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阴狠刁钻(1 / 1)

加入書籤

“够了。”

隆化帝的声音并不高昂,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无形的争论。

他缓缓站起身,绕过御案,一步步走向那幅地图,手指重重地点在长城之外那片代表广袤草原的区域。

“被动防守了几十年。”

隆化帝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

“结果如何呢,突厥的兵锋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一日胜过一日,越发强盛。”

“他们的马蹄一次次踏破我大乾的边关,掳掠大乾的子民,焚烧大乾的城池。”

“这足以证明,一味的龟缩防守,换不来和平,更打败不了豺狼。”

隆化帝猛地转身,目光如电,扫过萧钦言略显凝重的脸,最终落在林如海身上。

“林相所言,深得朕心。”

“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

“只有打出去,打到他们的草原上去,打到他们的部落里去,让他们也尝尝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滋味,让他们日夜不得安宁,让他们无法放牧,无法生育,无法壮大。”

隆化帝手臂一挥,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朕意已决,就依林相之策,命朔方军在一个月后出塞。”

“告诉他们,”

隆化帝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帝王的冷酷与期望。

“朕不要他们去与突厥主力硬碰硬,朕要他们像猎鹰一样,目光锐利,行动如风。”

“去找到突厥人的部落,找到他们的牛羊,找到他们脆弱的后方,给朕狠狠地打,狠狠地烧。”

“朕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朕只要看到突厥人的草原上浓烟四起,听到他们的妇孺在哭泣。”

“即便、”

隆化帝的语气微微一顿,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随即又被坚决取代。

“即便这两三万大好儿郎最终马革裹尸,埋骨塞外。”

“只要他们能换来突厥元气大伤,换来北疆三五年的太平,便是值得的。”

“他们的牺牲,帝国不会忘记,朕,不会忘记!”

“此战,不求速胜,但求耗尽其生机。”

“朕要看看,是朕的江山底蕴深厚,还是他突厥的部落更经得起折腾。”

“六部以及内阁,全力协同,此策,定为‘疲虏’,务必要执行到底。”

帝王的决断如同惊雷,在乾清宫内炸响。

一场以整个国家力量为后盾,以能够牺牲数万精锐为代价,旨在从根本上拖垮、耗死北方强敌的残酷战略,就此尘埃落定。

北疆的风云,即将因神都的这一决定而彻底改变。

鎏金兽首香炉的残香在乾清宫沉重的空气中凝滞,似有若无地缠绕着梁柱间未散的硝烟气息。殿门开启又闭合的沉重声响,仿佛帝王最终决断的回音,在玉石阶上震荡开来。

萧钦言手持玉笏,步履沉稳地迈过那道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门槛,夕阳的金辉斜刺里打在他紫袍金带的侧影上,却驱不散眼底深处的阴霾。

身后,乾清宫内似乎还回荡着方才那场决定帝国北疆命运的廷议之声。

林如海那柄名为“疲虏之策”的毒匕,裹挟着破釜沉舟的寒意,已深深刺入帝国的战略图卷,更不啻于一柄悬在萧钦言权力根基之上的利刃。

皇帝“朕意已决”的声音,如同淬了北境风雪的铡刀,“咔嚓”落下,斩断了所有缓行、固守的回旋余地。

朔方军出塞,已成定局。

作为内阁首辅,他本该是帝国运转的核心,可此刻,踏在冰冷的宫砖上,萧钦言只感到一股巨大的无力与森然寒意正从脚底升起,迅速蔓延全身。

朔方军出塞,林如海坐大。

这念头在脑海中反复碾过,每碾一次,心头的巨石便沉重一分。

若此计功成会如何?

林如海,这个皇帝一手提拔的天子近臣,自己的头号政敌,将携此不世功勋,踏着朔方军的白骨与突厥的狼烟凯旋。

盐务、漕运、如今又加上这开疆拓土般的绝户计策。

他林如海的声望将如日中天,彻底压过自己这个首辅。

届时,内阁之中,还有他萧钦言立足之地吗?

恐怕连最后一点制衡的筹码,都要被隆化帝随手抹去。

隆化帝搞的那套平衡权术,萧钦言浸淫官场数十载,岂能不知。

皇帝默许甚至乐见他与林如海在内阁中互为犄角,互相攻讦,互相撕咬。

如此,皇权方得超然稳固。

也因此,萧钦言清楚,自己平日里那些党同伐异、打压异己,甚至在某些钱粮调度上动点手脚,只要不触犯皇帝的绝对底线,陛下多半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这看作是制衡游戏的应有之义。

这也是他萧钦言一直以来的生存之道。

然而,底线在何处。

萧钦言脑中瞬间闪过一个冰窟窿般寒冷的念头,通敌叛。

向突厥泄露朔方军出塞的路线、时间,借突厥的弯刀彻底砍碎林如海的谋划。

这念头刚冒头,就如同碰到了烧红的烙铁,烫得他灵魂都猛一哆嗦!

“不,绝不可行。”

萧钦言几乎在心底吼了出来,额角瞬间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比谁都清楚,隆化帝虽可容官场倾轧,玩弄权术平衡,但龙有逆鳞,对皇权的忠诚、对国家的归属,这是不容丝毫玷污的金线。

一旦沾上通敌叛国的嫌疑,哪怕仅仅是个捕风捉影的影子,对这位靠宫变上位的帝王而言,都是足以碾碎一切的滔天巨罪。

他会瞬间从游戏的裁判变成最冷酷的刽子手。

届时,什么首辅权位、家族荣耀,都会像沙堡般在帝王的雷霆震怒下灰飞烟灭,等待他萧钦言和他九族的,唯有灭顶之灾。

这条路,是万丈深渊,踏上去,尸骨无存。

可难道就坐以待毙?

任由林如海借着这股东风,把他彻底踩入泥里。

萧钦言忧心忡忡,沉重的步伐不知不觉间慢了下来,原本挺直的腰背也似承载了无形的万钧重担,微微有些佝偻。宫廷夹道的朱红高墙投下深沉的阴影,将他笼罩其下。

夕阳的最后一点余晖像是被吸入了冰冷的宫墙砖缝里,寒意更浓了。他需要一条既不触碰帝王逆鳞,又能彻底瓦解林如海这次致命反击的路。

脑中思绪电转,如同狂风巨浪中的扁舟,急切地寻找着那个可以短暂靠岸的礁石。

一个模糊的轮廓渐渐清晰,四王世家,西海沿子。

萧钦言的脚步猛地顿住,停在宫墙的阴影交汇处,眼神骤然幽深起来。

四王,东平、南安、西宁、北静。

这四个与荣宁二府同根同源的开国元勋世家,与贾府一样,都是依附在太上皇羽翼下的旧勋集团。

他们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历经百年,根基盘踞在西海边陲。

对于四王的心思,萧钦言洞若观火。

当初贾元春被册封“贤德妃”的谕旨震动朝野时,四王可是眼放精光,将这视为与新皇隆化帝握手言和、彻底投诚的天赐良机。

毕竟,百年勋贵,荣华富贵来之不易,眼看旧主太上皇已被困大明宫,隆化帝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兴衰。

贾元春受封,岂不是意味着隆化帝对过去既往不咎,愿意接纳他们这些人。

毕竟连荣国府的女子都能被册立皇妃,我四王世家又差在哪了,我们也可以谈,我们也爱国啊。

也正因如此,之前几个月,四王世家与荣国府的往来十分密切,其目的再明显不过,为的就是搭上荣国府这趟快车。

然而,希望如昙花。

贾元春封妃才多久,转眼就在宫中中邪发疯,成了幽闭凤藻宫的冷板凳。

所谓圣眷隆恩,不过是个精致牢笼,是隆化帝为了夺回京营兵权的陷阱。

凤藻宫门如同冰冷沉重的铁闸,不仅关死了贾元春,也彻底关死了四王的侥幸之心。

这赤裸裸的信号,这些在权力场浸淫百年的老狐狸岂能看不懂?隆化帝,这位手腕酷烈、心思难测的新皇,压根就没把他们这些太上皇时期的“老臣”视为可用的心腹。

隆化帝收回了京营兵权,下一步,矛头所指,必然是四王赖以保命、赖以维持世代富贵的根基——西海军权。

贾府的前车之覆,正摆在他们面前。

荣国府已经一败涂地,只剩个空壳。

那么,在荣国府轰然倒塌之后,他四王世家想要自保,该当如何。

萧钦言的嘴角勾起一丝冰冷至极、又带着几近残酷洞察的笑意。

答案呼之欲出,养寇自重!

西海沿子那片广袤又动荡的边境,盘踞着多少大小番邦部落。

那就是四王手中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牌。

只要让西边乱起来,战火一起,狼烟燃起,四王这四根帝国的“西海柱石”,便有了无法被轻易替代的价值。

朝廷要平乱,好,要银子,要兵员,要粮草。

更要倚重他们这些熟悉边情的老帅。

如此一来,四王的权位、财富,便有了延续的绝佳理由。

寇若不灭,他们便永远是朝廷不可或缺的屏障。此

乃百年勋贵,立于乱世而不倒的保身之道。

而这,正是他萧钦言撬动乾坤的支点。

朝廷无法支撑两线作战。

这个认知像磐石般落在萧钦言心头。

大乾国库状况如何,他这个执掌户部的首辅再清楚不过。

当初苏慕白南下巡查关税,加上林如海巡盐,虽然国库有不小补充,但要同时支撑朔方军在漠北数万精骑千里奔袭、持续数月的烧杀劫掠,同时再承担西海一场大规模的平叛战争。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无论是钱粮、兵员,还是中枢的统筹能力,都将被瞬间压垮,油尽灯枯。

只需一点“默契”,一点“推动”。

萧钦言的眼中,算计的光芒如同黑暗中的磷火,幽幽闪烁。

不是通敌叛国,不需要接触突厥,那太过凶险。

萧钦言只需要利用手中那无孔不入的权力脉络,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将陛下的决心、朝廷的财政压力,以及四王世家的焦虑、野心与恐惧,微妙地传递过去。

只需要让某些信息,如同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无声地飘到四王耳中,点拨一下那个他们本就该做出的最佳选择。

或许,一封语焉不详、字迹都未必留存的密函。

或许,某位身份特殊、绝不会留下话柄的中人。

或许,只是一个在某个看似无关紧要场合下的微微颔首。

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做得浑然天成,不露痕迹,仿佛一切都是局势发展下的必然。

让四王意识到:此刻动手,引番邦作乱,正是趁朝廷主力被朔方军钉死在北疆、财政捉襟见肘、隆化帝对旧勋猜忌日深却又无力西顾的关键窗口。

机不可失!

只需西海燃起那恰到好处的一把火,不需要是燎原烈焰,只要形成朝廷无法忽视的叛旗,让狼烟升起。

那他萧钦言的燃眉之急便迎刃而解!

朔方军出塞,自然会被自己上奏请求暂缓。

理由冠冕堂皇:国家财政有限,两线作战太过冒险,当以稳固内境、平息边患为第一要。

!帝国安危,高于一切。

届时,他萧钦言可以第一个站出来,忧心忡忡地痛陈厉害,力主暂停北征,全力稳固西线。

他依然是那个老成谋国、虑事周全的萧相。

而林如海倾注全副心血的“疲虏之策”,那柄刺向突厥心脏的毒匕,就将胎死腹中,化为泡影。

他林如海耗尽心血图谋的不世功勋,也将在西海的狼烟中化为乌有。

一步慢,步步慢,错过这个关键的战略窗口期,突厥得以休养生息,待元气恢复,朝廷再想重启如此规模的“疲虏之策”,难如登天,林如海借军功上位的图谋,必将彻底破产。

而他萧钦言,则以一次无懈可击的因势利导,化解了自己最大的政治危机。

没有通敌叛国,只是在稳固江山的大前提下,做出了似乎更稳妥的选择。

隆化帝或许会有不满,但绝不会震怒到对他这内阁首辅痛下杀手。

帝王的平衡术,依旧需要他这个磨刀石去牵制林如海。

一丝久违的、带着冰冷锋芒的精光在萧钦言眼底深处亮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