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人间最美事,洞房花烛夜(1 / 1)
下午六点,终于到了最后一个流程。
拜堂这个礼在唐慢慢出现,到了宋各种礼仪才算是真正完善。
萧瑀和杜如晦之前已经和王皓商量过了,所以程序非常简单,祭拜天地,祭拜父母,对拜加交杯酒。
这些礼仪在堂屋完成就行,等礼仪完成李渊父子带头,其他客人也全都撤退。
毕竟从中午一直吃吃喝喝到现在,确实已经算时间非常长的婚礼了。
等所有人都走完,珠儿招呼其他人开始打扫卫生。
王皓抱着杨南归入洞房。
本来应该是需要有人听房的,这习俗王皓是一点都接受不了,这特么的怎么听着这么变态呢。
至于技巧问题,这个古代就靠疯狂的画加出嫁前一天双方父母面授机宜了。
压箱底,本身就是一个陶瓷器技术指导盒。
这时候没有那么含蓄,直接放书在里面,给你写的明明白,自己研究吧。
看到那些图,王皓觉得古人在特写方面是有点技巧在的。
知道的,这是技巧图,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印度。
那上面的东西画的王皓恍惚间看到了湿婆的林加,咱就是说都不是近视眼,不需要放大这么多的倍数。
这本书还是萧瑀塞给王皓的,能落在这老头子手上,那必须得是珍藏版才行。
杨南归也有一本,这本更厚。
这东西还有流派之分,女的更厚一点,上面记载的东西更多,只能说编撰着牛叉。
回到房间,王皓将杨南归放在床上。
王皓现在的第一想法是洗澡,忙了一天这谁受的了。
“洗澡么,我是说沐浴么。”
这时候的洗澡还是洗手洗脚,沐浴才是洗澡。
“不行的,今晚不能沐浴。”
新婚夜洗澡是把所有的福气全都冲走了,所以在这个时代前一晚会洗澡,但是就今晚不能洗。
“我就是单纯冲一下,我今天跑了一天,刚才抱着你进来你也闻到了,都臭了。
“很快,要不了一刻钟就好。”
这时候还没有掀盖头的习俗,杨南归早就将帷帽摘了,王皓去洗澡,杨南归在铺床。
等王皓出来,杨南归已经躺下了。
不仅躺下了,衣服也已经叠好了,这效率是真的快。
等王皓过来,虽然脸比苹果还红,不过还是认真的把王皓的衣服全都折叠好,最后放在自己的衣服之上。
入洞房,衣服都有仪式。
叠好衣服,杨南归两眼望着天花板躺下,王皓脑中蹦出愿君多采撷五个字。
采撷这两个字确实传神到了极致。
要不说文人骚客呢,这骚客可不止是会离骚。
“郎君。”
“啊,哦哦。”
王皓这才发现自己这样坦然的站在床边更像是一个盲流子,确实相当不雅观。
一个出溜,直接溜上床。
嗯?
王皓还以为真的是采撷,怎么还是主动进攻型的?
半夜腾龙绕鸾,第二天王皓睡的那叫一个香,精疲力尽这四个字也是非常适合洞房花烛夜。
一大早杨南归就醒,按照家里人教的新妇要早起。
王皓还在做春秋大梦,在梦中自己家里多了一个人。
杨南归看着睡着的王皓,在长安城人的心中王皓是神仙,无所不能。
可看现在睡着的样子,和寻常人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
看着看着,忍不住伸手在王皓的脸上抚摸了一把。
王皓一惊,睁开眼就看到了杨南归。
屮!
虽然家里不冷,你这一只手支撑着下巴斜躺,一大早的风景是不是有点太过好了。
“还痛么。”
“一点点。”
“那今天就不出去了,反正家里没有人,不需要请安。
“走吧,洗澡。”
王皓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杨南归一声惊呼,已经被王皓抱进了盥洗室。
昨晚折腾完就睡了,早上还是要洗一下的。
外面珠儿他们起来的比往常都早,今天可是见娘子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好。
不过坐等右等,一直等到日上三竿还没出来。
“郎君和娘子不会还在睡觉吧。”
“这样,猴儿你和打荷先去买东西,郎君和娘子可能要到中午饭才出来。
“郎君说今天要宴请昨天没吃饭的那群小郎君,所以中午之前肯定会起来。
“我们先忙,等郎君起来再说。”
其他人都点点头,这样也行,有了娘子自己等人要表现的更好才是。
娘子什么脾性还没有弄清楚,可不敢太过于松散。
至于王皓两口子,现在躺在床上看照片。
杨南归也是第一次知道画居然能这么逼真,昨天婚礼的盛况其实自己没有看到。
现在通过这些视频,照片算是重新看一遍。
宾客的仪态、吃的东西全都看的清清楚楚,这些人虽然是因为王皓的面子而来,可终究这是自己的婚礼。
这就是祝福,值得一辈子永久珍藏。
“怎么样,盛大吧。”
“确实盛大,不过这么吃的话我们昨天消耗了多少?这么多吃食就算是军队吃也要吃一月多吧。
“要是配上粟米,长安城的士兵都能吃三月呢。”
好是好,可这消耗也太大了!
尤其是流水线,那肉一盆一盆不要钱一样哐哐就是送,吃的杨南归心痛。
昨天之前,吃的那是王皓的东西。
可现在看,那吃的是自己家的东西,这种奢华是堆出来的啊。
杨南归对于奢华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和抵触。
自己那个抽象的爹为了面子能把丝绸缠在树上,贵重东西任凭万国来朝的小国之人随便拿。
咱是天朝上国,有钱。
结果抽象到国破家亡,杨南归的教育基本上都在节俭上,看到王皓这作风,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老爹,抽象广神!
“你郎君我是神仙,这点吃食都拿不出来,这神仙也太丢份了。
“我今天还要招待昨天帮忙的这帮人,现在快中午了,我得出去一趟。”
“同去,我现在是家里女主,总不能一直在房间待着,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