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梁山贼寇,不足为惧(1 / 1)

加入書籤

一顿,李纲接着道:“陛下,臣按照臣的理解,将这天下势力,排成了一份实力表。”

“其中,排列在第一的,便是女真,是金。”

“我想,他们是最无可争议的!”

“而其中,排在最后一个的,便是梁山。”

“他们,也是最无可争议的厅!”

对于李纲口中这天下势力排行榜,金派第一,梁山排最后,似乎没人有太多的疑问和不认同,反而,此时,所有人都被李纲这番话,搞得兴趣盎然,纷纷侧目看去。

等李纲排列这天下势力。

宋徽宗更是急切道:“爱卿快说,爱卿快说。”

李纲面上略微露出了几分得色,道:“女真第一,当无疑问。”

“强盛如大辽,如今在女真铁骑之下,瑟瑟发抖。”

“大辽广阔国土,已被女真十取其六七。”

“大辽五京,被女真取其三,剩其二。”

“是以,女真建立的金,虽然其在政治,文化,经济,建筑等诸多方面,仍旧难脱蛮夷原始人的痕迹,但其武力,却堪为天下第一。”

“所向睥睨那种。”

“若大金铁骑纵横,天下再无人是其对手。”

说完女真,李纲并不停留。

直接开始说他认为的天下势力排行榜的第二名。

因为,女真第一,本就没有什么疑问。

众人也没什么争议的,要谈论的,也就是第二而已。

那第二是谁?

李纲道:“臣认为,天下势力排行第二的,当属西夏!”

“居然是西夏?”

“西夏?”

“不是我大宋?”“也不是大辽啊。”“西夏啊!”

这个结论一出,群臣瞬间小声的议论纷纷。

不过却也没有谈太久,很快就沉寂了下来,听李纲的论述。

只听李纲道:“西夏,历来是苦寒之地,物不阜民不丰,靠青白盐等特产,才算是支撑了庞大的国家开销,轮起其经济实力,政治能力来说,其实也不算出类拔萃。”

“但如今,乱世景象已显,若以武力值来论,西夏相当不弱。”

“其长期与我大宋精锐西军攻伐,双方互有胜负,却为西夏锻造了一支精锐部队。”

“尤其是,当今天下动荡不安,可西夏偏安西北。”

“既未遭遇战乱,又没有瘟疫,更不会内斗,实力保存完整。”

“是以,其势力,堪称天下第二。”

“仅次于金而已。”

李纲这般一论述,倒是让不少人点头。

虽并不全然赞同,可也承认,说的非常有道理。

若是大宋边境西军撤去,西夏入侵了大宋,大宋的倾覆,只怕也是在覆灭之间。

西夏的势力,还是相当不容小觑的。

宋徽宗听得有些津津有味,但更想知道的是,在李纲这忠臣的评定中,大宋排行第几?不由得,赶紧道:“爱卿说的极有道理,接着说,接着说…”

“排行第三的,是哪一方势力?”

李纲道:“当属大辽无疑。”

这个结果,其实不出宋徽宗意料,但宋徽宗听了之后,还是有些郁闷。

问道:“爱卿细细为朕陈述。”

李纲点头道:“陛下,若数年前,论天下势力排行榜,排名第一的,必然是大辽无疑。”

“大辽百年来,执中原牛耳,为天下第一强国。”

“现在,虽被大金打的节节后退,其五京之地,也失去其三。”

“可依靠着先进的滚轮投石机,挫了女真锋芒。”

“如今,反而在苟延残喘中,存活了下来。”

“有了喘息之机的大辽,已经,开始逐渐恢复生气。”

“毕竟有数百年的底蕴,不可小觑。”

“加上不断的战争,让大辽那原本不堪一击的士兵,开始变得强大。”

“有了灭国亡种的压迫感,大辽的实力,再一点一点回复。”

“又有如耶律大石等挽社稷于危亡的能臣。”

“大辽虽远不如以前,可也有着相当不弱实力。”

“依臣看,若不是大辽被女真兵锋直指,其势力,未必会弱于西夏多少。”

这一番话,让宋徽宗肃然。

朝臣中的童贯,更是激动的差点儿内流满面。

恨不得跑过来,一把握住李纲的手,叫一声好兄弟。

对大辽的实力,他体会可是太深了。

绝对很猛好不好!

所以,他打大辽的失败,真的不管他的事啊!

“大辽,果然只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而已,迟早有一天,还会回复!”

宋徽宗也这般道。

显然,对于大辽还是很有感情的。

毕竟,辽曾经和大宋并列一百多年的时间。

堪称大宋的绝佳对手。

李纲对于大辽的认可,从某种方面来说,就是对大宋的认可。

虽然李纲就是宋臣,对大宋认可是必然的。

可这番,用的是相当公正的姿态,宋徽宗自然也想听最诚恳的话。

“第四呢?”

宋徽宗迫不及待道。

“第四,是我……宋。”李纲道。

宋徽宗正要松口气,李纲却一脸严峻道:“我大宋,虽然排名第四,但臣以为,这第四,并不稳定,一个不慎,极容易被超越,被颠覆。”

顿了一顿,李纲仍旧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道:“大宋立国百年,底蕴自然丰厚,但奈何,此时却如同千疮百孔一般。”

“百年来,军备废弛,军纪松散。”

“伐辽一战,一败涂地。”

“可见大宋禁军,多不堪用。”

“若此,也还罢。”

“偏生此刻,内外危机重重。”

“北边女真,占据燕云十六州,虎视眈眈,未必没有南下入侵之意。”

“西北西夏,借机入侵,骚扰边境。”

“内有天灾,更兼瘟疫为祸,横行一时。”

“还有四大贼寇纵横。”

“宋,虽在天下势力中,排行第四。”

“却是最危急的势力。”

“最是容易被蚕食!”

“若不慎重,不是成为西夏,女真的盘中餐,就是成为四大贼寇的垫脚石。”

李纲的话,虽然带着几分刻薄。

可和他之前提出的论述,并无区别。

宋徽宗此时也不生气,只是从心底,生出了一股失落感。

堂堂大宋,原本以为是世界中心。

就算是大辽,也不过是略逊一筹而已。

甚至,还可以嘲笑蛮夷之辈,未开化之辈,不懂大宋风流。

现在,却有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不由的,深深吸了口气,道:“那,剩下的呢?”

“第五,乃是大理。”

“第六,乃是吐蕃。”

“不过,这两国,皆是小国。”

“一直以来,也都是依附了中原王朝。”

“并不足为惧。”

“况且,这两国,并不会参与中原政权的争夺。”

“臣将这两股势力,排在第五第六,不过是因为两股势力,皆为国’而已。”

“有相对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军队……”“但,这两股势力,大可不必操心。”

这话,众人也是极为认同的。

自古以来,对于周边的一些国家,任何中原政权,都是采取两种姿态。

那种强势的民族政权,无论表面是凶狠的,还是和善的。

无论是纳贡的,还是镇压的。

内心里,都保持着绝对的警惕。

比如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比如契丹人建立的辽,比如女真人建立的金。

但是,对于那些弱小的民族政权。

无论是吐蕃,还是大理,都持比较友好的态度。

而这些小国,心里也有b数。

一旦中原有统一的,强盛的王朝,都乐意去纳贡。

况且,本来也不用给多少东西,得到的,却尽是好处。

所以,

李纲说的这两个小国,有着明显的凑数的嫌疑。

大家也只是一听罢了,都等着李纲说的,接下来的几股势力。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李纲接下来要说的几股势力,那就是大宋境内的四大贼寇了。

果不其然,只听李纲道:“排名第七的势力,臣认为,乃是江南方腊。”

“方腊自诩为明教教主,徒众十数万。”

“横行江南无忌。”

“其麾下良臣颇多,猛将如云。”

“如今,已经占据了十六州一百五十多县。”

“其占据面积之大,令人骇然。”

“堪称第七。”

“甚至……”

李纲语气肃然道:“若是不加以控制,以后取代我大宋王朝的,必是方腊实力。”

众人齐齐一震。

但却仍旧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高俅出列道:“李大人,未必吧。”

“据我所知,方腊势力虽大,却是依托明教。”

“方腊自诩为明教教主。”

“旗下,设置左右光明使。”

“十大天王。”

“五行旗,五散人等一众人。”

“但,明教却有总舵。”

“他更是恭称明教总教总教主。”

“若是明教有总教主,方腊岂不是都隶属于明教总教?”

“那方腊,势力再大,也不过是明教总教附属而已。”

“此等势力,应该归属于明教总教。”

“据我所知,明教总教在波斯,是以…”

“方腊势力,微不足道。”

李纲立即怼道:“在这存亡危机之时,高大人还想着推脱责任吗?”

“波斯?呵,亏高太尉说的出口。”“波斯离中原,不止千万里的距离。”“如何能亲临我我九州大地?”

“依我看,不过是方腊假托明教总教。”

“实际上,都是方腊势力。”

高俅被看出心思,讪讪一笑,退回了队伍中。

李纲接着道:“第七方腊,第八便是王庆。”

“王庆旗下麾下酆泰、縻胜、袁朗、寇威等众将。”

“更是占领了八座军州,八十六县之地。”

“势力还在急速扩张,堪为第七!”

一顿后,李纲接着道:“那第九,自然便是田虎了。”

“占据河北为王。”

“如今河北混乱一片,更是给了他可乘之机。”

“如今扩张迅速。”

“除了原本占据的威胜、汾阳、昭德、晋宁、盖州五州外,还意图往北扩张,相当难缠。”

至此,李纲几乎算是分析了天下所有的势力。

包括梁山,他之前已经说了,梁山属于最末。

刚开始,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将梁山和女真一起提的。

说女真天下第一,梁山天下最后。

包括宋徽宗在内,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放在女真身上,是以,对梁山并不在意。

可此时,就剩下了梁山后,梁山的关注度反倒是高了一点。

尤其是宋徽宗……

最近一直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悄着偷吃梁山的美食,不亦乐乎。

还想方设法,弄来梁山的美酒享受。

对于梁山,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

不由道:“爱卿,还未点评梁山呢。”

“爱卿刚才已说,梁山为天下最后。”

“既如此,那就是排名第十了。”

“虽为第十,不足为道。”

“可也该说一下才是啊。”

“朕的印象中,梁山军队的实力,好像是不弱的。”

李纲拱了拱手道:“禀陛下……”

“梁山贼寇的战斗力,的确不弱。”

“从几次和梁山交手来看,梁山士兵的实力,很是不错。”

“但一来,梁山能征战之士兵,不到万人。”

“区区几千人。”

“梁山又不是女真人,区区几千人,相对过于弱小。”

“其二,梁山所占据领土面积太小。”

“只有区区八百里水泊而已,最多不过是梁山附近多圈占了一些土地。”

“这么小的地方,又能养出多大的战斗力来?”

“第三,梁山不像其他三大贼寇那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都忙着扩张势力,占据州县。”

“据臣所知,梁山如今,仍旧龟缩在梁山水泊上。”

“没有占据一州,哪怕一县之地。”

“如此梁山,一看就是没什么心气的。”

“做一贼寇足以。”

“自然不足为惧。”

“是以,臣,将其排在最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