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太上皇:愚蠢的不孝女!(1 / 1)
随手放下对讲机,南韵看回奏章,大殿重回针落可闻的安静。
任平生的回答在南韵的预料之内,但不合南韵的心意,南韵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失落。说起来,她和平生昨晚就没有一起用膳。不过失落之余,南韵察觉到一丝不对劲,她的情绪好像有问题。
先是格外的想念平生,又是因平生不回来用膳而失落……是来了月事的原因?
南韵立即压下这些不对劲的情绪,打起精神,继续看奏章。
“陛下,用膳吗?”
月冬轻轻的询问忽然打破大殿的宁静。
“朕尚不饿,待会再食。”
“喏。”
月冬上前一步,端起已经凉了的红糖水,走下玉阶,让尚食房的宫娥去换一碗。旋即,月冬回到书案旁,给南韵添了新茶。南韵端起来抿了口,拿起毛笔,开始在奏章上批示。
莲花漏的箭刻一点点从莲花心中穿出,大殿外渐有暗色,衬托的大殿烛火好似亮了几分。月冬习惯性的撩起衣袖看手表,见已是六点五十多,刚欲张口问南韵是否用膳,殿外忽然传来奔跑的马蹄声。
月冬心里一动,南韵豁然抬头。
“陛下在殿里吗?”
“回秦王,陛下在殿里。”
“叫陛下出来。”
“喏。”
殿门口负责通传的宫娥迈着宫步,快步过来,行礼道:“禀陛下,秦王请陛下移驾。”
“知道了。”
南韵语气淡淡,放下毛笔,起身走下玉阶,莲步轻移的走出宁清殿,看到任平生,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只见任平生换上离服,戴上假发髻,骑着任巧的黑土,嘴角噙笑,在余晖浸染的天空下,有种言语形容不来的光彩。
任平生驱使黑土走到南韵面前,居高临下,但势不迫人的拱手浅笑道:“太尉之子任平生参见永安公主。”
南韵莞尔一笑:“平生可是又要给朕两个选择?”
“公主这次选哪个?”
“朕这次选择……与平生同乘。”
任平生笑容灿烂的伸出右手,南韵抓住任平生的右手,无需任平生拉她,脚尖略微发力,轻松上马,坐入任平生怀中,感受着任平生身上夹杂着洗发水香味的气息,温暖厚实的胸膛,南韵莫名心安,脸上的笑容都盛了几分。
任平生自然搂着软香的南韵,下巴搭在南韵的香肩上,脸挨着南韵嫩滑温凉的小脸蛋,说:“公主能不能带我逛逛皇宫?回来这么久,我还没有逛过皇宫。”
“好。”
任平生看向月冬:“不用派人跟着,”再对黑土说,“黑土,走,沿着宫道转一圈。”
黑土咴儿一声,自行调头,小跑出宁清殿,任平生的说话声旋即在宁清殿的院外响起。
“公主刚才其实会错我的意思,我不是问你是与我同乘一匹马,还是自己骑一匹马。”
“平生欲问为何?”
“我想问你愿不愿意嫁给我?”
南韵嫣然一笑:“平生问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再显而易见的问题,也需要当事人给予的肯定回答。”
“平生之言在理,”南韵微顿,“平生可愿娶朕?”
任平生狡黠一笑:“你猜。”
“……”
南韵捏了下任平生的手。
……
……
南韵御极以来,明宫较太上皇时期,冷清数倍,尤其每当夜幕降临时,除了宁清殿、尚食房、探汤房等少数几个宫殿,余下的大部分宫殿都是漆黑一片,死寂无声。
唯有当巡逻的卫队提着灯笼,例行巡逻时,方才有一丝人气。
哦,对了,还有一处是明宫内唯二夜晚会点亮烛火的地方——明宫西北角的长寿宫。
此乃太上皇的居住之所。
宣和十七年,太上皇和嫔妃及不满五岁的幼子一共六十八人,在一干侍卫的护送下,迁入长寿宫。
至此长寿宫不显于世,唯有夜晚降临时,亮起的烛灯和孩童的哭闹、玩乐的声音,向外彰显自己的存在。
一如此刻,日落西山,余晖满天,众宫娥点亮灯盏,驱散长寿宫主殿的黑暗,照亮枯坐于软榻上的太上皇,摇曳的烛光晃动其布满死气的苍白脸庞。
这时,一名身着寺人服饰,年纪估摸四十岁,面容无须的男子,走到榻前,声音略尖的说道:“陛下该用膳了。”
他叫苏庆,是明宫里仅有的寺人,打小就跟着太上皇。在太上皇移居长寿宫前,月冬曾奉南韵之命问他,出宫还是随太上皇移居长寿宫?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太上皇是他的天,是他唯一的主人,他至死都要追随太上皇。
面对他的询问,太上皇一如既往的没有回应,苏庆没有在意,当即示意身后的宫娥端上刚出炉的菜肴。
这时,长寿宫外传来有些熟悉的声音。
“这里是什么地方?”
“长寿宫,太上皇居住之所。”
因是普通话,苏庆没有听懂内容,但他听出是武安君和陛下的声音,当下脸色一变。
同一时刻,枯坐的太上皇神色亦有了些许变化,他下意识的动了一下,旋即又平静下来。不过从太上皇的微表情,不难看出他很在意外面的动静。
“卑职拜见陛下,拜见秦王。”
这是门口守卫的声音。
苏庆、太上皇都听懂了。
秦王。
封王了……
太上皇没有感到意外,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下一步当是赐九锡,然后……太上皇不愿再想,脸上的死气更重。
太上皇在得知任平生南灭百越,北扫匈奴时,心情十分的复杂,有高兴、有后悔、有凝重、有担忧、更有绝望。
他初掌大宝时,何尝不是壮志满怀,意图革新吏治,北退匈奴,以洗匈奴带给大离的百年耻辱,结果那一战,五万离军全军覆没、主将战死不说,还差点让匈奴攻破国都,自己险些沦为亡国之君。
这让他顿时没了心气,认为匈奴不可战胜,历代先皇选择和匈奴和亲是对的。
不过偶尔想起来,他心里还是充满了不甘,有过数次启用任毅之念,觉得以任毅的兵才,定能战胜匈奴。不过每当他与李相、姚云山说时,他们都是劝谏他不能让任毅掌有兵权。
所以他得知任平生在那个不孝女御极之初,就南灭百越、北扫匈奴时,他高兴百年国耻终得以洗刷,更后悔他当年为何要听信李相、姚云山之言,处处针对任氏,后悔没有启用任毅。
他若没有针对任氏,任平生恐不会造反,会成为他的将军,为他南灭百越,北扫匈奴。
他可凭此成为大离的中兴之君。
可惜没有如果……任平生灭百越、扫匈奴后,必会携无上战功,迫使不孝女给他封王、赐九锡。如今任平生已经封王,待获赐九锡后,就该逼不孝女禅让退位了……
大离亡了。
至于外界盛传的以子代离之言,太上皇从未当一回事。
他和任平生接触不多,但他自认为比较了解任平生。
任平生此人虽然纨绔、放浪形骸,但其骨子里心高气傲,便是当年在他面前,表面上一口一个陛下,实则对他全无敬意,这样的人又怎会行以子代离这等下作之事。
他要篡位,必然是走封王、赐九锡,逼禅让这条路。
也就那个愚蠢的不孝女,会认为任平生喜欢她!
跟她母亲一样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