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知恩图报(1 / 1)

加入書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从小到大成长的经历不同,还有接受到的信息各异,这些都影响着各自对待生活的态度。

八十年代的大多数人,还保持着一部分老一辈儿独有的信仰和坚持,他们也许没有在改革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的勇气和能力,但不妨碍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安分守己。

金钱至上和权力崇拜,还不是整个社会的主旋律,徐建军虽然自己难以免俗,但对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敬的。

“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拌了几句嘴,老夫老妻,正常的很。”

亲戚之间,其实挺忌讳胡乱插手的情况出现的,在外面混出点成绩,回到家翻车的例子那是屡见不鲜。

徐建军自己本身就扯出一堆麻烦,捂住葫芦按住瓢,生怕一不小心乱了套。

所以他很少过问各家具体的情况,也就跟父母配合按住弟弟的过程中,稍微积极一些。

目前来看,效果还算不错,徐建民这小子性子依然跳脱,但也算是没有往歪处长。

徐建国是哥哥,什么事情都有自己主意,所以兄弟俩也是点到为止。

“最近工作忙不?亚运的各项准备措施已经铺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保问题,到时候肯定会借调武警参与进来,但本身的治安也不容忽视,接下来肯定是重中之重。”

提起工作,徐建国的郁闷之情一扫而空,变得侃侃而谈。

“我们这边还好,老梁压力就大了,他们那边因为建场馆还有接待村,建筑工地跟星星点点一样,牵涉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是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一点就着,前段时间就有两个施工队因为供料先后问题大打出手。”

“铁锹钢筋招呼到人身上,稍不注意就会出人命的,幸亏他们两边主事儿的及时赶到,不然老梁这次就惨了。”

“那边工地上你有关系没?我想给小舅子找点活儿,不指望他赚钱,可也得让他明白钱来的有多不容易,我老丈人现在是彻底管不住那小子了,给他安排正儿八经的活,他挑三拣四,消极怠工。”

“我感觉不给他来点狠的,这人就彻底废了。”

当时托关系把小舅子安排进部队,名额都已经搞到了,他死活不去,让惠春弟弟捡了个漏,虽说吃了苦也受了伤,但人家回来之后,几乎是来了次翻天覆地的改变。

分配的工作如意不如意还在其次,关键是见识跟毅力,还有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都是无形中的财富。

现在工作干的轻轻松松,还兼顾着家里的养殖,媳妇儿还是弟弟这家饭店的经理,那姑娘徐建国接触过,虽说是外地的,但为人处事,还有那种泼辣劲儿,正是李兆丰欠缺的。

搭伙过日子,就得这种荤素搭配,快慢结合的,才能把日子过的顺畅。

“安排个活那太简单了,不过我看你的意思,应该不是单纯的给他找活儿干吧?”

看弟弟一副我懂你的样子,徐建国也没遮掩。

“亲人管教,肯定得把握好分寸,那小子虽然不成器,但鬼精着呢,现在就属于狗拿刺猬—无处下嘴,如果通过外人实现目的,也许还能起到一点作用。”

“你还记得兆丰结婚时候,他瞎胡闹的事儿不,仗着都是亲人,没人跟他计较,就得寸进尺,不过人家兆丰几个战友一瞪眼,他就是怂包一个,灰溜溜地收场。”

“他这种窝里横、外面怂的货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扔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得有能降的住他的人,其实当初去当兵就是最合适的机会,不过我丈母娘那时候下不去狠心,才让他变成现在这副鬼样子。”

大人们在谈论生活中的烦恼与焦虑,小孩儿们却是单纯的享受快乐。

追逐打闹,仿佛永远有宣泄不完的精力。

看到什么都感觉新鲜,服务员端上来个菜,他们都要好奇从哪儿来的;池子里的待杀的鱼,他们都能当成观赏鱼研究半天。

这两年个体户开饭店的越来越多,竞争也激烈起来,但潇湘馆的生意一直有自己的基本盘。

徐建军几乎没有关注过店里的基本情况,对于他来说,就光饭店占据的老宅子,就是多少利润都换不来的固定资产。

能给店里这些人员提供一个平台,能偶尔给自己吃饭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没有业绩上的困扰,待遇上在附近也是名列前茅,加上这种粗狂的放养式管理,反而让这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饭店经营的有声有色。

今天老板一家过来吃饭,店员都是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生怕给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

结果徐建军不像大多数老板那样,到自家饭店,先训训话,说一些假大空的套路,画一张虚无缥缈的饼。

只把自己当成是来吃饭的客人,弄的其中一个不太熟悉老板风格的服务员还有些不适应。

“别探头看了,老板就这样子,不喜欢折腾那些有的没的。”

“姐,我之前跟着一个小老板干,他事儿是真多,天天盘账算挣多少钱,说是管饭吃,可我们一顿多吃碗米,他都能碎嘴半天,真像以前苦大仇深的地主老财,咱们这个老板倒好,我都来这儿干半年多了,总共就见他两回。”

“那你是喜欢咱们老板这样的,还是喜欢天天检查工作的小财主啊?”

“嘿嘿,当然是现在这样的了,不过咱店里一年应该也不少挣,看着老板却好像不怎么在意的样子。”

老员工对徐建军家里情况肯定是有所了解的,虽然不全面,但也比新来的掌握的信息也多。

“咱们饭店就是老板上学的时候顺手开的,平常还有一堆正事儿要忙,顾不上这里罢了。”

“哎,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人家看不上的生意,却是很多人努力一辈子达不到的光景,不说这个让人丧气的话题了,咱们给他家里人长相排排序怎么样?你觉得男的当中谁最帅,女的又是哪个最好看?”

本来上班时间谈论自己老板家人的相貌,是不对的,但女人的八卦是天生的,就连老成持重的那个员工都摆脱不了这个定律,她也想知道对方的看法,是否跟自己相吻合。

“男的当然是老板最帅,这没什么可争论的,你觉得女的谁最好看?”

“嘻嘻,老板哥哥其实也挺有男人味儿的,听说还是公安?”

“你别在这里发骚了,还是赶紧找对象吧,人家孩子都俩了。”

“我就是说一下个人观点,女的评比,老板娘的气质相貌都没话说,绝对是百里挑一的,不过我看她妹妹也是个大美女,而且你注意到没,她明明年龄没多大,那里却鼓胀鼓胀的,男人应该都喜欢她这样的。”

店员说的时候,还怕对面不理解她的意思,特意挺了挺胸。

她的话太露骨,年长一些的店员赶紧四处张望一下,见没人注意她们,才忍不住挖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丫头一眼。

“我就不该跟你讨论这个话题,真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别啊,我还没问您,小谢是怎么回事?那几个小孩子在二楼玩,她就守在楼梯口,比谁都着紧,生怕那两个小孩儿摔到磕到。”

“你还不知道?”

“知道啥?”

“小谢是老板认的干妹妹,她们姐弟俩要不是老板收留,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现在,父母一同去世,亲戚又骗走她们的抚恤金,把她们当累赘甩掉,身世挺可怜的。”

人都是有同情心的,提到谢玉琴姐弟俩的经历,任谁都会唏嘘不已。

“前几天因为一点小事儿,我还跟她吵架来这,现在想来是真不应该,那天的确是我犯错了。”

她们口中的小谢,此时正跟何燕有说有笑。

当初徐建军自作主张让自己老娘认下这个干女儿,为的是让两小只不至于被欺负,可以说是一种手段。

但何燕却是真的喜欢这个文文静静,乖巧可亲的小姑娘,偶尔也会跑到店里看看她。

或者自己在家做什么好吃的,也会给谢玉琴打电话让她过去。

自己两个闺女,老大婚姻不幸,跟她一直有些生分,二闺女本来挺好的,可为了躲南方生孩子,相隔千里,何燕是真的没有贴心小棉袄的命。

可从谢玉琴这里,让她体会到了难得的温暖。

“你弟弟呢,这时候应该放学了吧?”

“他一般不往前面来,这时候应该在复习功课。”

“哎,丫头你这么聪明,不上学可惜了,当初徐老二都说了能给你也安排学校,你却要强不愿意去。”

谢玉琴没有回应这个,当初适逢变故,在她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远无法修复的创伤,徐建军虽然不求回报地帮助她们,可谢玉琴倔强地认为,不能完全靠别人的同情心过活。

所以才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干些微不足道的活儿,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恩赐。

“看看你这小身板瘦的,饭店又不缺吃喝,怎么还一点不长肉,以后干活可不能这么拼了。”

“干娘,我其实一点不瘦,比小骆姐都重呢,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就别担心了。”

“小骆是南方姑娘,个头小,你比她高,重点才正常,小骆这丫头躲着我,肯定是怕我问她啥时候生孩子,怕害羞。”

谢玉琴听何燕一语中的,不由的有些好笑,骆玉娟的确是有意躲着干娘,老人家好像都特别热衷催别人结婚生子,她是老板的亲娘,骆玉娟又不好得罪,只能尽量避免跟她碰头了。

“你吃饭了没,徐老二那败家子点了满桌子的菜,估计都吃不完,你去多吃点肉,这弱不禁风的模样,让人看着都心疼。”

“干娘我吃过了,您快进去吧,我也去忙别的了。”

拎着两个调皮捣蛋的小家伙回房间,徐淑香凑到老娘跟前问道。

“刚才那个小姑娘就是娘你认的干闺女啊?印象中她小小的,瘦瘦的,没想到现在已经是大姑娘了,个头看起来比我都高。”

“你要是继续在南方待个几年,说不定你娘我都去见你太奶了,十几岁的孩子,可不就是一天一个样嘛。”

听老娘说的不吉利,徐淑香赶紧呸呸呸使破法。

“娘,军子一年到头,世界各地来回跑,你都不说他,专挑我这个软柿子捏,我这不是没办法嘛,等老二户口上好了,我就回来陪你老人家,杨守东他爱继续待着就让他一个人留那边,这样总行了吧?”

徐淑香说的冠冕堂皇,谁知老娘一点不领情。

“我可不愿意背负让你们夫妻两地分居的罪名,你爱回不回,等你爹也退休了,我就让他带着我到处旅游去,以前就知道工作,什么地方都没去过,以后我才不会那么傻了。”

何燕说完,还不着痕迹地瞥了小儿子夫妻俩,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免会生出矛盾来,就算再通情达理的两个人,有的时候也避免不了婆媳不和这个魔咒。

“嘿嘿,你上次去深市,光顾着照看我了,加上我那时候身体不方便,也没办法带你到处晃悠,下次再去,肯定得领着你玩玩,国贸大厦年底就能竣工,时间就是生命,咱也一起见证一下深市速度伟大奇迹。”

“有啥稀罕的,我连港岛都去过,深市那种地方,还能比那边还发达不成。”

儿女们看着傲娇老太太,都笑了起来。

“娘,现在港岛还没有回归,去那边也算是出国,你这已经超过全国大多数老太太,也算是见过世面了,可不能跟以前一样,跟这个吵架,跟那个不对付,听说上个月你把老孙头骂的好几天抬不起头,咱得学会心平气和。”

听了徐建军的话,老太太是一点不带反思的。

“老孙还真是个耳报神,他肯定是跟德才通风报信了吧?这么多年了,还是一点没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