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罪己诏?动员全民!(1 / 1)

加入書籤

刘如意与项轩闻言,顿时明白了刘盈的深远用意,这是要将对马岛经营成一个永不沉没的战争堡垒和前进基地!

二人热血沸腾,齐齐抱拳:“臣弟(末将)领命!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安排好后路,刘盈才启程返回长安。

——

然而,甫一还朝,不等他提出征伐卫满之议,朝堂之上便已炸开了锅。

不少文官,尤其是那些秉持“仁义”、“德化远人”、“劳师远征耗费国力”观念的儒生和老臣,纷纷上奏,极力反对再启战端。

他们陈词滥调,无非是“卫满虽有不敬,然已服软”、“陛下既已接受其称臣,不当再征”、“倭国僻远,得之无益,当专注内政”、“连年征战,国库空虚,百姓疲敝”云云。

陈平、贾谊等人虽据理力争,陈述卫满朝鲜狼子野心、战略位置之重要以及不除之后患无穷,但反对之声甚嚣尘上,一时竟占据了上风。

龙椅之上,刘盈静静听着双方的辩论,脸上看不出喜怒。

就在反对派大臣以为皇帝会被说服,暗自得意之时,刘盈却缓缓开口,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刘盈的声音平静无波,“是朕,虑事不周,急于求成,致使将士远征,却功亏一篑。更是朕,无能窝囊,被那卫满以武力胁迫,因担忧陷入倭国之将士安危,竟屈从退兵,丧师辱国!”

他站起身,语气沉痛:“此皆朕之过也!与诸位将军、与浴血奋战的将士、与天下百姓无干!朕,当下诏罪己!”

满朝文武,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全都懵了!

皇帝…要下罪己诏?这…

刘盈说到做到。一份言辞恳切实则暗藏机锋的《罪己诏》很快颁行天下。

诏书中,刘盈详细列举了倭寇数十年来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累累血债,阐明大汉征伐倭国乃是吊民伐罪、捍卫疆土的正义之战。

笔锋一转,痛心疾首地写道:然“天兵”奋战之际,竟遭所谓“藩属”卫满朝鲜背信弃义,以数万水师威胁侧翼,逼迫天朝!

“朕德薄能鲜,慑于其势,忧及深入敌境将士之安危,不得已而行权宜之计,暂止干戈…此实朕之奇耻大辱,愧对祖宗,愧对将士,更愧对天下受倭患之黎民!”

“凡有罪愆,皆在朕躬,万方有罪,罪在朕一人!”

这份诏书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通篇没有直接要求战争,却比任何战争动员令都要有效。

通过天下郡县、驿站系统迅速传播,很快,从朝堂到市井,从士子到农夫,无人不知陛下为保将士而忍辱负重,无人不晓卫满朝鲜卑劣无耻、趁火打劫!

原本可能存在的厌战情绪,瞬间被巨大的屈辱感和愤怒所取代。

尤其是东南沿海屡遭倭患的地区,百姓群情激愤!

朝廷为他们报仇的战争,竟然被一个小小藩属国给破坏了?皇帝还因此下了罪己诏?

“奇耻大辱!简直是奇耻大辱!”

“卫满狗贼!安敢如此!”

“陛下何错之有!错的是那背信弃义的卫满!”

“血债必须血偿!踏平卫满朝鲜!”

民意如同被点燃的火山,轰然爆发!

无数的请愿书雪片般飞向长安,各地的青年子弟更是自发聚集,手持兵刃,来到长安城外,高声呐喊,请求参军,要求朝廷发兵,征讨卫满,雪此国耻!

整个大汉,仿佛变成了一架无情而高效的战争机器,民意沸腾,求战之声震天动地。

那些当初在朝堂上极力反对出征的官员们,此刻彻底傻眼了。

他们看着宫外群情汹涌的百姓和士子,听着那震耳欲聋的“征讨卫满”的呼声,只觉得头皮发麻,手足无措。这局面,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掌控。

他们慌忙集体入宫,求见刘盈,声音发颤:“陛下!陛下!民心汹涌,几近失控!长此以往,恐生变乱啊!还请陛下速速下旨,安抚民意,晓之以理,平息干戈啊!”

龙椅上,刘盈好整以暇地看着下面这些惊慌失措的臣子,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讥讽。

他大袖一甩,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丝“无奈”和“愤怒”:

“安抚?平息?诸卿现在知道让朕来安抚了?”

“当初朕欲一劳永逸,永绝边患,是你们!是你们一个个引经据典,说什么仁义道德,说什么劳民伤财,极力反对!”

“好!朕听了你们的!朕忍了!朕甚至下了罪己诏,把所有的罪过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如你们所愿了!”

“现在民意沸腾,民怨滔天,你们控制不住了,反而又来让朕去平息?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朕倒要问问诸卿,你们平日里口口声声为君分忧,为国效劳。如今,你们究竟是在为朕分忧,还是给朕添乱?是在为国效劳,还是要将国家推向动荡?!”

这一连串的质问,如同重重的耳光,扇得那些反对派大臣晕头转向,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们直到此刻才真正明白,眼前这位年轻的皇帝,手段是何等的老辣高超!

他根本不屑于在朝堂上与他们做无谓的争论,而是直接绕过他们,用一纸罪己诏,将矛盾直接抛向天下百姓,借磅礴的民意,反过来碾压一切反对声音!

这已非单纯的帝王心术,而是对人心、对舆论炉火纯青的掌控力!

相比先帝刘邦的豁达与权变,刘盈显得更加深沉、更加隐忍,也更加善于运用规则和道德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他是一位远比刘邦更难缠,也更能牢牢掌握至高权力的帝王!

群臣匍匐在地,冷汗涔涔,再无人敢提半句反对之言。

整个朝堂,只剩下刘盈冰冷而威严的声音,以及宫外隐隐传来的、要求战争的汹涌呼声。

征伐卫满朝鲜,已成大势所趋,无人可挡。

刘盈的意志,通过这场精妙绝伦的操纵,彻底化为了国家的意志。

战争的车轮,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轰然启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