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领地受封(1 / 1)

加入書籤

处木昆.古雅利有点坐卧不安,五百铁骑派出去已经三天了,按说应该早就回来了。才两百多里,就算突袭之后,得到大量的奴隶财物,行军速度慢,也不可能这么久都没人传回消息。

感到一种不祥的古雅利,又派出一队百人骑兵,前往探查消息。

两天后,这队骑兵返回,应验了这种不祥。

死了,全死了,五百具白骨,都死在那个大唐人的山谷口。

在草原上,暴露的尸体,只需一天就会被山鹰、秃鹫、野狼和各种野兽吃成骨头,已经看不出死因。

但是,就在这些尸骨,也让人疑惑不解。

据有经验的斥候分析,这些尸骨显得很奇怪。很集中,呈扇形集中排列,既整齐又凌乱。并不像人为堆放的,人为堆放会更加的集中。

有人分析,这群骑兵可能是在高速运动中,突然大量的集体死亡,造成的这种奇怪的尸骨排列。似乎,好像,就像是,他们突然之间进入了一个禁忌的死亡地带,前方有一条弧线形的线或者墙挡住了他们。那道线是死神画下的死亡之线。

这说法,让很多人不敢相信。

处木昆.古雅利的行动,很多顶层的突厥贵族都有所察觉,五百骑兵出去,再没一人回来。怎么说,也瞒不住,各自派出人打探。也同样看到了这“诡异”的一幕。

前因后果,也都探查出来,突厥贵族,不由的对于李蘅所在的山谷惊疑不定。

他们还在尸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大卡尼曼苏尔,李蘅私人领地,请勿侵犯!”

对于这样的言辞,突厥内部反应不已。

有人勃然大怒,认为这个大唐人李蘅太狂妄,敢私自划分领地,不可饶恕,应该派兵予以剿灭。这一派,以十部之一的处密部为最,叫的最凶。

也有贵族,不以为然。突厥本就是强权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哪个部族的势力大,那个部族就说了算。谁拳头硬,谁就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水陆草场。只要有实力,就可以划地为王。突厥十部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还有些贵族则认为,突厥这么大,无所谓,一个荒山而已。

连皇族内部都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阿史那.莫贺咄倾向派兵围剿,他认为虽然突厥讲究武力为王,但那是自己内部,外族人不在此列。

而阿史那.泥孰则倾向于招安,认为李蘅只要承认西突厥的统治,把一个荒山给他也无妨,反正对于他们来说山区不能牧马放羊,没什么用。顺道说一下这位阿史那.泥孰,早年去过大唐,与唐王李世民关系不错。属于西突厥的亲唐派贵族代表,他这样认为的原因,还有一点是不想和大唐关系闹僵。在他看来李蘅是大唐的大商人,大贵族,来西突厥,若是“买”个山玩,也不是不可以。

统叶护有点犹豫不定,他不想因为这件事,影响和大唐的关系。可以看得出李蘅是个有身份的大唐人,自身也有很强大的武力,征讨肯定费力不讨好。但是部族内部的声音,他也需要顾及。

阿史那.泥孰就对统叶护说,不如让李蘅把那荒山买下来,这样用这些好处,平息这些部族的怨言。

于是得到首肯的阿史那.泥孰,派出使者向李蘅暗示了这件事。李蘅无所谓,现在统叶护没死,他也不想这么早和西突厥统治阶级闹翻。就欣然同意,表示愿意用茶叶购买大卡尼曼苏尔。

使者很高兴,比起白银,他们更喜欢茶叶。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李蘅用五千斤茶叶买下了大卡尼曼苏尔,方圆六十几里,大约360平方公里的土地。

双方对这个交易都很满意。统叶护,自己独享两千斤茶叶,其他十部,都分到了三百斤茶叶,各部就没了声音。就只有处密部,还有怨言,但是李蘅表示多给一百斤茶叶后,对方也就不说话了。

在山谷建设两天后,李蘅带着六百新训练的奴隶护卫,运输着五千多斤茶叶,前往西突厥王庭,完成这个交易,接受统叶护的领地册封。

李蘅选出的那三千男奴,其中有一千七百多人,都是以前当过兵,对突厥的战争中失败被俘的战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只训练的十来天,但是也算有点模样,暂时能用。此刻跟着他的六百骑兵护卫,就是这一千七百人中的佼佼者。

这些人,十多天,就学会了使用连弩,射击成绩很好。并且初步队列合格,服从命令,纪律性也较高。加上本身就有骑兵的底子,配上宝马良驹,上好的钢刀,已经有很强的战斗力了。

铠甲,没让他们穿戴,太显眼了。还不到暴露全部实力的时候。

到了突厥王庭,这样踏着滚滚雷声而来的骑兵,就震动了突厥士兵,紧张的吹起号角,关闭城门。

李蘅的骑兵,着装统一,采用草原绿,现代化的裤子上衣,皮靴手套,军衔肩章。明显的一看,就是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

这就难怪突厥人紧张,他们一生都在打仗,对于敌袭的应变能力还是很快的。同时他们有着一种天生的直接能判断对方军队的强弱。

李蘅的六百骑兵,行动如一,踏着滚滚风雷,很强悍,难怪被误会是敌人了。

这样一支成建制的,和突厥着装不一样的,还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他们可不敢懈怠!

李蘅连忙拿出大喇叭喊道:“本人李蘅,奉统叶护可汗之命,前来受封。”

“本人李蘅,奉统叶护可汗之名,前来受封。”

连喊三遍,对方听清楚,才放松不少。呼喝李蘅在城门外一里停下。然后派出一支百人骑兵,前来接触李蘅,确定了李蘅的书信官文之后,才松了一口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