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给我两张圣旨自己填(1 / 1)

加入書籤

毕竟人家都上战场了,要个一千多亲卫军也不为过。像他们这些主要的大臣,哪个身边还没有个百十人的亲卫啊?那些领军大将们,亲卫军上千,也是正常现象啊!李蘅作为出征的主帅,要些亲兵也无可厚非。

李蘅在一旁心道:“哼哼,让老子上战场,还不给老子好处,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好!朕准了,此次你选一千人,成为你的亲卫。以后即使战争结束,这亲卫军你也可以保留,以防止有任何事情,需要用的时候,能够快速调集。”

李蘅说道:“那就谢谢陛下了。”李蘅又道:“还有,陛下。我此去,需要请陛下两道圣旨,也许有大用!”

李世民道:“好,要写些什么?”

李蘅道:“不知道,给我两张空白圣旨,我视情况往上些内容。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潘家家主喝道:“大胆!李蘅!圣旨岂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岂不是成了皇上了,简直是大逆不道。”

李蘅道:“陛下,你信的过我们?信的过,我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信不过,算我没说。我去燕云战场,退了室韦,靺鞨两路大军就是。”

李世民定睛看看李蘅,然后回头对太监道:“去两张空白的圣旨来!”

“陛下!”潘家家主都众多大臣纷纷出列反对。

李世民一挥手,说道:“不必说了!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信得过李爱卿,我等着李爱卿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次朝会就这样结束了。李蘅下去之后,就开始筹集自己的一千亲卫。这些亲卫,李蘅当然不会从大唐的军队当中所选择。否则的话,不知道会被人掺了多少眼线在里面。他要的这一千多亲卫名额,纯粹就是一个合理的身份而已。

他李家现在的武装力量,在大唐地区,都有好几千,只有一千是有着合法身份的。现在只不过是,给自己那些藏在暗处的武装力量,解决一个编制问题。以后能够放在明面上,合理合法的使用。早在下朝的路上,李蘅就已经给弱音下命令,从李家大方山基地掉了一千人,乘坐运输直升机送往京城,今天下午就能到。

李蘅来到京城郊外的一处庄园,这处庄园是李家的产业。从今年年初的时候,李蘅就开始布局长安的一些事情。这处产业,就是当时买的一个巨大的农庄。

李蘅到了这里,提前放出一千匹,在空间用营养液养的三品名马。等到下午,被调集来的一千人的军队,到达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一千匹马进行装备。到时候,那些军队人员也不会有所怀疑,只会以为这一千匹马,是从别的地方提前运输而来。

这一千人的军队,下午到达了这处庄园,经过一晚上的简单修整。第二天就穿戴整齐,和李蘅一起,乘上运输直升机,快速的赶往了营州。准备到那里,等候伏击东突厥的五万大军。

李蘅也没有通知幽州和云州的守将,现在通知对方还太早。他来的速度太快了,不合常理。所以还要等几天才能通知对方。

一千人的骑兵军队到了营州,找了一出山谷安营扎寨之后,李蘅交给李大虎带领。还要在这里休整几天,东突厥的大军才能到达,到时候他们就从东突厥后方,爆对方菊花。

趁着这几天没有事干,李蘅利用空间的快速移动,前往了天竺国。准备在那里进行布局,没事干就打个副本呗。

现在的天竺国,和后世的天竺有很大的不同。此时的天竺国还比较平和,没有形成后世那种严苛的高种姓制度。天竺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后世的那种高种姓的制度。虽然也有等级差异,但是更加类似于,封建王朝的那种贵族与平民的阶级,而不是用种姓,来进行区分的那种等级差异。

天竺历史上的种姓制度的形成原因,是为了避免血统出现问题。为外民族侵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天竺国本地土著的一种压迫政策。

天竺国本地的土著民族,可以说是历史上,全世界最怂包的民族。这个国家历史上,对外战争几乎就是没有赢过,一直处于一种被蹂躏的状态。他们被雅利安人打过,被铁勒人打过,被突厥人打过,被哥特人打过,等等等等。

每当有一个新的民族入侵他们的国家,把他们征服之后。他们就会心安理得的接受外民族的统治。而这些外民族,为了区分自己和天竺国的土著们,为了维持对这些土著民族的绝对统治权,就制定了严苛的高种姓制度。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看看后世天竺国有多少高种姓,就知道这个国家曾经被欺负了多少次,被人征服了多少次?他们每战败一次,每被人征服一次,就会多出几个高种姓。

现在,处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大唐王朝,目前天竺王国被人揍的还不算那么多,所以他们那些高贵的种姓还比较少。而此时,婆罗门教、天竺教和佛教的争锋,正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阶段。佛教在天竺国,还处于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众生平等的观念,不管其本身真与假,在天竺国的人民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直到几十年后,佛教被赶出了天竺国。天竺教彻底的占领了天竺国之后。他们宣扬的高种姓制度,才会渐渐的深入天竺国人的人心中。渐渐的在后世千年,才会形成那种森严到无比的高种姓制度。

此时的天竺国,相对而言生存环境还比较宽松。就连天竺的妇女们,也不如后世那样被限制的死死的。此时他们还能够比较自由的上街,也不用戴上那丑陋的鼻环。

对于天竺国的历史,李蘅并不是十分了解。对于他来说,对天竺的了解,还不如那曲《天竺少女》更熟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