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朱高煦的决定:起兵,靖难!(1 / 1)
兑换完成,朱高煦心情大好。
虽然荣耀点用了,但起码兑换的这些,等到成型,又可以加快一定的发展速度了。
就在这时,枚青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大明传来紧急消息,皇上在北征击败重创鞑靼后深入瓦剌腹地,在征途之中病逝。
赵王疑因大明太孙控制中帐,起兵失败后被太孙所杀!”
朱高煦瞪大双眼,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这一刻,朱高煦一时都有些恍惚,朱棣死了?朱高燧被朱瞻基杀了?
虽然他有预料朱棣会死,毕竟历史上的大限也就在这个时间,如今还多活了两个月,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了,但这个事实真的到来,朱高煦却是依旧有些感伤。
他与朱棣倒是已经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如今的感伤,也不过是因为永乐大帝的逝世,让他一时有些惆怅。
如果朱棣的死,他已经能够有所预料,可朱高燧的死,就让他无比意外的同时,心中又有些忿怒了。
朱高燧派人伏杀过他,他也并不是为了朱高燧的死感到可惜,可朱瞻基居然这样迫不及待的杀了朱高燧,那么对他的恨意,又该有多深?杀意得有多大?
如今他的大汉确实已经不用惧怕这些,可只要又想到他被朱瞻基活活烤死,心中的膈应,越是牵动他的心神。
即便朱瞻基现在已经无法对他做什么,但现在杀意已经这么明显,以后他若是不在了,大明哪一天分化了大汉,那他这一脉,岂不是依旧都会死?
朱瞻基的这份狠辣,让他极为的不喜。
朱高煦沉默许久,才拿过密信看了起来,当知道前因后果,朱高煦更加沉默了。
这封信是他在大明军中的人传回来的,说得很是详细,在最后,还在劝他起兵靖难,他们为内应。
信里更是已经说到了朱能也被朱瞻基控制,失去了自由。
朱高煦坐在主位上不断的思索着,他也在想着,到底要不要靖难的事情。
朱棣与朱高燧的死,还不至于让他有更多的伤感,如今最为重要的,还是这件事情。
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情,大明内部肯定人心不稳,并且已经有人愿意为内应。
除此之外,大汉如今疆域的扩大速度有些快了,大汉的汉人人口,依旧还是跟不上。
毕竟他之前得到的那些地方,本身也不是人口多的地方,他也需要更多的汉人去填充如今已经扩大的疆土。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他能够得到大明,那他可以得到一笔史无前例的荣耀点,一旦得到,他从系统里兑换出需要的东西出来,可以让汉人再次得到空前的发展。
原本朱高煦是没有想过打回大明的,但事情的发展,已经渐渐出乎他的预料。
无论是对朱瞻基的膈应,还是大汉如今的发展,有大明为根基之后,王朝以及汉人的发展,才会更好,更为快速。
可一旦真的打回大明,得到这些,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他也必然会被大明而牵扯精力与时间。
因为大明那些地方,才是汉人真正的根,他必须要重新开始发展,开始去治理。
到时会有太多的事情牵扯,导致他无法短时间内继续开疆扩土。
现在他的年纪也已经不小了,只要打回大明,起码也得耽搁十来年的时间,这是至少。
那时若是不发展好大明,而是将重心依旧放在外面,只会让内部的情况越发危急。
而在十年之后呢,他年纪更加的大,到时更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不过系统里面还有延年益寿丹可以兑换,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朱高煦不断思索着,系统里面的延年益寿丹,一枚可以增加数月至一年的寿命,哪怕就按数月算,最多可以兑换百枚,那怎么着也能增加六百个月以上。
也就是说,他的寿命,保底还能增加五十年,这是至少,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百年。
而每兑换一枚,后面的价格就会增加一万荣耀点。
也就是兑换第一枚一万,兑换第二枚两万,第三枚三万,依此类推。
想到这里,朱高煦皱眉了,因为按照系统的这个兑换法子,一百枚延年益寿丹,他好像没法全部兑换出来。
要是想要全部兑换出来,这得需要多少荣耀点?
这特么全部兑换出来,恐怕是几千万上亿的荣耀点了吧?
他哪怕推平世界,加起来能够得到这么多荣耀点不?
而且全部兑换延年益寿丹,科技还要不要发展了?
想着这些,朱高煦心头一沉。
这个丹药的兑换,怎么看都是一个陷阱,想要一心嗑延年益寿丹增加寿命,看来不怎么现实。
朱高煦所能兑换的,撑死就差不多二三十颗。
不对,三十枚丹药都难。
前十枚丹药就需要五十五万荣耀点,后面再兑换,就是从十一万开始,再兑换十枚,好家伙,直接就是百多万,再加上开始兑换的十枚,只是二十枚丹药,直接就是两百多万的荣耀点。
按照这个趋势,他还想要兑换百枚?
兑换三十枚都费劲。
而且哪怕就是只兑换二十枚丹药,都是两百多万的荣耀点,这么一笔荣耀点,能够兑换多少好东西?能做多少事?
朱高煦发现自己不能继续想下去了,这个坑实在有些大了。
最初的时候亏他还以为这还不错,一万荣耀点的起购价,现在仔细一想,是真的吓人。
“不过上千万荣耀点,似乎也不是那么难,只要能够得到大明,以大明人口开始发展,再不断开疆扩土之下,还真能向亿点这个单位靠齐。”
想着这些,朱高煦心头又开始有些火热起来。
科技确实要发展,他也要不断兑换新的出来,但丹药的兑换,也不是不可以同时进行的。
但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有大明这个根基才行,哪怕就是科技等等各方面的发展所带来的荣耀点,都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想着这些,朱高煦发现,一百枚丹药或许还是兑换不出来,但这样一来,兑换几十枚,不是没有希望。
毕竟有着这样一个系统,还有这个好东西,朱高煦也没有高尚到不兑换这个出来延年益寿了。
不再去想,朱高煦看向枚青。
“去将李定荣叫来。”
“是,王爷!”
枚青隐隐有些激动的退了下去。
作为知道这个情报的人,他是格外希望朱高煦能够发起靖难的。
其实不仅是枚青,大部分人都希望朱高煦能够打回去。
他们不是对开疆扩土没兴趣,只是在他们眼中,大明才是真正的根,如今实力强大,朱棣又已经死了,朱高燧还被朱瞻基杀害,理由也有了,只要杀回去,朱高煦称帝,他们尽皆是从龙之功,可以再次回到那片土地上。
至于开疆扩土,到时又不是不能继续打,他们可是都想要。
朱高煦等了一会,李定荣匆匆走来,面色凝重。
“参见王爷。”
“起来吧,大明发生了要事,你一起给我参详参详。”
朱高煦随即将大明的消息缓缓说来,没有丝毫的隐瞒。
说完之后,朱高煦问向李定荣。
“你说,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李定荣神情无比的严肃,郑重向朱高煦一礼。
“王爷,大明太孙朱瞻基,不顾大军北征之事实,谋害皇帝,又加害大明赵王,杀害自己亲叔叔,做出如此天怒人怨之事。
如今大明太孙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大明太子必然也参与其中,身为太孙之父,又为皇上嫡长,竟然也如此之事,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成为大明太子、大明太孙?
现大明正是需要王爷回去主持公道之时,大明天下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皇帝与赵王被其谋害,还需王爷率军前往,严惩凶手。
臣恳请王爷,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以百姓为虑,起兵靖难,再造盛世大明!”
李定荣没有丝毫犹豫,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的跪地,目光灼灼的看着朱高煦。
其实在他来的时候,枚青就忍不住跟他说了是什么事。
对于打回大明,最开始他们没有人想过,因为那个时候在他们所有人看来,都极为不现实。
后面大汉不断崛起,大汉的实力渐渐超越大明,尤其是南洋海战之后,更是让他们知道大汉对大明的差距。
不过朱高煦一心只想着对外扩张大汉疆域,对大明没有丝毫兴趣,加上朱棣尚在,他们都没有说什么。
毕竟大汉已经不比大明差了,他们在大汉得到的,哪怕打回大明也只是这样了。
可他们觉得大部分人,都是从大明出来的,对大明那片地方,心中谁没有深深的执念?
外面千好万好,不如根那里好。
这些想法,他们每个人都死死藏在心里,因为他们都清楚对外开疆扩土的心,只得掩藏与放下。
但现在,如今大明发生这样的大事,让他看见了绝佳的机会。
李定荣心头那颗想要打回去的心,又看似活泛了起来。
其实李定荣很感激朱瞻基的,如果只是朱棣病逝,哪怕他劝,在他看来,劝动朱高煦的希望都不大。
但偏偏朱瞻基杀了朱高燧,这就是一个绝佳的理由。
大军师出有名,这就是最好的出兵理由。
如今李定荣只想劝朱高煦起兵,因为他很清楚,过了这次的机会,后面想要做这样的事,都师出无名。
且朱高煦会更加不愿意了,他们就真的再难回去了。
朱高煦看着李定荣,听着这些话,面色虽凝重,心头却是笑了。
李定荣扣的这些帽子,是真不小,直接将朱高炽与朱瞻基钉死了。
朱高煦一时没有说话,直到许久,才缓缓开口。
“此事重大,立即通知其他人前来朝议,决定此事!”
朱高煦并没有直接定下,而是扩大商议的人。
随着通知下去,所有人纷纷凝重的来到承天殿,每个人尽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能够让朱高煦做出这个动作,都很清楚绝对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大汉的绝对大事。
待所有人到齐,朱高煦将事情说来,所有人纷纷震惊的看着朱高煦。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明居然发生了这样的大事。
紧随其后,所有人都纷纷开始激动起来,面色涨红,这是激动兴奋所导致,气血的上涌,让他们控制不住。
每个人心头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出兵,必须要出兵,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最先出声的,依旧是李定荣,坚定的支持出兵打回大明。
李定荣虽然不知道朱高煦心中到底是想打回来还是当做无事发生,他也顾不得朱高煦会不会对他有想法,此刻他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在大汉为王,虽与皇帝无异,但到底无皇帝之名。
唯有打回去,朱高煦才能拥有这个名分。
李定荣话音落下,其余人纷纷跟进,大肆抨击朱高炽与朱瞻基的同时,全部都是请求朱高煦出兵打回大明的声音。
朱高煦看着所有人跪地请求他起兵打回大明,沉默一会之后,缓缓站起身。
“既然如此,为了大明天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本王决定,尽起大军,铲除奸邪,以靖国难!”
朱高煦心头满是火热,他都有些没有想到,事情最终还是发展到了这一步啊。
打回大明,登基称帝,再开始对外扩张,建立属于他朱高煦的时代,怎么能不让他血脉喷张。
下方众人听着朱高煦的决定,更是激动无比。
“大王圣明!”
所有人都在高呼着,呐喊着。
这样的气氛环绕许久,最终所有人都开始商议起该如何出兵,以及该做什么准备。
足足商议了三个多时辰,待所有的细节决定完成,所有人怀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纷纷开始做着各种准备。
这一日,朱高煦的王令不断下发。
大汉的大军开始集结,而在朱瞻壑那里征伐的大军,同样传去了王令,留下一部分大军就地驻守外,其余大军开始班师。
同时大明发生的事,也从王宫之内向外传出,王令不断向下传递。
同时对百姓的宣传,也开始同步进行。
各地的府库物资,在各级官府的运作之下,开始不断运输集结。
当这些消息传出,让大汉所有人,全部开始沸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