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一〇九八章 西京大同(1 / 1)

加入書籤

天会十一年二月十四,寒风依旧料峭。历经七日风尘跋涉,沿阴山南麓荒凉脊线,马尔科·波罗里奥终抵金国西京——大同。这座雄踞桑干河畔的边塞巨城,青灰城墙高耸如铁幕,箭楼森然如獠牙,城头猎猎的黑狼旗在早春寒风中撕扯,竭力宣示女真铁蹄的威严。然而甫一靠近,城垣内弥漫的冷清与凋敝气息,如无形寒冰,瞬间冻结了那表面的威势,透出铁蹄之下深重的压抑与屈辱。马尔科·波罗里奥以欧罗巴旅人特有的敏锐,将这座金国重镇的脉搏刻入羊皮笔记,炭笔线条冷峻勾勒着边疆的生态画卷:麻木面孔下,暗流涌动。

离开浸染血泪的汪古部牧场,马尔科·波罗里奥在黏竿处监视下东行。阴山苍凉脊线如卧龙匍匐,山麓草场在春风中挣扎,却被无情黄沙不断侵蚀。风卷干尘,遮蔽微弱的暖意。沿途,废弃牧场的断壁残垣与散落的锈蚀箭镞,如同西辽鞑靼骑兵劫掠后留下的狰狞疤痕,无声诉说着战火余烬。他裹紧羊皮披风,如幽灵般昼伏夜出,在土丘灌木掩护下潜行,竭力避开金国巡骑鹰隼般的目光。笔记留下冰冷的记录:「阴山南麓,草稀沙狞,风声呜咽如泣。金国疆土,旧创未愈,然春草于焦土罅隙间悄然萌发,似有微光…」

第七日,桑干河粼粼波光撞入眼帘。河畔柳枝初绽嫩芽,脆弱如幻。远处,大同城铁灰轮廓在薄雾中隐现。马尔科·波罗里奥驻足河边,掬一捧刺骨河水洗去满面风尘,低语:「桑干河,漠南血脉…然此金铁之城,其心可如磐石?」

大同城,金国西京,云中府心脏。青石垒砌的城墙高逾三丈,箭楼密布如獠牙,城头黑狼旗怒卷,「天会」女真大字狰狞刺目。城门官道,车马人流看似繁忙,却透着一股死气:满载粮秣毛皮的牛车吱呀作响,汇成沉默洪流,涌向遥远的上京会宁府。行人大多低垂头颅,脚步匆匆,眼神空洞麻木,似被无形重枷压弯脊梁。马尔科·波罗里奥混迹商队,以披风遮掩红发,避开金兵盘查刀锋般的目光,缓缓步入这座森严堡垒。

城内街道宽阔,异样冷清。店铺稀疏,门可罗雀,空气中弥漫铁锈腥气与劣质柴烟味。金兵巡逻的马蹄声是唯一节奏,沉重单调。旗丁身披冰冷铁甲,腰悬粗重狼牙棒,目光如刮骨钢刀,扫视每一个低眉顺眼的汉人身影。马尔科·波罗里奥的目光捕捉着屈辱的印记:汉人男子皆剃去前额,脑后拖曳细长如鼠尾的辫子;颈项悬挂粗糙木牌——「验身牌」,刻着冰冷的女真文与汉字,标注所属旗籍与主家姓名,如牲口烙印。街角告示牌上,女真汉文并列的「天会十一年新令」触目惊心:「凡汉人出城,须持验身牌,违者杖八十!」马尔科·波罗里奥在笔记中刻下:「西京大同,城坚似铁,民心若死灰。黑狼旗嚣,汉人如刍狗,验身牌即颈枷,屈辱…深入骨髓。」

城东集市是城中唯一稍显「生气」之地,却笼罩着令人窒息的压抑。摊贩摆着粗陋陶器、脏污羊毛毡与干瘪麦饼,吆喝声压得极低,唯恐惊动披甲煞神。马尔科·波罗里奥停在一家铁匠铺前。炉火熊熊,映照铁匠老王赤膊上贲张的筋肉与流淌的汗水。他奋力挥锤,砸向烧红的铁块,汗水滴落,「嗤啦」腾起白烟。他打造的,是供养金兵铁骑的粗糙马蹄铁。马尔科·波罗里奥取出高昌葡萄酒,欲换防身匕首。老王浑浊眼珠瞥见酒瓶异域花纹,惊恐连连摆手,声若蚊蚋:「红毛客…使不得!金爷们查得紧,收了这…就是私通外敌,要掉脑袋的!」

马尔科·波罗里奥默默退开。目光转向集市一角:一队金兵正凶神恶煞清点「献鸡日」贡品。汉人农户排着长队,提简陋鸡笼,眼神空洞,麻木中深藏屈辱。笼中公鸡不安咕叫,衬得旗丁呵斥刺耳:「磨蹭什么!再慢,十鞭子伺候!」一名老妇因鸡瘦小,被旗丁一脚踹翻。鸡笼碎裂,瘦骨嶙峋的芦花鸡惊叫扑腾逃窜,引来金兵粗鄙哄笑。围观的汉人如受惊鹌鹑,深深埋下头。唯有老妇倒地,枯枝般手指徒劳抓向空中,低低呜咽在料峭春风中飘散,似绝望挽歌。马尔科·波罗里奥紧握炭笔,指节发白,笔记刻下愤怒印记:「大同集市,鸡鸣人噤。金兵之威,如泰山压顶。然汉人之怒,如地底熔岩,枯草覆之…待风起,必成燎原烈焰!」

暮色四合,马尔科·波罗里奥避开驿站耳目,循汉人商贩隐秘低语,潜至城西桑干河畔。他要探访那令人闻之色变的所在——浣衣院。

木栅栏高逾两丈,顶端缠绕狰狞铁蒺藜,院外金兵持矛巡逻,马蹄踏冻土,发出沉闷如丧钟的声响。栅栏之内,水槽纵横,数千名衣衫褴褛的女奴佝偻身躯,围在槽边奋力搓洗堆积如山的旗人甲胄。冰水刺骨,她们双手冻裂肿胀,血水混着污水,顺着粗糙木槽汩汩流入桑干河,在冷冽河水中洇开一片片刺目殷红,如残梅点点。

院内占地广阔,阴森如墓穴。土墙斑驳渗水汽,破败茅草屋顶难遮风雨。空气里充斥湿霉、汗馊与淡淡血腥。女奴们面容枯槁,眼神空洞麻木,如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汉女、契丹女、奚女、蒙古女…不同族裔的苦难在此汇聚。守卒手持浸油皮鞭,鹰隼般来回巡视,鞭梢撕裂空气的尖啸令人心悸。低抑哭声在院内回荡,如被扼住喉咙的悲鸣,断续而绝望。

马尔科·波罗里奥藏身河岸枯黄芦苇丛中,炭笔在羊皮纸上刻下血泪:「桑干河畔,浣衣院即活地狱。女奴之血,染红清流。金国之残,如饕餮噬魂。」

浣衣院远非洗衣之所,它更是金国「增种策」这台恐怖机器的心脏。自推行此策,此地便沦为女奴的生育牧场。从各地掳掠而来的「健壮」女子,被源源不断投入这深渊。白日,她们在冰水中浣衣,双手溃烂;入夜,则沦为旗中「巴图鲁」们泄欲与「留种」的工具。那阴冷潮湿的土炕,是屈辱与痛苦的永恒祭坛。

马尔科·波罗里奥透过栅栏缝隙,窥见大屋内景象:百余名怀孕汉女拥挤通铺火炕,腹部高隆如小山,眼神却空洞如废弃古井。一名女真嬷嬷面目狰狞,手持木勺,将一碗黏稠腥膻的鹿胎膏强行灌入瘦弱女子口中,厉声呵斥:「咽下去!正红旗的爷们后日就来‘留种’,你这贱骨头不养壮点,怎么怀得住巴图鲁狼种?!」

另一名管事翻着厚厚名册,对汉军旗看守吩咐:「没里山猛安部的勇士们待会就到。按旗主严令,每人至少留种三次,不得有误!」角落里,一名少女突剧烈呕吐,随即瘫软昏厥。管事嫌恶皱眉:「这月第几个了?」看守谄媚躬身:「回爷,第一百零四个了。不过您放心,按燕京太医方子,落胎后好生将养十日,就能接着用了,误不了事。」马尔科·波罗里奥胃中翻搅,紧握的炭笔几乎戳穿坚韧羊皮纸,愤怒字迹力透纸背:「金国增种,视女如牲!腥膻膏药,土炕凌辱,天地…共愤!」

炕角传来婴儿微弱啼哭,刺破屋内死寂。一个浑身血污的新生儿被女真嬷嬷粗暴拎起,脐带犹在滴血,粉嫩肌肤上却已被烙铁烫下「正红旗王敦必剌部养育」的狰狞印记。马尔科·波罗里奥屏息听着守卒低语,得知这些「旗生子」甫一降生便被生生夺离母亲怀抱,由旗庄冷酷嬷嬷抚养。稍长,即被驱赶至帝国最北、最苦寒、最蛮荒的绝域——蒲与路、胡里改路、速频路,接受北山女真部落的严酷训练与「旗学」的彻底洗脑。

他们自幼在马背上颠簸,与刀枪弓矢为伴,被反复灌输女真战歌与对金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年满十六,便被如牲口般编入各旗丁册,成为金国铁骑源源不断的冰冷炮灰。马尔科·波罗里奥在笔记中写下沉重判语:「旗生子,母不知父,生而烙印为奴。北山酷训,断其魂根。金国之兵,刃锋虽利,然无心之军…终如沙塔溃散。」

夜色如墨,吞噬浣衣院。仅余守卒游弋的火把,在院墙外投下鬼魅般的影子。马尔科·波罗里奥蹲伏冰冷芦苇丛中,耳畔萦绕女奴绝望呜咽与婴儿断续啼哭,心如刀绞。救人的冲动在胸中翻涌,却深知孤身一人无异飞蛾扑火。他只能将这人间地狱的景象,用最沉痛的笔触刻入笔记,寄望于未来能将此真相传回欧罗巴,昭示金国之恶。他对着呜咽的桑干河低语:「桑干河,汝见证此滔天罪孽…然自由之明国,究竟在何方?吾必东行,寻那破晓之光!」他收起地图,如融入夜色的影子,悄然潜回大同城驿,避开森严巡逻,心中已决:明日,继续南下。

夜宿大同驿站,藏身南来北往商旅之中,隔壁酒肆传来的低语引起了马尔科·波罗里奥的注意。几名汉人商贩借着劣质马奶酒的微醺,将声音压得极低:「…听说明国那边…有种叫‘火车’的神物!不吃草料,日行千里!寻常百姓都能坐…不像咱这云中府,路都让金爷们征去修界壕、运军粮了…」另一人慌忙捂同伴嘴,声带惊惶:「噤声!莫要胡言!小心隔墙有耳,被抓去…铺那不知所谓的‘铁道’!」

马尔科·波罗里奥心头剧震。「明国」二字,在这铁幕笼罩的大同,竟已成为汉人心中隐秘的希望图腾!那「火车」之说虽似天方夜谭,却点燃了被压迫者心中的微光。他在笔记中谨慎记下这重要发现:「明国之名,竟暗传于金国漠南!火车之说,虚实难辨,然…汉人之心,未被金国铁蹄全数碾碎。盼自由之火,犹在酒肆低语间…悄然传递。」

驿站的木窗外,金兵巡逻的火把光芒再次扫过,沉重的马蹄声如同踏在人心之上。马尔科·波罗里奥将羊皮地图更深藏入披风内衬,指尖摩挲着粗糙边缘,思绪翻腾:「金国铁幕森严,民怨如地火奔涌…明国,你究竟在何方?这东行探秘之路,迷雾更浓,烽烟…更近了。」他将炭笔折断藏入袖中,合上笔记,仿佛合上了一个血与泪交织的世界。窗外,大同城的夜,冰冷而漫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