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学校性质,青史留名的机会(1 / 1)
“这。。。合规矩么。”
李世民也完全失去了主张,虽然现在不是皇帝了,可那也是曾经的皇帝啊。
听说帝师,没听过师帝。
太上皇教什么,教怎么成皇帝?这正常么,这合理么。
“没有什么不合规矩的。
“太上皇学识渊博,又精通箭法,还当过皇帝,看事情的眼光自然不一样。
“就太上皇这经历,当教师是最好的选择。
“我已经聘请完毕了,太上皇也同意了,这件事我就是给陛下说一下。
“我想,陛下不会同意吧。”
李世民缓缓点头,好像确实没有什么不能同意的,主要是找不到不能同意的理由,那剩下的就是同意。
“这,好吧。
“先生开学校,朝廷这边需要做什么?”
李世民现在也看明白了,王皓做的事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只会更好的协助自己统治。
“不用。
“我那边教授的都是一些实用的东西,顶多就是思想上的一些碰撞。
“朝廷这边我就不麻烦了,反正也没啥可用的。
“这帮王佐之才我也不敢要,这帮人除了带坏人一点作用都没有。
“太上皇是第一位教师,我已经看好了第二位教师,这人不是很出名,他是河北人,叫李春。
“这人籍籍无名,但是在桥梁设计方面非常强,所以我已经派人去了河北寻找。
“问问他,愿不愿意成为第二位教师。
“第三位现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名马周,此人是真正的大师。
“和朝上这些王佐之才不一样,他是一个能既能提出问题又能提出解决办法的人。
“我敢断言,论综合能力,他超过朝上任何一个人人。
“他曾经得罪过人,所以现在没有出仕。
“这种人寄人篱下确实有点浪费了,所以我准备邀请他来当教师。
“我听说在邠州有一位治水非常厉害的人,此人叫杨不堀,我也已经派人去邀请了。
“还有几个其他方面很厉害的人,我也都去邀请了。
“至于学校我准备就建在仙宫坊,这里非常清幽,适合治学。”
这学校干啥的?
魏征都有点好奇了,王皓不是那种一时兴起的人。
既然建立学校,那自然是要培养人才。
可招的这些人中除了太上皇都是一些无名之辈,这会有学生入学么?
一所学校,没有学生那算什么学校。
“这样啊。
“学子呢,哪些人能入学?”
这点很重要,学子的来源决定了这学校的性质。
“所有人吧。
“主要看兴趣和能力,有兴趣有天赋有能力,那就能入学。
“人活着,不能只是沉迷于做官这种无聊的事。
“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思想是碰撞出来的。
“所以,学校可以没有人,但是不能全都是废人。
“只有要志气和天赋、兴趣,那四方之人都能来入学,甚至是女子也可以。
“男女有别,在有些领域女子比男子更擅长。
“陛下放心,不会和国子监抢学生。
“国子监官宦子弟好好读就是了,我这学校总是要留下一些有趣的人。
“我那里培养不出魏征这样的王佐之才,所以和国子监没有冲突,请陛下放心。”
李世民咳嗽了两声。
人魏征就在这里,你说话也稍微委婉一点啊。
魏征倒是不在意。
“敢问先生,什么叫有趣的人?”
“发现自己擅长的并发扬光大推陈出新的人,这种人就是有趣的人。
“当然,这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与之相对的就是无趣之人,拿着几本所谓经典走捷径的人,这类人最是无聊。
“立春,非常无名。
“不过他却设计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这就是有趣的人。
“这就叫开创新,这种人可谓师。
“在造桥这个领域,他就是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千古。
“他能造出这座桥,那让他为师,天下对造桥有兴趣的人都聚在学校,大家集思广益,就能造出更多好桥。
“让天下没有难走的路,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么。
“所以,李春无名有名都行,他我都会恭敬的请到学校成为教师。
“这种人,起码比想着在朝堂上争名,私底下兼并土地,沽名钓誉,抱着两本破书充当贤人好吧。
“对,我说的就是你这样的。
“现在,懂什么叫有趣么。”
魏征点点头,这位的这张苦瓜脸永远都不会变,好像真的没有感情一样。
“哎,先生此举还是为了天下啊。”
李世民倒是听出了一点意思,这学校不就是教三教九流的人么。
“这样的学校,朝廷不支持那倒是朕的不明了。
“先生放心,这学校朕自然会大力支持。”
王皓一抱拳:“那请陛下帮我发一个公告吧,邀请全国有一技之长的人来长安城。
“这个能力不限,只要是自己觉得有用就行。
“比如,会造船。
“自认为自己的造船技术无敌好那就可以来,自己在营造房子上有特殊的本事也行。
“在天文、算术等等方面优势都可以来。
“一旦录取就是教师,就算是不录取也会送回原籍。
“陛下可以拟旨意,然后我帮忙发布,等各州县将人员集合,我会将人带回来。
“等事情结束,我再将人送回去。
“费用,我承担。”
在这件事上还真是高手在民间,不过朝廷也全都是废物,工部和匠做监也有很多这个时代的强者。
毕竟朝廷不是傻子,真正干活的人也会被征召。
“好,朕这就拟旨。
“至于费用自然是朝廷负担,这又不是先生的私事,还能让先生破费不成。
“先生不求名不求利,所为所为都是为了这天下。
“朕作为皇帝都没有这么无私之心,要是先生不让朝廷承担费用,那朕就成了罪人。”
李世民现在的参与心达到了极致,作为皇帝这么大的事怎么能没有自己的手笔。
以李世民的敏锐已经隐约感觉到这学校对后世的影响,朝廷不管不顾,那自己在史书上免不了被蛐蛐几句。
这种无妄之灾,李世民那是坚决不背。
“好吧,这费用陛下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