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我说兄弟,你这是捅了马蜂窝(1 / 1)
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的周正,正在和主动打来电话的老牙聊着情况。
就和过去一样,实时关注形势变化发展的老牙已经了解了最新的战场变化,专门打电话过来也就是为了这事。
“我说兄弟,你这是捅了马蜂窝,猜猜我现在正在看什么?”
“......”
不待周正这边搭话,电话那头的老牙自问自答已经继续开口。
“最新一轮的高分光学卫星照片,五分钟前刚刚到我手里。整个战场,不,整个战区的博纳特部队都被你惊的像蝎子蛰了腚的驴一样。我手里的卫星照片,至少能确认3个旅的博纳特部队已经在朝你扑过去,希望你做好准备了。”
“3个旅?呵,博纳特这老混蛋倒是挺给我面子,动动身子就这么大排场来伺候哥们。”
根据安德罗给出的情报,博纳特麾下的一线野战部队基本沿用了前政府军时代的编制。
每个旅下辖5-6个营不等的作战部队,旅以下不设团部,算上其它配合作战的辅助、支援、技术兵种,博纳特这些野战旅的总兵力大约在6-7千人不等。
当然,这只是纸面数字,是最理想状态下的齐装满编情况。
另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是博纳特麾下这些野战旅大多数都处在不满编状态,而且普遍存在吃空饷和装备妥善率不高、主力作战装备用破烂玩意儿顶装的问题。
比如某旅的旅属支援火炮本应是牵引式的152榴弹炮,至少在组建该旅时的纸面方案中是。
但落实到实际层面后却因为装备数量不足,一时半会儿搞不来需要的火炮问题,而被迫用122甚至美制的老式105榴弹炮顶装,突出一个“有啥用啥,有的用比没的用强”。
装备妥善率也是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可能账面上有50辆坦克的一个机械化旅,实际能出动的坦克却不到30辆,装备妥善率刚过50%多一点点。
如此算下来,其实博纳特在各种宣传口径和媒体渠道中,不断宣称的自己麾下有40万大军这事儿,不说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也最起码是水分巨大。
刨开各种凑数的三四线守备部队、治安维持队、民兵这些纯粹凑数的兵力后,汇总了各渠道情报的周正估摸着博纳特麾下实际可用的野战部队真实总兵力,顶破天也就20万出头。
但即便如此,敌人的兵力仍然10倍于安德罗,更重要的是博纳特那老混蛋现在坐拥明面上的大义,在兵力补充、战略纵深、战争后勤等诸多能力上也都要远超安德罗。绝大部分军阀、部落酋长、前政府军的指挥官,在其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双重攻势下已经倒向了他那边。
这也是为什么俄国人之前敢于判断安德罗是最后一个既有能力,又愿意跟博纳特死磕到底的人。
并不是说安德罗有多强,而是除了安德罗之外真没别人了。
如果不想失去对这片土地施加影响力的机会,那么俄国人只能支持安德罗,否则的话就得面对将俄国人视作“国际贱民”的博纳特那张臭脸。
话归当下来说,老牙在电话里说博纳特派了3个旅过来围剿,那周正估计自己要面对的实际敌军总数大约在1.5万人左右。
可能会稍多,但多的有限,上下浮动人数大约在一至两千人。
而且还要考虑到截至目前,已经干掉了博纳特一个主力机械化旅的两个营,战后打扫战场阶段得出的预估毙伤俘总数达到了1700余人。
虽说即便如此,剩下的敌军还有一万多人,也仍然不好对付。
但在自己看来,压力已经小得多了的周正还是颇有轻松地继续开口。
“嗯......一万多人如果打野战可能应付不来,但现在是我们防守他们进攻,而且还有一座已经将平民疏散一空的军事化小镇在我们手里。所以别担心,我还能应付得来,也想好该怎么对付这帮家伙了。”
“好吧,能听见你说这话那自然是最好的,现在要听听好消息吗?”
“好消息?还有好消息?”
稍感意外的周正一愣,随即笑着开口。
“行啊,那你倒是说说,有什么好消息。”
“好消息是博纳特的部队坚持不了太久,别看他们现在的架子大,但是他们手中剩余的补给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长期作战了。”
“你刚刚夺下来的小镇里应该有大量来不及转运疏散的军需物资对吧?那些都是博纳特部队进行战役准备期间囤积的军需物资,是他们用来维持战役进攻的前线补给中心。”
“如果单纯只是抢了这些物资也就罢了,但问题是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点现在也在你手里,就是那座火车站。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你不但劫了他们的补给,还断了他们的大规模再补给能力。”
“维持这几个旅的作战所需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要你能扛过最艰难的这几天,耗光他们手中仅剩的补给存量。我预计发现自己抢不回小镇还要挨饿的博纳特部队很快就会主动退兵,后撤到可进行有效补给的距离去,那至少就是百公里开外了。”
“同时也宣告博纳特这次的战役进攻彻底泡汤,你也就可以歇一段时间腾出手来干点别的事了。”
“他们劳师远征、你主场作战的好处就在这儿,我觉得这算是好消息,是吗?”
老牙此时所说的这番话也是周正当初打小镇的主要目的之一。
只不过那时还停留在计划构想阶段,而眼下已经是计划构想转化成了现实的清晰可见。
缓缓点头的周正很快继续开口。
“安德罗现在也在朝小镇增兵,各种技术装备和炮兵也在陆续抵达。你继续盯着更新情报,打断博纳特的狗爪子这事就交给我,保持联络。”
“嗯哼,分工明确非常好。那你先忙着,有消息我再联系你,哦对了,还有件事要提醒你。”
“除了那个已经被你打残了的旅,距离你最近的一支博纳特部队在西北方向30公里处,就快进入炮火射程了,而且还在向你机动,收拾收拾赶紧做好迎敌准备吧。”
“嗯,嗯,知道了,那就先这样。”
一边听着电话里老牙的口述,一边接收着老牙那边刚刚发送过来的最新一份打包卫星照片。
将照片局部拉大仔细观察细节的周正,很快按照老牙的描述找到了照片里跟蚂蚁搬家一样,正在地面上机动中的敌军部队。
各种坦克步战车,混着巨大量的军用卡车皮卡车摆出一字长蛇阵,在卫星照片里直接拉了老长一段。
也就是处在兵力劣势状态下进行要地防守不敢太浪,要不然周正自问自己多少得给这狗日的一字长蛇阵来上一下狠的。
与此同时,一个基本成型的计划已经于周正脑海中清晰浮现。
需要有高技术人才来为自己执行计划的周正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倒也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阿尔西姆那家伙,把他麾下这批精锐送来的算是正当及时。
想到这里,不做迟疑的周正立刻抬手按下了还在耳边挂着的无线电耳机。
“明月呼叫“头狼”,请速来我这里一趟,有紧急任务。”
““头狼”收到,1分钟内赶到。”
如无线电中所言,呼号“头狼”的克劳泽上尉很快来到了周正所在的地下指挥部。
已经想好了该怎么做的周正话不多说,立刻单刀直入开始切入主题。
“敌人派出了更多部队来大举反扑这座小镇,兵力是我们现阶段守城兵力的5倍有余,而且不排除还会继续增加。”
“我有一个计划,克劳泽上尉,现在需要有人来执行,而我想到的最合适的人是你和你的同志们。”
听明白周正这话里意思的克劳泽上尉很快点头。
“没问题,指挥员同志,只要是我们能办到的就一定会尽全力执行命令。”
“很好,来看这里。”
将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卫星地图拉大,显示到敌人目前所在的位置,手指着敌行军队列所在区域的周正很快继续开口。
“敌人占有绝对数量优势,进攻能量不容小觑。所以我们需要在敌人实际与我们接触交火之前,尽可能杀伤其有生力量、损毁技术装备,消耗其进攻能量。”
“我搞到了一批火箭布设的地雷,数量足够面对当下的战场所需。你们要做的就是操纵炮兵观测无人机,指引火箭炮兵在预设地域进行雷场布设。”
“大致的雷场分布图是这样,不必完全封死,留出几条通路让敌人通过。然后,我们的炮兵会持续封锁雷场间的这几条通路。要么冲地雷阵,要么冲炮兵封锁线,两条路都可以,敌人自己好好想想怎么选吧。”
周正的思路清晰,讲解也是言简意赅。
配合面前的卫星照片和带有标注的卫星地图,很快理解了周正的意思,并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克劳泽上尉紧跟着开口。
“是需要我们先操纵无人机引导火箭炮兵布雷,再引导身管炮兵和火箭炮兵一起封锁有限的几条通路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没问题,指挥员同志,我所有的同志都经受过无人机操作培训,不少还有实战经验,四轴、六轴、甚至八轴的无人机都能飞。”
克劳泽上尉所言的这番话,其实正是周正早先要把这批瓦格纳要过来的主要原因。
原因无他,瓦格纳这些人的底子实在是相当不错,放眼全世界雇佣兵都算天花板级的存在。
这些瓦格纳老哥是干啥的都有,开坦克的、开野战防空车的、老近卫军出身的、海军步兵转隶的,像无人机飞手这种简单活儿更是随随便便拿下。
从14年开始就不断积累大量实战经验的俄军,通过退役再就业和转隶的方式,给瓦格纳输送了大量有实战经验的高技术人才,就比如面前的克劳泽上尉和他手下那些精英们便是例子。
“你们之前做过无人机对炮兵引导吗?”
看克劳泽这么胸有成竹,好奇的周正不免开口发问,得到的回答则是不假思索。
“做过,而且是实战引导,指挥员同志。”
“哦?实战?”
印象里不记得海军步兵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有参与过什么大规模实战,周正的语气有点好奇,看出了周正这份疑惑的克劳泽紧接着开口。
“我在15年的时候去过顿涅茨克,指挥员同志,和索马里营一起战斗,在那期间担任过无人机侦察和引导员。”
“不过那时候不是以海军步兵的身份去的,上级以志愿者的身份派遣了我们,也不是强制,是我们自愿去帮助那里的人们的。”
“我在那里战斗了两年时间才离开,亲眼见到了当地人遭遇炮击、屠杀,一夜之间一整个村子不剩下一个活口。”
“人们的尸体就像肉铺里的生肉一样被倒挂在树上示众,很多都肢体残缺,树下的泥土吸血吸到饱和积蓄成血洼,不论妇女、老人、还是孩子。而我们赶到那里后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匆匆埋葬他们,然后继续去下一个地方战斗,避免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
“......”
对于克劳泽的战场见闻,并未多说什么的周正只是点了点头,而后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随即话归正题继续开口说道。
“无人机引导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装备我会给你们提供到位。”
“去准备一下吧,敌人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雷场布设越快开始越好。”
“是,指挥员同志。”
望着克劳泽领命离去的背影,兀自摇了摇头的周正倒是还有些意外。
没想到阿尔西姆会舍得把这么一个历战老兵交给自己,整整2年的实战经验还是海军步兵出身,看来阿尔西姆那“70人全是我麾下的精锐”说辞倒也不是自卖自夸。
“行吧,人手给力好办事,看看博纳特那老混蛋怎么吞这地雷阵。”
由于传统的步兵布雷方式不够高效,现在这节骨眼上再派步兵去一个个撒雷埋雷肯定来不及了。
而航空兵布雷吧,安德罗现在又没这个条件,起步就得是直升机,连无人机都不行、效率不够,真要说效率可观那得上固定翼战机空投布雷弹,不管是哪种方式对眼下的安德罗部队实际情况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只剩下火箭炮远程布雷这一个方式。
作为同等单位时间内投射火力量最高的陆战兵器、没有之一,火箭炮这东西拿来布设大范围的雷场无疑相当合适。
而安德罗部队里实际列装的火箭炮就一种——BM21“冰雹”,经典的苏制老款122毫米火箭炮。
但就和122炮、T-72B这些同样是苏联老货的装备一样,BM21也属于那种“老了,但不是废了”的情况。
简单可靠皮实耐操的特性本是为了应对大规模战争而生,没曾想到头来极其适合非洲这个军事理念和实际操作都很落后的现状。
装备本身的可靠性较高加上安德罗麾下火箭炮兵们的保养得当,这些BM21的状态还出乎预料的不错。
总数虽然只有18辆也就一个火箭炮营的编制,但考虑到其单车搭载40枚122毫米火箭弹的惊人载弹量,所以全营一次齐射便能打出去720枚火箭弹,而且仅需20秒即可完成火力投射。
再装填虽然费力了点,但整体来说时间也不算太长,可进行人力再装填的BM21只要把装填手上够,还是具备在短时间内再装填完毕进行下一轮齐射的能力的。
有了这种很好的远程火力投射平台,周正接下来考虑的便是给BM21上什么火箭布雷弹的问题。
最终选定的并不是苏\\俄制武器,而是同样有过出口记录,且被买家倒过好几手、继续转卖,包括巴基斯坦也拿到了技术转让授权,具备自行生产能力的国产外贸装备——GBL212型火箭布雷弹。
弹径与BM21的发射管内径相同,均为122毫米,本质上也是国产仿制苏联122火箭炮后得来的一种特种弹药,与原版的苏制122毫米火箭炮仍然通用。
单发火箭布雷弹内装8枚反坦克地雷,TNT当量并不算大只有一公斤多,但用于对付装甲车辆目标来说已然足够。
国产反坦克地雷与苏制反坦克地雷的侧重点不同,并不倾向于直接摧毁而是废掉敌装甲车辆的行动能力,致使敌装甲车辆瘫痪在雷区动弹不得,一样能取得使其失去战斗力的效果。
故而这一公斤多的TNT当量,比野蛮粗暴的苏制反坦克地雷那几十甚至上百公斤的恐怖装药量要小得多,但实际战术效果上一样不可轻视。
当然,除了反坦克地雷外,火箭布雷弹同样也可内装同等数量的8枚反步兵地雷。或者是在同一枚布雷弹内混装反坦克地雷与反步兵地雷进行混撒,制造混合雷区,同时阻滞敌军步兵与装甲车辆的前进。
至于未爆地雷在战斗结束后会造成隐患麻烦的问题,也不用担心。
以上两款国产地雷均设有定时自毁引信,可根据战术需要进行调整,达到引信起爆时间后若还未被触发,则地雷会直接自毁,确保战后不留安全隐患。
单枚布雷弹内装8枚地雷,1辆BM21发射40枚布雷弹就是320枚地雷,全营18辆BM21一次投射就能将5760枚地雷扔出去布设雷场,够博纳特那老小子喝一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