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语重心长(1 / 1)
一般女婿到媳妇娘家,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总有一层隔阂,没法做到像在自己家逍遥自在。
但徐建军明显有些不一样,到老丈人是真没把自己当外人,大马金刀地往沙发上一坐,磕着瓜子看着电视。
徐莱也有样学样,只是她磕瓜子明显没有掌握到诀窍,在嘴里砸吧了半天,吃到的全是皮。
徐建军也没有帮忙的意思,不过小丫头也不是吃素的,眼疾手快,趁着徐建军剥好的瞬间,直接上手去抢。
尝到甜头想故技重施,可徐建军却再没给过她机会。
“小莱莱,坐到外公这儿,我帮你剥瓜子。”
“爸,小孩子吃这个容易上火,我是故意不给她的,小辉呢,这时候也该放假了啊?”
“他们厂子汽车挺受欢迎的,产线上工人都快忙冒烟了,还满足不了订单,大过年也不消停,本来已经说好了休息,早上接到电话又赶过去了。”
老廖说完,还不忘感慨一番。
“人家外国的汽车工业,的确是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咱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北汽合资的切诺基,上汽合资的桑塔纳,这些第一批的合资车,款款都能称之为经典。
此时的国内,精细化机械技术的确跟国外有很大差距,开车的司机一般都兼任修车师傅,不会修车都不敢嚷着自己会开车。
骤然接触到只需简单保养,其他小毛病几乎没有的合资车,当然是奉若珍宝,加入哄抢的行列。
其实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外资汽车公司,一开始对华夏的市场真没抱多大期待,毕竟用穷的叮当响来形容此时的华夏,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所以他们才会在前期谈判的时候,摆出一副傲慢姿态,别说技术转让,就是零配件的采购比例,也卡的非常死。
只是等汽车下线之后,他们才发现一开始设计的产能好像有些不够。
而且看他们的定价,以及那高的离谱的毛利率,一度让这些外资对华夏有了新的认知。
“建国到现在,也就三十多年,一切从无到有,能有现在的光景,已经算是奇迹了,咱们也不能对这个太苛求,很快都会好起来的。”
“你对这个倒是挺乐观的,小辉他们厂子造出来汽车我也见识过,比起你巷子外停的还有差距,但对咱们来说已经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了,我倒是想自信点,可现实不允许啊。”
“加上这些外资汽车公司,把技术捂的紧紧地,靠市场换取技术,这条路依然是任重道远啊。”
合资车、进口车在国内辉煌了几十年,要不是最后通过新能源弯道超车,不知道还会被压制多久。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儿,汽车工业牵涉到方方面面,除了核心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轴承、灯光、玻璃、轮胎等等,任何一项能催生出无数配套企业。
更别说还有未来的车载控制系统,车载电子设备,一家车企,就算是不赚钱,只要能维持收支平衡,在政府眼中也是香饽饽。
毕竟它能带动无数上下游企业运转,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汽车行业更是如此,这个真急不来,就算掌握技术,消化也需要时间,现在能把零配件的国产率提升提升,已经算是胜利了。”
廖承勇对这个女婿的眼光,那是相当信赖,他在工业学院又是教机械的,所以对这方面特别敏感,于是就试着问道。
“要是建军你资金充裕,让你踏足汽车行业,你会怎么入手?”
徐建军无奈地苦笑一下,说起资金,他还真够充裕,特别是最近在小日子收获颇丰,但这个行业可不是私人随便能碰的,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审批。
吉利的小李,也要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创办国内第一家私营车企,跟徐建军同名的那位,这个时候刚成年没多久,估计正开着他那台N手拉达装杯呢。
没有足够积累,汽车可不是一般人能涉足的行业。
“爸,你这个假设不成立,首先第一点,生产资格都是问题,改革开放虽然放开了很多限制,但汽车行业嘛,这些国营大单位都还没弄明白,怎么可能任由私人折腾。”
华晨的那位仰总,把资本运作玩出个花,并且也辉煌一时,但过程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地方,只要牵涉到和政府之间的股权争夺,往往不会落什么好下场。
徐建军自然不会放着悠闲自在的神仙日子不过,去趟这个浑水。
“那倒也是,这种依靠资金还有政策支持的产业,私营的确有很多的苦难没法克服。”
“中午想吃点什么,我去给你们做?”
“随便对付一下就行。”
老廖抬起手腕看了下时间,围个围裙就准备进厨房准备,徐莱却不合时宜地问道。
“外公,为什么是你做饭,不应该是外婆做吗?昨天就是奶奶给我们包饺子吃的。”
老廖指了指在忙着打电话的刘雪华,怂恿道。
“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你外婆。”
徐莱麻溜地从沙发上下来,还真就跑去找她外婆解惑去了。
不过没一会儿就屁颠屁颠地回来了。
完了还跟老廖同志吐槽道。
“外婆好凶,比妈妈都凶,我决定了,今天不跟她说话了。”
刘雪华很快就挂断电话追了出来。
“你们俩还真是闲的,我正给老领导拜年呢,让这小家伙给打断了。”
见徐莱气鼓鼓的,故意把脑袋扭过去不理自己,刘雪华走近揪了一下小丫头的辫子,却被徐莱不耐烦地打开。
“我刚才已经跟爸爸说了,今天不跟你说话了,谁让你凶我呢。”
“你这性子跟你妈妈小时候还真是如出一辙,外婆跟你道歉行不行,你就大人有大量,原谅我吧。”
小孩子根本不经逗,很快就把自己说过的话忘到一边,被外婆拉着去屋里去看小表弟了。
随着这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春节也越来越热闹。
大年夜的鞭炮不绝于耳,期待中的春晚终于不再搞拔苗助长的创新,重启了属于它的收视奇迹。
各行各业全都放假,在街上你连家开着的饭店都找不到。
京城街头那是人潮涌动,广场上没有所谓的广场舞,但有腰鼓队,有扭秧歌,徐建军深以为,这种形式的表演,可比单调的广场舞有意思多了。
这个时候的人群,也不会动不动亮个地中海给你看,一个个的都是发量惊人,就这还是年前理过发的。
过年都把新衣服穿出来了,经过这几年时尚元素的洗礼,终于不再是法国老头当初嫌弃的灰暗色调。
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徐建军抱着孩子,跟在廖芸和奶奶后面,就看到有好几个烫发的妇女,虽然整的有些不伦不类,但人家自认为时髦啊,走路带风,处处透着自信。
见徐建军老往别人脑门上看,廖芸忍不住道。
“这个烫发最近挺流行的,要不然过了年之后,我也烫个新发型?”
“还是算了吧,现在的理发店,没有几个真正懂审美的,万一你烫成一个狮子头,晚上睡觉我不得做噩梦啊,奶奶,怎么样,还是京城热闹吧,我看您就别急着回去,在这儿多住一段时间好了。”
奶奶他们这辈儿人,是真的经历过时代变迁,更明白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热闹虽好,不过我们这样的年纪,总归还是更喜欢清静一些,跟着你们看一看这盛世繁华就行,平日还是跟几个还活着的老姐妹更有共同话题,哎,我们这代人,也没剩下几个了,能看到人民安居乐业,你们也都有出息,我老婆子这辈子也算是值了。”
廖芸挽着奶奶的胳膊,带着撒娇的语气说道。
“奶奶,这才哪到哪啊,其实港岛还有国外更繁华,我说带您老人家出去走走,您又不愿意。”
“你们跟荃丫头照那些照片,我也看过,的确是不错,不过总感觉不真实,其实咱们国家能走到如今这一步,已经是无数人用生命做代价换来的了,要懂得珍惜,不能一味跟顶尖的去攀比。”
奶奶说完,还特意看了看亦步亦趋跟着的廖荃。
“其实让荃丫头一个人去港岛那种复杂的环境去上学,我是有些担心的,她一个女孩子,没有亲人照应不说,面对陌生的环境,适应起来也是个问题,就算努力融入新环境,可对将来是不是好事,谁也说不清。”
廖荃看徐建军点头认可奶奶的想法,生怕已经煮熟的鸭子又飞了,信誓旦旦地道。
“奶奶您放心吧,我在那边有认识的朋友,何况年前咱不是说好了嘛,您也同意支持我走出去见见世面。”
“越繁华的地方,风气越不好,我是怕你吃亏,少不更事,最容易受到蛊惑,建军对那边熟悉,到时候多关注一下,别让丫头把路走歪了。”
显然叮嘱自己,才是奶奶话里的重点,徐建军连忙点头答应。
“奶奶您就放心吧,廖荃过去之前,我肯定把方方面面该注意的事项都给她交代清楚了,而且港岛那边也有咱们自己人,保准把您的宝贝孙女照看的无微不至。”
“也别照顾的太周到了,养出骄纵之气,对将来也不是什么好事。”
奶奶明显是感受到廖荃到京城上学之后的巨大转变,她历经岁月,对事物看得更深远透彻。
明白一旦把女孩子的心气提起来,再想让她放下身段屈尊低就,可老难了。
如果廖荃在身边,毕竟还在上学,也不急在一时,可以慢慢影响,可她跑去港岛那种地方,一年都未必能回家一次,面对一些问题,就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很容易误入歧路。
在京城逛了一天,廖荃本来是想直接留下的,最后还是被奶奶吆喝着一起回去了。
望着汽车尾灯消失在夜色当中,廖荃有些不甘心地道。
“奶奶,您是不是还不放心啊?您对自己孙女也太没信心了吧,我马上就成年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照顾好自己的,姐姐像我这么大的时候,都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了,她能风风雨雨走过来,我感觉自己也可以。”
老太太看着个头比自己高出许多的孙女,身条是已经完全长大了,可有些东西明显还没摸着边。
“你姐当初下乡,是你伯母特意给她找了个谁都不敢轻易得罪的伴儿,不然你以为下乡就只是单纯干干农活就相安无事了?”
“有多少好女子,把自己青春都葬送在那片土地上了,咱们前院老赵家闺女,到现在还没有回城,真就扎根农村,一辈子回不来了,她娘每次提到闺女,都哭的跟泪人一样。”
“真像你姐跟姐夫那样,考上大学,顺利脱身的,那都是老天眷顾的幸运儿。”
“你跟他们住一起,平常接触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别真以为那些人都跟他们一样。”
廖荃这次不敢反驳奶奶的话了,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就像书上说的幸存者偏差。
“奶奶,我跟着姐姐姐夫他们在港岛住过一段时间,姐夫很厉害的,就算是在那边,也不是任由别人欺负的,我感觉他不欺负别人,已经算是厚道的了。”
“平白无故欺负人干什么,那种就知道招惹事端的,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这一老一少,少女对未来的一切都是憧憬,从学业的成就,到即将要面对的新环境,话里话外都显示出雀跃欢欣的期待;而老太太呢,不想折断孙女试图飞翔的翅膀,但又对她即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充满了担忧。
“奶奶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你毕业那天。”
“您说的什么话,大学就上四年,您老肯定能长命百岁,这区区四年自然不在话下,奶奶,到时候我让姐夫给我报销来回路费,放假就回来看您好不好?”
“几千里地呢,来回路费花销也不少。”
“啊,奶奶你嫌费钱啊?那我就不回来看您了。”
“你个死丫头,我是那意思吗?我说是你姐夫手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别把他人的赠与当成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