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倘若饷银贪墨该如何呢?(1 / 1)

加入書籤

“柳轩,这棉花多久可以找到?”李二迫不及待的问道。

“回陛下,这棉花我大唐境内就有,寻找起来应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够快速的把这棉花去籽。”

闻言,房玄龄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柳县令所说的棉花,应该是吐蕃传来的白叠子,柳县令所说的棉花的特征和白叠子很相似,如果两样是一种的话,既不要浪费时间去寻找了。”

柳轩听到房玄龄的话愣了愣,他还真不知道,棉花在大唐原来还叫这个名字,而群里面的几个人,尤其是秦桧等人都肯定的告诉柳轩,白叠子和棉花的名字一样。

既然如此,那就好办了!

柳轩说道:“陛下,如果白叠子就是棉花的话,那所需时间就会更短了!”

李二不由大喜,道:“好好好...只要能找到这个棉花,制成棉衣,不管要多少时间,朕都依你。”

说着,他又看向长孙无忌,“爱卿,御寒之事柳轩已经解决,不知你可还有其他要问?”

长孙无忌看了看柳轩,道:“陛下,就算是柳县令能够找到棉花,这棉衣也需要验证,不过今日在朝堂之上,暂且不论,现在老臣要问柳县令,如何解决赈灾速度,和消息传递的办法。”

柳轩却是一笑,道:“长孙大人不必着急,这两样也比较好解决,先说赈灾速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河西,关内,河东等地有大面积的旱灾,水患问题也是黄河,江南长江运河附近。”

“首先赈灾速度,灾情出现,都是由地方官发来消息,不过消息到了长安就要好几天,再拿来上奏朝议,又要两三天,之后拨款,饷银的拨放还要好几天,差不多一个多月过去了,朝廷才会派出人马赈灾!”

“倘若灾情严重,估计一个月早已经恶化严重了,救灾情况,下官以为应该设立独有的衙门管理,一旦情况严重特事特办。这样不仅仅会减少时间拖延,还能够大大加速,减缓灾情的严重性,救护更多的大唐子民。”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又问道,“这个衙门交给谁管理呢?”

“户部尚书!”柳轩直言说道,“不仅如此,灾情的严重性也要和陛下直接沟通,毕竟有小灾大灾的情况,需要具体事情的分析!”

长孙无忌眉头皱的更紧了,身为大唐重臣,他自然能够明白,柳轩的这这些方法有多么的重要。

但他可没打算就这么轻易,就放过柳轩。

“倘若饷银贪墨该如何呢?”

闻言,柳轩嘴角上噙着的笑容更浓了几分,长孙无忌着急了。

他现在有些浮躁来不及细想了,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能够出自他这个老狐狸的口中,在柳轩看来非常的难得。

“呵呵,长孙大人不能因噎废食啊,再说朝堂之上还有那么多的御史大人,他们也不是吃干饭的!”

听到柳轩话语中带刺,长孙无忌顿时反应了过来,脸色一阵涨红,自己差不多活了大半辈子了,怎么被面前一个如此年轻的小辈就轻易的给绕进去了,而且不仅如此,还让自己失态了。

自己原本的冷静呢?

李泰见到长孙无忌也不说话了,他连忙站出来斜睨着眼睛,盯着柳轩问道:“柳县令,你的意思是,仅仅多设立一个衙门,就可以加快赈灾效率了?”

柳轩看了一眼的李泰,心中很是无语,这个李泰在他眼中也是个脑残,当然可能比他大哥李承乾强一点。

“刚刚长孙大人有些疑虑,所以微臣就讲的详细了一些,不过刚刚讲的办法仅仅是第一步。”

“哦?”

李二更加的好奇了,眼睛紧紧的盯着柳轩。

在场的文武百官,也都盯向了柳轩,想要看看他还有什么办法。

此时,不少人都不敢再小看柳轩了,更不敢再将柳轩与当初的那个书呆子看待了,如今的柳轩,就这么站在那里,却好像是整个太极殿的中心,甚至是把原本属于李二的光芒也给掩盖住了。

柳轩环顾整个大殿,将所有人的神色尽收眼底,缓缓说道:“你们似乎都忘了我制造出来的水泥!”

没错!

之前,柳轩制造出水泥之后,就给工部尚书段纶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过水泥的作用,不仅仅是优秀的建筑材料,也可以用来修路。

而且用水泥修的路,不仅平整,而且迅速,不颠簸!

大大加快了车马的行进速度,就连军队的行军速度也会提高好几倍,毕竟不用担心天气的原因使路途难走。

段纶和李二等人经过柳轩的提醒,顿时就回想了起来。

水泥、水车、曲辕犁试验之后,在工部衙门当中,段纶跟百官说过这件事,只是仅仅过去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大家似乎就有遗忘了。

现在想起来,长孙无忌那本就涨红的脸色,此时更是如猪肝色一样了!

太丢人了!

竟然已经解决了的事情,自己没有注意到,还问了出来,都问到人家怀里面去了。

“水泥修路,大大增加速度,棉衣则是需要微臣亲自去寻找,不过相信很快也会有结果,到时候就算是大唐想要增援边境,亦或者跟突厥在冬天作战,也不会耽误什么,而且还大大的减少了战损比例。”

柳轩的口中有不少现代的词语,但是望文生义,大家还是都听明白了。

无论是给事中唐俭,还是工部尚书段纶,亦或者兵部尚书李靖等等,大家看向柳轩的目光当中,都带着一丝赞赏。

李二忍不住出声问道:“那大唐的旱灾问题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可就大了!

但是柳轩心里也有数。

他直接开口说道:“陛下,天灾人祸的事情有时候避免不了,但是饥民的问题却可以解决,据微臣所知,远在西边的那端,有不少的农作物可以大量的生产,它们不仅产量大而且还能够填饱肚子,味道也不错。”

“哦?是什么?”

户部尚书也有些好奇的追问道。

“有三样东西,分别是玉米,地瓜,土豆这三种,这三种的食物每一种,都可以轻松的产出每亩地十几石的量!”

“怎么可能?”

“哗...”

“啊?!”

...

柳轩话音未落,太极殿马上就炸炸锅了!

十几石啊!

大唐现在的稻米,江南最富庶的地方,也达不到这种程度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