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监守自盗(1 / 1)
“那你们仔细想一想,你们的钥匙是否保存妥当,有没有可能被他人拿走?”
李泽的声音低沉,他看得出,凶手坚守自盗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钥匙存放不妥当的可能性很大。
其中一名负责冷酷的仓库管理员摸了摸下巴。
“是这样的,我们在工作之后会经常出入冷库,获取食材,那个时候是肯定不能上锁的……”
冷库的大门很有可能自我闭锁,所以管理员就将一把备用钥匙挂在了后厨的墙壁上,不少人都可以拿到。
“没错,我想起来了,就是这么回事!其实一般很少有外人进出后厨,就算是有,这里人多眼杂也会被发现的,所以管理员也没有想到太多!”
再说了又有谁会无聊到进入后厨偷东西呢,都是一些食物,就算是偷走了也值不了几个钱。
郝伟似乎想起了什么,顺手打了个响指:“我明白了,所以一般人是不会进入后厨的,但是有一种人进出后处可能会被发现,却完全不会引起他人注意!”
而这个人锁定冷库钥匙,并想办法重新配置一把,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助力警方再次收到消息,是在一天之后,他们对于李泽等人办案的效率已经佩服的无以复加。
但当李泽带着一名衣衫褴褛的拾荒者进入警局,还是令他们吃了一惊。
“什么?你说这个人就是酒店冷库冰雕案的凶手?”
局长有些不可置信。
被李泽等人压进警局的是一名衣衫褴褛的拾荒者。
他似乎已经想到了自己有这样的下场,并没有显得极为惊慌失措,沉闷的低着头,似乎已经默认了这一切。
局长摸了摸下巴,并非他有疑问,只是眼前的拾荒者看起来,只是这座岛上身份极为低等,连人都算不上的垃圾,这怎么有胆子敢对那些外来的有钱游客下手?
局长轻轻皱眉围着李泽,原来的犯罪嫌疑人走了一圈,伸手拍了拍对方肩膀。
“你承认,你杀了那几个人?”
格陵兰岛警局对于案件的分析研判标准相当的粗浅,只要犯人认罪,那这件事情就尘埃落定,没得可说了。
只可惜那名垂头丧气的拾荒者似乎并不想回答,只抬起头来,用一种嘲讽的目光扫了众人一眼,又将头低了下去,颇有一种你打死我,我都不开口的感觉。
着实被呛了一口,局长觉得有些尴尬,轻轻咳嗽一声。
“我说李神探这就有些尴尬了,你带过来的这名凶犯,他似乎并不认罪啊?”
李泽冷哼了一声:“在你们的心中只有犯人认罪才能算得上是尘埃落定,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有哪个杀人犯能主动透露自己杀人的?”
李泽在找到这名拾荒者时,他已经准备跑路了,大概是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隐藏不了多长时间,似乎是准备带着仅有的一些生活用品,跑到深山老林去躲藏。
李泽也是相当霸道,既然这座岛上没有之前他所熟知的规矩,那李泽就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办了。
局长轻轻叹了口气:“对方不认罪也就罢了,你不会连个证据都拿不出来吧?虽然我也很想息事宁人,尽早结案,可是随便找一个人来做替罪羊,是不是有些不厚道?”
罗兰呸了一声:“你把我们想成什么人了,怎么可能随便找个替罪羊呢,这个家伙就是冰雕案的罪魁祸首!”
的确,按照一般的惯性思维,搞出冰雕这么具有艺术气息的作案手法的人,应该是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甚至思想有些变态的扭曲人格。
拾荒者这个身份,确实让局长觉得有些脱线。
“那,那你说,你们是到底如何判断,这个家伙就是真凶了?”
李泽倒是不慌不忙,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为自己倒了一杯清水润润喉,这一路上的追逐着实把他累得不轻。
一杯水下肚舔了舔已经湿润的嘴唇,李泽抬起了头很简单。
“所谓冰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艺术品,其实他只是某人心中一个变态的支柱而已。”
之前李泽和局长等人的想法是相同的,所以对凶手的侧写出现了偏差。
后来李泽才反应过来,其实所谓的冰雕,不过就是凶手用来满足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已与艺术两个字,没有任何的关系。
“之前我也进入了瓶颈,还有多亏贵警局的一位小姑娘,给了我最重要的线索。
小姑娘胆小,此时正扒着门缝往里瞧着,不知道,这回李泽又做出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听到李泽提起自己小姑娘,着实吓了一跳。
“我,我提供什么线索了?对了是我告诉你,那座冰雕的人头的身份!对啊,不就是这名拾荒者的妻子吗?”
局长轻轻皱眉:“我说大哥,搞了半天你带回来的是受害者家属啊,这哪里是什么凶手啊?根据小妹的说法,这拾荒者夫妻两人非常的恩爱,总不会是他杀了自己妻子?”
李泽轻轻摇头:“当然不会,但是他妻子的死亡,则是这件事情最源头的导火索……这小岛本来就不大,想追查一些事情还是比较容易的,就在半个月前,小岛出现了一起非常严重的事故。”
原来,就在半个月前,这座小岛的确是出现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
这座小岛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想要全部游玩过来,一般游客都需要租用岛上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各式各样,有单车,电瓶车,当然也有开出去十分拉风的豪车,满足不同需求的旅客使用。
“正是半个月前,这几名年少轻狂的青年游客租用了这座小岛上,租金最高的一辆豪车,在环岛公路上风驰电掣,却没想到出现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意外!”
没错,他们撞死了一个人。
究其原因,是几个人的驾驶技术不太娴熟,还非要开快车,不小心冲进了环岛公路旁边的树丛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