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李承乾,流水不腐的典型(1 / 1)
“对了,我之前让太子想的那件事想的怎么样了,就是长安城烧柴的问题。”
李承乾一愣,话题跨度这么大么。
“我确实写了一些,就是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先生过目。”
李承乾按照王皓所说,将稿子优化了好几次。
而且随时带在身上,也是准备随时等王皓问自己,不说其他,就这态度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王皓拿过来一看,确实不少。
最长的一个方案是他自己最先想的,洋洋洒洒写的非常多,不过实际内容不多。
全都以教化为主,穿插一些节约之类的。
第二方案是他请教过李世民之后再写的,这次就少了很多,不再是空话,而是想怎么实施。
主要是还是节俭,是勋贵们好好节俭。
第三个方案加入了种树这个项目,不过还是太理想,砍一棵种一两棵。
这种方法太过于理想了,砍的速度肯定比种的速度快。
虽然是解决的方法,但是不能形成稳定的平衡。
第四个方案,多了一个不伤本的项目,就是砍树的时候砍侧枝,不砍主干。
第五个方案,就是将这些综合优化一下。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让王皓觉得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伍一锅的方案。
李承乾认为五家用一个灶头,因为灶膛里面会有余温,所以五家顺次做饭比五家一起做饭需要更少的柴。
为了公平,五家轮流第一个做饭。
这是一种非常浪费时间且低效的行为,不过这说明起码是真动脑子了。
“很好。
“太子给出的方案已经是算是非常优质,毕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这些办法了。
“想要彻底杜绝,除非是神仙。
“尤其是最终版的最后一个方案,从实际操作看这个方案是毫无意义的。
“浪费时间而又低效,可却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这件事中能看出太子思考问题已经慢慢的脱离无意义的描述,开始联系实际了。
“这点,是非常值得被提出表扬的。
“太子的优点是认真,耐心。
“所以要让太子的这两个特点完全发挥,而不是去创造毫无意义的优点。
“太子能有耐心将一件杂乱无章的事梳理清楚,也能专注认真完成一件事。
“这就是太子的大优点。
“所以太子可能背书不快,不能出口成章,可他能做事。
“作为储君,最难得的就是认真做事,有耐心做事。
“所以,我认为陛下还是奖赏一下太子。
“有进步,就是有进步。
“这段时间我是看着太子进步的,从被孔颖达、李纲这些庸才教育的好像一个机械木偶,,到现在的开始自己思考,慢慢展现自己的特质,进步非常大。
“首先,要敢想,然后再说对错。
“这个方案不行,可能看出太子确实是做了调研,确实在认真做事。
“这,也是这几份方案最大的优点。
“从第一版全都是废话,到写出第五版,慢慢变的言之有物,这就是大进步。
“学习这件事不能只看吴下阿蒙,更要看细水长流。
“太子可以回顾一下,陛下可以回顾一下,诸位勋贵也可以回顾一下。
“这两个多月,太子好像没有怎么变,可仔细想想是不是变化已经很大了。
“这就叫润物细无声。
“太子的方案就先放在这里,这方案在我这里通过。
“你们也是,别一天吊着一张脸。
“自己家孩子有进步就夸奖,哪怕他只是学会了一句话,那也值得夸奖。
“人家进步不是哼一声就是说你还有什么什么不足,要努力进步。
“你们这么说除了扫兴还能做什么,这句话就得那个时候说么,第二天说不行么。
“我不是抨击某一个,你们都不是好老师。
“太子你回头催一下长孙无忌,让他把他的方案拿给我看看。
“要是比不过太子的,他还是老老实实去种树吧。
“天已经很黑了,还有谁要说什么么。”
李承乾长出一口气,站起来行了一个弟子礼:“多谢先生夸奖。
“承乾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可是先生一直都在鼓励承乾,承乾现在做事也是从容了很多。
“多谢先生。”
李承乾这确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加上太子位置稳固,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最爽的人。
实际上,李承乾压力非常大。
顶着李世民儿子的头衔,那众人对他的期待就会无限拉高。
老师呢,又都是孔颖达、李纲这种人。
小小年纪,实际上心态就已经崩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李承乾,就是后一种,他是彻底变态了。
小孩在打压教育长大,被夸来两句那爆发出的能量是真的猛。
除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种不正常的时代,太子中承受压力最大的就是李承乾。
就算是刘据,一开始都没有这么大的压力。
“放平心态,慢慢学习。
“不要和你耶耶比,你耶耶是天生帝王,这样的古来就一个,算上光武帝也才两个。
“你也不要全盘学习你耶耶,你耶耶是学不来的。
“你学习你耶耶的思考,大是大非的处理就行,再加上直接的思考,慢慢的你就合格了。
“除了极个别天才,人都是学成功的。
“孔子传授弟子,荀子劝学。
“所以不要理会李纲这类人的胡扯,学着学着你就会发现你合格了。
“没事干也不要在宫里一直待着,多跑外面。
“汉宣帝刘洵,就是知民间所以制定了治国法,最后让西汉真正走上了巅峰。
“你要学的不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和光武帝。
“你要学的是汉宣帝和汉章帝,这两位将西汉和东汉带上了巅峰。
“他们一个在民间长大,一个顶着顶替自己大哥当太子的帽子,可这不会限制他们。
“你也是一样,慢慢来。”
李承乾眼中全都是雾气,很少有人和他心平气说话,这么鼓励自己。
“是,承乾谨记。”
“那我们说说另外一件事,这次的百姓入长安求良种。
“关于这件事,陛下怎么看?”
李世民神色严肃,这也是自己来的主要目的。
这件事可大可小,现在王皓主动提出那最好不过,自己也想将这件事先解决了。
“依朕之所见,终归还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