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锦衣夜行(1 / 1)

加入書籤

华夏的传统观念里,父母对子女的付出,那都是无私,并且毫无保留的,大多数父母也都是这么干的,甚至明知道养废的情况,还是要持续不断地输血。

有些人会说,之所以吞下这样的苦果,都是因为自己引导不当造成的,是咎由自取。

秦志远之前就是这么说服自己,从而对儿孙们的一些过分行为寻找注解。

可跟徐建军这个奇怪的家伙接触的久了,他就逐渐发现,那些老一辈的死板经验总是被徐建军贬得一文不值。

社会标榜的无私奉献,也被人家说成是助纣为虐。

慢慢老秦也就琢磨出味儿了,徐建军这种看似以自我为中心的操蛋行为,反而是把生活过的一片和谐。

他自己舒服,从来不内耗,那种没压力制造压力增加磨练的自我催眠行为,在他这儿没有一点市场。

而且这家伙特别善于指使别人做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

你还别说,这种让别人通过做事儿得到相应回报的做法,简直是屡试不爽。

可比那种直接给予的方式有效果多了。

老秦头生活阅历丰富,其实就是陷入了某种误区,才把自己日子过的鸡飞狗跳的。

等他琢磨出其中的道道,跳出去也非常简单。

反正自去年在两个儿子家不受待见之后,老秦反思过后,干脆放弃了一切多余动作,对子孙的事情不闻不问。

把孩子养大是义务,帮他们组建小家庭,是他这个父亲的担当。

至于他们生活怎么过,过的好不好,就不宜牵涉太多,以往的经历也证明了,自己管也管不明白,还把自己弄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徐建军提供的线索,跑到汝窑遗址探寻了一圈。

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官窑,如今却是穷困潦倒的破村子,看不到一点瓷器巅峰造诣的影子。

由此联想到,自己一身的手艺,还有所谓的血脉延续,就算断绝了也没什么遗憾的。

反正他回来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也不会费心去干涉儿子是不是虚度光阴,孙女学业能不能跟得上,将来会不会出人头地。

自己已经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能把有限的余生活明白,比什么都强。

至于亲情,既然付出得不到回报,那就反着来,谁有回报,自己再有所付出,这样一来心情瞬间舒畅多了。

不孝子来闹,也简单,他现在躲清静的去处海了去了。

坐着拖拉机跟着小李一家去胡家峪,现在农村日子也不像前些年那么苦了,到那边空气更好,吃什么都是新鲜的。

或者去徒弟建工的地方去帮忙,老秦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是眼力还在,他坐着轮椅晃荡一圈,就能看出一大堆问题来,稍加改善,就能省时省力,还把活干的更漂亮。

就这样顺着自己兴趣找乐子,身体反倒是越来越好,这一年当中再也没进过医院大门。

在这种情况下,被徐建军指使着倒腾自己收藏到已经建成的博物馆,他也是积极性最强的。

别人不清楚这里面的深浅,老秦却是经验老道。

瓷器该怎么保存,图画该怎样张贴,徐建军熟悉的人当中,没有比他更了解的,老秦绝对是当仁不让。

而且这两年随着港岛的那帮人高价收古董,这些老货的价值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升,徐建军这种大规模的转移,保密工作也是要做好的。

于是给老秦指派了丁勇跟孙德才这对哼哈二将。

两个在外头已经大哥级的人物,却被老秦指挥的团团转,又是开着面包车运货,又是搬上搬下当苦力。

“你们别埋怨,小徐让你们来,那是看得起你们,更是对你俩信任的体现,这么多玩意儿,要是让外人得了信儿,能不能保住都是两说。”

丁勇现在对徐建军那是崇拜的很,听了忍不住反驳道。

“徐老板官面上认识那么多人,生意场上更是谁都不怵,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该惦记他的东西?”

“看来小徐整天跟你说,不能盲目自信,你是完全没听到心里去啊,京城卧虎藏龙,低调是福,万一招惹一些不讲规矩,那不是给小徐添麻烦吗?”

这点孙德才深表认同,催促着道。

“赶紧搬剩下的,小心无大错。”

“听刚子说,徐老板准备把大壮叫回来,专门负责看这里,他不是在南方待的好好的嘛,听说还跟一个湘南妹子谈对象,俩人都住一起了,这一回来不是就分了,大壮舍得?”

柳大壮之前就是在孙德才手底下干活的,所以他对情况更清楚一点。

“大壮他娘上了年纪,身体越来越不好,南方气候太湿润,老太婆又待不习惯,所以就只能大壮回来照看了。”

“在这里看门儿,又不需要来回跑,更不需要跟人拐弯抹角,对大壮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就他那块头力气,住这里,保准比门神都管用。”

“秦老爷子不是说了嘛,他再弄几只狗养在院里,加上这个房子盖的比以前的碉堡都坚固,生人想进来,绝对是难如登天。”

把东西都搬进电梯,小李也推着秦志远进来,要说老秦头对这个建筑最满意的设施,当属这个电梯,有了这玩意儿,他上下楼甚至可以自己推轮椅操作,也不用小李费劲巴拉地背他了。

就是听说这东西还要从小日子那边进口,贵的要命。

“小李你别管我,帮他俩一起抬,这一车归置完,也就差不多了,年前也算了了一桩心事,到时候跟你们回老家过年,也不用惦记了。”

等把所有东西都按照品类放置好,裱好的图画挂到墙上,各式各样的玉器放在玻璃柜内,瓷器也有专属的位置,这样一看,这里还真有点博物馆的意思。

就算孙德才几人对这些东西懂的不多,看起来照样赏心悦目,那种文化气息的厚重感,一下子就有了。

“老爷子,建军说,这些东西以后可能比金子值钱,您老认为呢?”

“金子那种俗物,怎么能和这些文物相提并论呢,就比如前段时间咱们从豫中淘到的汝窑瓷器吧,那可是上千年前的宝贝,看到它,就能推测出古时候匠人的技艺,还有皇家的喜好,甚至那些专业人士,还能延伸出更多的资料,可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这方面你们就得多跟小徐学学,他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懂,但是这几年进步非常快,他现在的眼力,甚至不输我这个老头子。”

丁勇听秦老头拿徐建军教训他们,那是一点脾气都没。

“徐老板人家是京大高材生,放到古代就是秀才举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自然没法比。”

几个人忙乎完,正商量着去哪儿填饱肚子,就听到楼下汽车的轰鸣声,透过窗户看到是徐建军平时开的那台车,立马下楼迎接。

“我过来的时候顺便从饭店给你们打包了点吃的,来来来,都是自己人,别客气,趁热赶紧拆开吃。”

孙德才和丁勇都是很久没干过这种高强度体力活了,肚子早就饿的咕咕叫,不等饭菜全打开,就狼吞虎咽起来。

“已经布置的差不多了,小徐你要不要参观一下?看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趁着人多,当场给你整满意了。”

“不用,有老爷子您把关,必定出不了差错,我要是再提什么意见,就是班门弄斧了。”

被徐建军的彩虹屁给捧的有些飘飘然,秦志远投桃报李道。

“你也不用谦虚,精力如果多放在这上面些,估计早就出师了,而且这个博物馆设计的很周全,有很多细节我都想不起来。”

徐建军见多识广,又不缺钱,建这东西又不是应付甲方的,自然都是怎么坚固怎么来。

电梯也用的跟宏泰酒店一样的规格,甚至还配了发电机。设备拉进来的时候,把老秦那个徒弟陈科震的无以复加。

至于其他方面,真空压缩机,空气湿度探测仪,很多专业设备,正轨官方的博物馆都未必有配,这里全都给安排上了。

“老爷子,咱就别在这里商业尬吹了,啥时候定好回胡家峪的日子,提前知会一声,我让小崔开车送你们过去,年货什么的你们就别操心了,我这儿方便,顺带帮你们备好。”

小李听了连连摆手道。

“徐哥,家里啥都有,不用麻烦。”

“老秦还没推辞,你就别吭声了,他也不容易,既然跟着你们去过年,就敞敞亮亮过个肥年,对了,帮我向根叔他们问好,等我有空就回去看望他们。”

李建收听了激动万分。

“大队好多人都念叨您,真要回去,保准都争着抢着请你喝大酒。”

徐建军对于他们胡家峪来说,绝对是高攀不起的能人,这些年他虽然没回去过,但只要跟他沾边的人,全都过的滋滋润润。

胡德彪就不用说了,以前干农活是一把好手,现在更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之所以能有这光景,还不是因为他最早跟城里的徐建军联系上。

而最开始听徐大哥建议,把自留地建成塑料大棚的农户,也都赚到钱了。

那些后知后觉,看见人家挣钱之后才跟进的,相比起来就差了不少,不过也比以前辛辛苦苦种庄稼要强的多。

至于自己一家,也就因为当初奶奶在世的时候照顾过徐建军,有好事人家就主动找上自己。

就现在照顾老秦头的活儿,打着灯笼都难找,他们两个都有工资不说,人家还把自己当亲人,连孩子都让接到城里一起照顾。

给的工资比那些有编制的正式工都要多。

胡家峪眼红他们的一大堆,每次回去都有人在李健收跟前说酸话。

“这你可得帮我保密,要回去也不能搞的大张旗鼓,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喝酒更不是目的,不过可以啃啃窝窝头,喝喝玉米粥。”

李建收闻言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

“哪能让你吃那玩意儿,现在大家日子都好过多了,白面馒头敞开了吃,大鱼大肉管够。”

“你懂什么,忆苦思甜,体验的就是曾经的艰苦岁月,大鱼大肉在哪儿吃不到啊。”

李建收不敢反驳徐建军的话,但已经在暗自下决心,这次回去也该着手把老家房子翻盖一下了,那样徐大哥真回胡家峪,可以直接住自己家,胡德彪之流,想抢人都没门儿。

他们两口子,挣着双份工资,却不用花一毛钱,这几年也存了不少钱,盖新房子绰绰有余,之所以没启动,主要是他们一家现在回去的少。

但不管在京城生活的多舒坦,老家都是自己的根儿,早晚还是要把房子建好体面敞亮,也让那些以前看不起自己家的人,好好看看他们现在过的有多好。

“老秦,乡下的走地鸡,架起铁锅,小火慢炖,肉吃起来有嚼劲儿,汤也绝对够味儿,到时候让小李给你炖只尝尝,比起饭店做的也不遑多让。”

“哈哈,小李跟我说过,你以前就祸害过人家奶奶的下蛋鸡,要不是她作为苦主放弃追究,那个年代,绝对能让你小子脱层皮。”

被揭开以前的丑事儿,徐建军也没有一点脸红的觉悟,反而跟大家伙儿分享起当初偷鸡摸狗的经历。

“那时候清汤寡水涮久了,长时间没见荤腥,看见鸡啊狗啊,都是两眼放光,当时就想着,什么都不管,先填饱肚子再说,至于惹祸之后怎么收场,哪有空考虑。”

“其实我们这些在京郊再改造的,已经算好的啦,偶尔还能写信向家里哥哥姐姐求助,给邮寄点全国粮票什么的,那些云贵陕北的,才是真的苦,我一个大学同学,说他们下乡的地方,每次到青黄不接的时候,都要断粮很久,掏田鼠洞,啃树皮的都是家常便饭。”

这里面只有孙德才也跟徐建军有过同样的下乡经历,对他的话深表赞同。

他当时就属于熬不住,在没有安排工作的情况下逃回京城的,那地方他至今不愿意多回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