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再问突厥策(1 / 1)
王夫人点了点头附和着说道。
“母亲说的极是,薛家这明摆着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这么多年了,薛家被我荣国府所庇护。”
“薛家但凡有点脑子也该知道感恩。”
“如今为了三十万两银子,薛家就这么玩心眼,这么多年咱们荣国府真是扶持了个白眼狼出来。”
“母亲,您只管吩咐吧,儿媳这次一定让薛家知道知道,京师脚下,不是她们这种低贱的商贾能够玩得转的。”
看着王夫人一副怨愤的模样,贾老太太淡然说道。
“现在你倒是来劲了,早干嘛去了。”
“行了,别在这说漂亮话,这次的事情你要是再给我办砸了,我看这半个家你也不用再管了。”
王夫人听得心里一阵发冷,随后赶忙表态道。
“母亲放心,这一次儿媳绝不会再让您失望了。”
随后贾老太太也是将计划简单和王夫人聊了聊,开始了对薛家的谋划。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荣国府倒是异常的平静。
薛家一家三口搬离了荣国府,住到了薛家在京师的府邸之中。
而后薛家表面上就是安排着薛家的生意,私下里悄悄的想办法在接触苏慕白和林家。
王夫人自然也没有闲着,按照贾老太太的安排,开始给薛家下套了。
再说苏慕白,在结束了休沐之后,苏慕白便重返了翰林院,担任翰林侍读一职。
对于苏慕白的晋升速度,翰林院众人可谓是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毕竟翰林院虽然是清贵之地,储相所出,有非二甲不得入翰林,非翰林出身不得入阁之说。
但会试三年一次,每三年都会为翰林院增添二三十名新鲜血液。
有人的地方自然就会有江湖,就算是翰林院也不会例外。
翰林院最不缺的就是状元探花。
这些人在刚进入翰林院时,都觉得自己必然是宰辅之才,匡扶社稷,封妻荫子不在话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很多人在翰林院熬上一辈子,最终只能以五品翰林侍读的职位乞骸骨颐养天年。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在家人眼中,他们是为家族光宗耀祖的进士。
但在翰林院,他们不过是最普通不过的一员。
家人的顶梁柱,社会的边角料,这就是最扎心又无奈的事实。
但苏慕白的异军突起,飞速晋升,却让众人羡慕的质壁分离。
但羡慕归羡慕,敢使坏的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毕竟苏慕白的晋升并非是依靠裙带,而是实打实查办了江南的关税大案,整个余杭的官场掀了个底朝天,大半个江南的豪商都割肉保命。
这实打实的功绩,让众人无话可说。
毕竟易地而处,他们绝没有苏慕白的魄力和手腕,能把事情办的如此圆满。
因此苏慕白重回翰林院的第一天,也是迎来了同僚们的庆贺之声。
当看到这一幕时,苏慕白也是不由得回想起了前世一个影帝的采访。
这位影帝说在自己未成名时,身边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恶意。
但自己功成名就后,身边就全是好人还有和谐的声音了。
苏慕白现在也是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在苏慕白初入翰林院时,同僚们中有不少人都对苏慕白怀有嫉妒恶意。
觉得苏慕白就是命好,有一个吏部尚书的老丈人帮衬,换自己来自己肯定也行。
然而等苏慕白真正证明了自己之后,他们一个个就不敢再腹诽什么了。
面对同僚们的庆贺,苏慕白也是一一微笑回应。
在简单的处理了一下人际交往后,苏慕白刚回到值房,便收到了宫中的召命,隆化帝召苏慕白入宫面圣。
苏慕白自然不敢延误,稍作准备便跟随着内侍入宫了。
一刻钟后,乾清宫偏殿内,苏慕白来到了隆化帝身前行了一礼后说道。
“微臣苏慕白,见过陛下。”
在看到苏慕白后,隆化帝微微一笑后道。
“苏卿来了,正好,坐吧,与朕手谈一局。”
苏慕白见状心里也是一阵无奈,隆化帝就是一个臭棋篓子,偏偏还人菜瘾大,非拉着自己一起手谈。
但俗话说得好,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自己和隆化帝之间,也不是大一级的问题。
因此苏慕白点了点头后道。
“那臣就斗胆陪陛下手谈一局。”
趁着手谈的间隙,隆化帝也是轻笑一声后道。
“苏卿,锦衣卫押送的关税案赃款已经抵达京师了,在查抄之时,你可曾参观过嘛。”
苏慕白听后笑了笑。
“在装船完毕出发前夕,臣上船仔细看过了,可以说蔚为壮观,金银珠宝,堆积如山。”
隆化帝很是感慨说道。
“是啊,朕也没有想到,单单一个关税案,便查获了如此多的财物。”
“朕登基之初,国库空虚,突厥几度犯边,都因为国库拿不出银子整顿军备只能被动防守。”
“没想到仅仅一个关税案,就把朕为难了数年的事情给解决了。”
“有了这笔银子,朝廷就可以整顿边军军备,转守为攻,主动出击突厥了。”
“但朕此时此刻,心情却不轻松舒畅,相反,只觉得有些如芒在背,战战兢兢啊。”
苏慕白犹豫了一下后说道。
“陛下何以有此感想呢。”
隆化帝叹了口气后道。
“朕乃一国之君,口含天宪,执掌乾坤,都要为了银子发愁。”
“可仅仅是江南一地的商贩,从关税一项上,便让国家损失了如此之多的银两。”
“这还仅仅是海贸,还有盐茶铜铁,瓷器棉纱。”
“加在一起一共贪了多少,怕是只有天知道。”
“一边是国库空虚,应对外寇拿不出银子,修建水利治理黄河拿不出银子,赈灾抚慰百姓,也拿不出银子。”
“另一边却是贪官污吏脑满肠肥,沆瀣一气,损公肥私。”
“我大夏吏治积弊如此,怕是已经到了不得不下重手的时候了。”
“但朕如今却还没有这个整顿吏治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贪官污吏继续猖獗,真是令朕痛心疾首。”
苏慕白听后心里也是有些无语,你隆化帝为什么没有整顿吏治的能力,自己心里不清楚了。
这玄武门继承制有优点,自然就有弊端。
得位不正,自然难免引来非议。
若是再大肆整顿吏治,不知道多少人要拿着隆化帝夺位之事大做文章,搞得天下不宁。
尽管心里这么想,但苏慕白面上却很是恭谨说道。
“陛下言重了,圣人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陛下登基不过数年,朝廷上下之风气已经大有好转。”
“可见陛下之励精图治文治武功。”
“天下九州,皆系于陛下一人之上,陛下切不可有气馁之心啊。”
隆化帝摆了摆手后说道。
“朕知道前路艰险,但朕从未气馁逃避。”
“相反,朕还要一往无前,铲除积弊,使我大夏吏治清明,焕然一新。”
“苏卿,朕为何那么看重你那份平突厥的策论。”
“那是因为只有平定了突厥,使我大夏边境安宁,再无外患。”
“朕才能真正腾出手来,整顿内政。”
“今日朕召你前来,便是想再和你畅谈一番,你对于平突厥的想法。”
“会试之中你的策论虽然言之有物,但朕看的出来,还是没有太放开。”
“如今这殿中只有你我君臣,你大可畅所欲言。”
苏慕白听后思索了一番,心里也明白了隆化帝的想法。
隆化帝对于平突厥之所以有如此执念,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自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功。
当然了,这个武功可不是什么九阳神功九阴白骨爪之类的武功,而是指开疆拓土平定外患的功绩。
隆化帝是宫变夺位登基,得位不正。
人嘛,最看重的无非六个字,生前事身后名。
隆化帝很清楚,自己发动宫变之事,史笔如刀,自己是改变不了的。
想逆转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必须有丰功伟绩。
就拿三国最后的胜利者司马家来说,司马篡曹魏,落得千古骂名。
但谋朝篡位的人还少嘛,别的不说,宋太祖赵匡胤,不就是欺负孤儿寡母,夺了柴家江山嘛。
后世对于宋太祖的骂声可不多,不就是因为宋太祖自身足够硬嘛。
宋朝皇帝软蛋废物实在太多,但赵大除了抢了孤儿寡母江山外,基本没什么可黑的。
一根军棍打下四百州府,这份功绩是谁也磨灭不了的。
若是赵大能再多活些年,也许燕云十六州也不至于一直等到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大明才重新被光复,神州得以一统。
司马家之所以遗臭万年,骂名昭著,是因为晋朝实在太烂了。
五胡乱华,这是华夏历史的至暗时刻,神州陆沉,汉人沦为两脚羊,这都是晋朝留下的后遗症,司马氏不挨骂谁挨骂。
倘若司马家有能力点,一统神州,打的草原蛮族不敢南顾,四海臣服,万国来朝,那谋朝篡位这点事情能算得了什么呢。
就算后人再看不上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操作,也得咬着牙违心说一句曹魏确无天命,合该司马家继承大统。
同样的道理,隆化帝心心念念无非也是如此,要以莫大的功绩来掩盖自己宫变登基的污点。
这也算是玄武门继承制胜利者的通病。
李世民如此,朱棣也如此。
朱棣为何五征漠北,病死在了行军路上,不也是想让后人提起自己就想起自己的功绩,而不是一提到自己就想到自己夺了侄子的江山嘛。
至于隆化帝一心平突厥的第二个目的,自然就是以此来积攒莫大的威望以及组建新的班底了。
隆化帝在宫变夺位之后,朝中老臣有不少依然心念太上皇,开国元勋也都是太上皇的铁杆班底。
隆化帝想做什么,这些人都是百般阻挠,就是看准了隆化帝投鼠忌器,为了稳定朝局不敢大开杀戒。
若是想改变这个局面,隆化帝只有通过平定突厥,携着大胜之势,提拔起新的功勋阶层来代替这些旧臣,将一切推倒重来,大刀阔斧的整顿内政。
隆化帝太渴望一场空前绝后的胜利来为自己建立威望,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成为那个九五之尊。
因此看着隆化帝眼神中散发着的熊熊野心,苏慕白也是点了点头后说道。
“陛下雄才大略,一心成就丰功伟业。”
“臣自然会尽人臣本分,尽心辅佐陛下。”
“关于平突厥之策,臣曾在策论之中简单提及,今日臣就再详细阐述一番。”
“突厥世居草原,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
“这也早就了突厥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性极强的特点。”
“这么多年来,我大夏对突厥屡战屡败,以至于国土沦丧士气低沉,究其根本,就是战略出了问题。”
“突厥者,蛮夷也,畏威而不怀德。”
“我大夏北方边境蔓延数千里,我军不可能全部布置兵力。”
“漫长的边境线上,任何一点出了纰漏,都会成为突厥撕破北方防线的突破点。”
“因此被动防守,是死路一条。”
“想击败突厥,首先我军要自强,要组建最精锐的骑兵军团。”
“然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隆化帝听得精神大振,赶忙询问道。
“你仔细说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苏慕白气定神闲道。
“陛下有没有想过,为何突厥都是每年秋季南下打草谷,大肆劫掠我大夏边境。”
隆化帝略一思考后道。
“草原冬日苦寒,漫天大雪,仅凭突厥自身游牧所得,不足以使部众安稳度过漫长的寒冬。”
“且秋季正是丰收之季,突厥南下,可以掠夺大量的粮食人口,满载而归。”
苏慕白微微点头后说道。
“陛下说的极是,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陛下没有意识到,那就是秋天是突厥骑兵战力最为强盛之时,且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隆化帝有些好奇问道。
“苏卿何以如此肯定。”
苏慕白胸有成竹道。
“陛下,骑兵作战,最重要的装备就是战马。”
“冬季草原漫天大雪,突厥部众窝冬,连门都不敢出,就更别说作战了。”
“春夏两季,乃是草原牛羊马匹生育繁殖育肥之季,突厥部落忙着游牧牛羊,且战马刚刚过冬,十分消瘦,耐力爆发力不足,战力锐减,自然也不会四处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