓦剌之地现在成了大明的东蒙古都司,也先这是要准备攻打大明,拿回原来的故土啊。

即便没有任何情报支撑,朱高煦凭借直觉所想的,却是格外的笃定。

而这件事一旦发生,大明与也先之间,必有一战。

再想到朱棣如今年纪也大,差不多就是这两年的时间了,朱高煦心头也是一沉。

这一仗,恐怕将会是大明最硬的仗。

至于担心,朱高煦倒是没有太大的担心,他能想到这些,他相信朱棣也能想到。

大明难的地方,恐怕就是东蒙古都司还没有营建完成,一旦打起来,恐怕极难针对。

但也仅仅只是这样了,也先想要深入,这些骑兵,大明就好应对了。

不过让朱高煦担心的是,以他对朱棣的了解,朱棣恐怕自己都会亲征,根本不会等到也先来打。

尽管上次张谦的事情让他有些不爽,但对朱棣,朱高煦是真的敬佩的。

一旦朱棣亲征,恐怕就是朱棣此生最后的一战了,也将会是朱棣的落幕之战。

朱高煦轻轻敲打着椅子的扶手,此刻他在思考该怎么处理眼前的速檀阿力。

对这个人,他其实没什么好感,在内部争不过,又投靠帖木儿帝国,成为帖木儿帝国的傀儡再用帖木儿帝国的大军打回去,这样的人,朱高煦是真没有什么好感。

但如今大明与也先必然有一战,准确来说是朱棣与也先必有一战,对大明而言,并不怎么有利,他在想自己要不要加快对帖木儿帝国的攻势,尽快将去往东察合台汗国的通道打通。

这样一来,他也可以对也先出兵,直接打也先的老巢。

而他一旦要这样做,速檀阿力就可以成为极好的向导人选。

这才是朱高煦有些犹豫的地方。

想了一会,没有什么思绪,朱高煦看向速檀阿力。

“消息本王知道了,你先下去,待本王考虑考虑。”

“是,小汗告退。”

速檀阿力不敢有任何的催促,只得遵命照做。

如今是他在求着朱高煦同意他的并入,态度问题,速檀阿力还是拿捏得很好的。

在速檀阿力离开后,王玉此刻也忍不住出声。

“王爷,那个瓦剌余孽也先建立的蒙古帝国,我们必须要针对一番才行了。

十余万的骑兵,这对大汉而言,都是一个威胁。

当我们彻底占据帖木儿帝国之地时,我们就会与其相邻。

大汉周边,臣认为决不能出现强邻,这是自古以来的教训,必须要将其重创,甚至直接消灭才是最好的!”

王玉刚才也是被吓到了,一个瓦剌余孽,发展的速度居然快要赶上大汉了,无论是火器还是大军。

尤其是还有着十余万的骑兵,一旦与其成为紧邻,边地的压力实在太大。

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又快的异类,以及对边境有巨大压力的瓦剌余孽,在王玉心中,最好是将其直接清除。

他虽然是文臣,学的是儒家文化,但他可是不讲究那些的。

有威胁,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将其消灭。

什么以防备为主,如今的大汉,哪有防备别人的?都是别人来防备大汉!

而且久守必失的道理,他非常的清楚。

这个所谓的蒙古帝国,在王玉心中是必杀的。

因为让他最为看重的,不是也先的实力,而是其发展壮大的速度,火器发展的速度,这才是让他格外警惕的。

朱高煦听着王玉的话,心中也认同。

对这个也先,这个所谓的蒙古帝国,确实需要收拾一番了。

朱高煦正要出声,这时陈宏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大明来人,说是皇上身边近侍,有皇上亲笔密信,要见王爷。”

“让他进来。”

朱高煦先是疑惑,随即心头逐渐有了想法。

如果刚才他没有从速檀阿力那里得知那些消息,他还真猜不透朱棣会是什么目的,但现在,他大致已经能够猜到了。

也先的消息,大明肯定已经得到了,如今朱棣派人来,恐怕就是这件事了。

虽然事是有了猜测,但朱棣究竟是什么目的,朱高煦一时来兴趣了。

问他要钱?要物资?还是要火器支持?

在这些猜测之中,外面的人很快被带了进来。

“参见汉王殿下。”

“起来吧,老爷子的书信呢?”

大明的人对朱高煦的称呼,依旧还是汉王殿下,而不会因为大汉国的强大,与如今的不一样而改变称呼。

朱高煦没有去聊那些有的没的,直接进入主题。

这人将密信从怀中小心翼翼的拿出,交给朱高煦。

朱高煦将密信拿在手中,并没有第一时间打开,反而有些惊讶。

因为这封信,有些厚,说明朱棣对他要说的话,不少。

慢慢拆开书信,朱高煦看得很慢,每个字都认真的阅读着。

直到看完,朱高煦都有些回不过来神。

其实这封信,也就是四件事。

最开始的叙旧,对往事的一些怀念。

然后就是朱棣要亲征的事情,朱棣想要让他一同出兵,从帖木儿帝国方向过去,朱棣将也先的大军吸引在正面,让朱高煦的大军去直接摧毁也先的那个蒙古帝国。

再后面就是恭喜他得到了新的粮食,但朱棣自己也想得到新粮食。

这两件事,朱棣甚至用了请求。

最后则是朱棣的道别。

朱高煦看着这封密信,又像是家书,心头一时都有些不平静。

其实他和朱棣相处的时间虽然不多,但也不算短。

如果不算他穿越过来之前的那段时间,只看他到来之后的这些,朱棣对他,其实还是不错的。

在他刚出来时,给予了不少支持,后面又变着法的给他送来人才,送来钱粮以及各种物资,特意以经商的名义低价供他进行商业贸易往来。

在大汉开始初步扩张之后,需要人口,朱棣也给他送来了人口。

当初与朱棣一起北征时,想要瓦剌俘虏,朱棣也二话不说给他了。

后面大汉的疆域太大,依靠汉人为主体架构的情况之下,朱棣依旧大手一挥,大几百万人口的迁移,开始了。

朱高煦本以为自己已经将这些看得很是平静了,但如今朱棣最后的时间真的到来,再看见朱棣的这些叙旧与怀念。

那一句:老三,我先走了,家里就剩下你一个长辈了,多看着点,可惜最后不能再见你一面了。

让朱高煦心头很是复杂,之前张谦的那件事,都在逐渐消散。

说到底,这是一个为了汉人,为了大明,在一直努力奋进的永乐大帝啊。

哪怕他认与不认,终究还是他父亲。

朱高煦心头很是伤感,这次朱棣北征,也差不多要走了,朱高炽已经走了,朱高燧疯了,他,已经悄然间快要成为他们家中真正的长辈了啊。

朱高煦感怀片刻,很快平复下来。

接下来,他是时候该做出决定了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