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朱高炽布谋调兵防大汉,为朱瞻基北逃留下的退路(1 / 1)

加入書籤

朱高炽听着朱瞻基的话,看着朱瞻基的目光都有些失望,眉头微微皱着。

但最终,所有的情绪化为一声叹息。

“如今这些事情已经成为了事实,你现在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应对接下来的变局。

你不要忘了,你是大明的太孙,接下来就是大明太子。

我身子不好,时日也并不多了,我一旦有不测,你将会是大明的皇帝。

现在出现这样的大事,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自己动脑筋去想,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去思考你二叔会不会起兵靖难。

如果你二叔起兵靖难该如何应对,如果不起兵靖难,又该如何做,都需要想出相应的预案。

而不是像你现在这样,六神无主,什么都要去问别人。

你现在已经长大,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了,你必须要挑起这个担子,拿出你曾经想要伏杀你二叔的那个气势来。

我如今还在,你还能问我,但我若是不在了呢?那时你该问谁?

下面的那些人,都是臣子,你可以问计于他们,但你必须要保持冷静与稳重,你若是都慌了,下面的人会更慌,且会更加瞧不起你,你即便是皇帝,你的帝威也会不断降低。

不仅如此,你自己也必须要提前思考清楚,起码你心里要有一个数,也就是你心里想要达到目的的方向,你起码得有。

不然到时即便下面的人给你出了主意,你就能够拿得住不同的人提出的不同想法吗?”

朱高炽如今也没有再给朱瞻基留面子,对朱瞻基这些需要改变的,当着面全部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

朱高炽很清楚,如今局势的变化太快,已经没有时间去让朱瞻基慢慢适应,慢慢去成长了。

朱瞻基身上的问题,在朱高炽看来,其实也不多,但关键的就是仿佛已经形成了依靠一般,不愿意自己动脑。

尤其是身为太孙,接下来的太子,后面的皇帝而言,缺乏冷静,自己的主观思考根本就严重不足。

其实这点,朱高炽还真的看对了。

历史上的朱瞻基,先是在文官的建议下放弃交趾,又在阳武侯薛碌的建议放弃开平前沿卫所的提议下,不顾张辅的强烈反对,听从了杨士奇等人的话,不仅放弃了开平前沿卫所,更是连重镇开平都直接放弃了。

也是从这里开始,明军退守到长城一带,由攻势转为守势,又在杨士奇等人的建议下坐看瓦剌兼并鞑靼,从而做大,直接威胁到大明腹地。

朱瞻基干的那些离谱事,是真的不少,包括历史上的哈密卫,奴儿干都司北部以及库页岛这些地方等等。

你说朱瞻基六边形战士,但战略眼光呢?治理的盛世,翻开对百姓的那一截记载,真的是盛世?然后朱瞻基做过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功绩?

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自己的主意,那些文官建议什么,就听了什么一般。

朱瞻基听着这些,整个人顿时一怔。

他没有想到,到了这个时候,朱高炽还在教训他,如今本应该是想办法解决困难与问题的时候,朱高炽居然还要教训他。

朱瞻基一时沉默,并没有去反驳朱高炽。

朱棣虽然不在了,但依旧不是他掌权,而是朱高炽。

朱棣对他是真的喜爱,不会考虑别的人,但朱高炽可不一定了,他还有不少弟弟的,他要是把朱高炽惹得太多,朱高炽是真有可能换他弟弟上来的。

朱瞻基尽管沉默,但更多的还是在怨恨着朱高炽到了这个时候还在说他,而不是解决问题。

至于朱高煦靖难该怎么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今大明精锐是疲惫之师,且哪怕是全盛之时的明军都未必打得过朱高煦的汉军,更遑论现在?

朱高煦一旦真的靖难,他都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

而要是打不过,一想到当初朱棣处置建文,想着朱高燧的死,到时朱高煦恐怕会直接杀了他。

只要想到这一幕,朱瞻基整个人都无法平静下来。

被朱高煦打回来,他是真的会死啊。

至于朱高煦不靖难?

这个问题朱瞻基就完全没有想过,因为在他眼中,他要是有着朱高煦这个实力,如果他是朱高煦,他早就已经起兵靖难了,哪里会等到现在?

而现在朱棣也不在了,更加让朱高煦没有束缚了,他实在想不到能够有什么原因使得朱高煦继续保持如今的样子,不起兵靖难。

朱高炽看着朱瞻基似乎冷静了下来,在旁边沉思着不说话,心中也勉强是欣慰了一点。

尽管毛病有一些,但起码朱瞻基还算是听话,说出来之后,知道去做,哪怕如今晚了一点,但朱高炽已经能够接受了。

毕竟看见了朱瞻基刚才那差劲的样子,预期自然也就跟着降低了。

就像一个一直用心学习的人,成绩优良,突然有一天不学习了,哪怕就是一天,就会换来有些人的不好议论与厉语。

而一个一直调皮捣蛋不学习的人,突然在有一天认真学习了,哪怕仅仅只是那一天,但都会换来别人的鼓励与掌声。

两者同样是让人改变对以往的看法,但却是天差地别。

现在的朱瞻基就是,之前朱高炽看见的过于不堪了点,现在略微好点,朱高炽都已经能够接受了。

其实距离他心中真正想要达到的要求还远着呢,但又能怎么办呢?起码也是在进步了。

朱高炽看着朱瞻基思考许久,以为朱瞻基心中已经有了想法,才缓缓开口。

“我已经秘密调集了大军在沿海一带加强了防备,尤其是江浙到渤海湾一带。

至于福建等地,即便你二叔的大军占据了也无碍,那些地方山地多,想要打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其他方向,也已经动员周边卫所的大军,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江西、湖广等地的卫所,已经发出了警示。

只是之前我无法调集这些地方的大军,需要你爷爷的令。

如今只需要这件事公布,我就可以正式下令调集这些地方的大军协同防备了。

另外回来的那些精锐,随时做好南下的准备。

这次北征,既然已经将鞑靼重创,本就实力要弱小一些的瓦剌也有损失,还可以将边军也做好随时南下的准备。

同时,派人去往你二叔那里,告知你二叔,说清楚这些事,能够尽量让你二叔平复下来,可以适当给他一些好处,尽量避免自相残杀。

这些,就是需要立即开始实行的,既要尽量去谈,让战事尽量不要爆发,也要做好谈不拢开战的准备,才是最优的选择。”

朱高炽心中其实很是没底,安排他虽然已经做下去了,但真正的行动,却是需要如今才能动起来。

更让朱高炽无奈的是,哪怕就是行动起来,大明真的能够打赢朱高煦的大汉吗?

朱高炽比朱瞻基更加清楚朱高煦,其实如今已经完全无关朱高煦想不想靖难了,而是朱高煦下面的人,会逼着朱高煦靖难。

以往朱高煦还能以自身威望将那些意见全部压下去,但这次朱棣的死,尤其是朱高燧的死,肯定会让大汉的那些人想尽心思的让朱高煦同意靖难。

而朱高煦一旦起兵靖难,主攻方向他都能够猜得到。

虽然大明与大汉的疆域对比起来,接壤邻近的地方太多了,但核心的进攻地方,朱高煦绝对会放在江浙一带。

因为这些地方,是大明的核心富裕地带,也是距离京城最近的路线,只要登陆成功,就可以直接向着京城进军。

可现在的问题是,他知道归知道,但没什么可以防范的手段,这才是让他极为无奈的。

大明的火器对比大汉的,有很大差距,除此之外,就是大明的水师在经历了南洋海战之后,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彻底重建完成。

当初精锐的水师尚且在海战上都打不过大汉海军,如今水师更是没有重建完成,怎么和大汉的海军打?

有时候想想,朱高炽都很是委屈,偌大的大明啊,居然被朱高煦从一个弹丸蛮夷之地逐渐发展起来超越,每每想到这些,朱高炽都有一种自己在做梦的感觉。

大明做这些有多难,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然而在大汉那里呢?

仿佛什么都没有阻碍一样,各种新奇古怪的玩意,火器的各种改良改进,不断冒出来。

每当他们适应了之后,很快又能刷新他们的认知。

讲道理,朱高煦的那些人材,其实说到底也都是从大明这里带出去的,那些人在大明之时,都还不是最为优秀的人。

可这些人去了大汉之后,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从此变了一个人,大明这里更加优秀的人都愣是遇到重重阻碍难以突破,都需要不少时间才能突破一个壁垒,但很快就会遇到新的壁垒。

朱高炽很是想不通,朱高煦的大汉国,到底是有着什么样的魔力,能够让去的人,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来他还想着先发展大明,在打不过朱高煦大汉国的时候,就低调发展,等哪一天大明超越大汉之时,再将那些地方,一一全部纳入大明的实际掌控之中。

可现在,朱瞻基弄巧成拙的逼死了朱高燧,让这一切,都成为泡影。

朱瞻基听着朱高炽说的这些安排,自己也在不断的沉思着。

现在已经彻底平复下来的他,也不得不面对这个他不想面对,甚至让他恐惧的事实。

他不想死,不想被朱高煦杀,想要不死,只能想办法挡住再化解朱高煦的靖难。

朱瞻基思考良久,看向朱高炽。

“爹,我认为如今我们需要加强防备的是江浙一带,以及渤海内湾,这些地方都是大汉最为容易登陆的地方。

另外将火器全面部署在岸上,尤其是火炮。

虽然我们火器的射程不如他,但他们是进攻的一方,总会靠近,只要靠近,我们再开炮,也是一样的效果。

还有一点,那就是骑兵。

大汉想要从海上登陆发起进攻,骑兵定然稀少。

而我们的骑兵众多,哪怕他登陆成功,我们也可以利用骑兵之利!”

朱高炽闻言看着地图,最终却是摇头。

“我打仗的本事或许不如你,但看待局势的本事,我自认还是不差的。

他想要靖难,优先的进攻目标,以及精锐的部署,确实会在你说的这些地方,你在海岸的那些部署,我也认可。

可至于骑兵,你想得太简单了。

战船,也是可以运输战马的,只不过上岸之后需要休养数日时间罢了。

而且在南方,大规模的骑兵想要展开,并不容易,太受地形的限制,如此骑兵规模就难以发挥优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你看这里。

库页岛可是也在他手里,他若是派一路大军从这里进入奴儿干都司,你认为那些女真等族的人,他们还会愿意听朝廷的令吗?

这些人不过都是一群见风使舵的墙头草罢了,他们若是不这样做,恐怕都已经被灭干净了。

到时大汉的大军沿着东北南下,北方恐怕都难保。”

朱高炽说到这里,转头凝重的看向朱瞻基,肃声开口。

“北方不可失,不然这仗,更没法打。

如今迁都的事情差不多完成了,只是我还没有过去罢了。

我准备让你去顺天府,你率领骑兵,阻止可能的进攻。

而我留在这里,阻拦大汉。

一南一北,无论哪个地方有失,不至于让我们彻底没有余地。”

朱高炽能够想到的,只有这个法子了。

朱高煦的大汉再强,但主攻只能有一路。

而他登基称帝之后在这里吸引朱高煦的主力大军,朱瞻基若是能够击败朱高煦另外的大军,那还能继续打。

若是朱瞻基不行,他这里即便被攻破,起码还能保留朱瞻基在北。

到时朱瞻基即便想要继续打,也不至于无法还手。

如果朱瞻基不想打,也可以直接北逃,起码可以保命。

他能做的,也只有这样了。

其他的,他也想不出来了。

朱瞻基闻言,犹豫良久,最终在朱高炽的厉声呵斥下,最终同意去往顺天府北平。

待朱瞻基离开,朱高炽当即开始安排起各种事宜。

他可不仅要防备朱高煦,还要准备朱棣与朱高燧的安葬,自己的登基等等事情。

大汉国,此刻的朱高煦还没有得知大明的消息,正因为前方的战事顺利而欣慰。

这次出征的两路大军,都很是顺利,已经攻灭莫斯科公国、基辅公国,以及奥斯曼帝国。

朱瞻壑还在那里处理着占据那些地方后的事务。

而这次,朱高煦的荣耀点也再次获得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